1.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意义是什么?

2.国家大力支持哪些行业或专业?

3.不老的强-5,首飞了40多年仍是主力军

4.学习无人机具体学什么

5.五种常见运输方式特点比较

航空气象服务有( )单位提供_低成本航空气象服务

有关中国航天事业的资料

我来答有奖励

热心网友

2013-03-21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今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金秋之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

查看全部39个回答

恩知艺考_航空航天专业排名_专注艺考「老品牌」

航空航天专业排名就选恩知教育!现推出"走进央台,首都培训"活动!钻研应试,通过率高!担心航空航天专业排名?名校名师1对1,圆重点大学梦!全国连锁艺考培训,就近入学,家长放心!

恩知(北京)教育科技..广告?

最新招聘信息-山香教育全程协议班通过率高!

最新招聘信息面试礼仪+面试流程+面试技巧,说课+试讲+答辩+技能。山香名师全面覆盖,预约试听,协议班不过退费!

杭州山香文化艺术策..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遥控飞机什么牌子好?京东玩具乐器,见证成长。

遥控飞机什么牌子好-京东玩具乐器,耐摔材质,操作简单,创意无限,妙不可言,成长快人一步!

572020-05-03

有关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资料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扩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 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百度百科-中国航天事业

145 浏览247862019-07-18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

近年,最大力宣传,最突出的就是航天事业,从第一次载人航天,到第一次太空行走到接下来的嫦娥奔月计划,打算开发利用月球,我国还研制发射了各种型号的卫星,如气象卫星,北斗系列导航卫星,对地观察遥感卫星等。2003年起,我国多次进行载人航天实验,杨利伟成为第一个飞入太空的中国人,霍志刚成为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中国人。

29 浏览5212020-03-18

关于中国航天成就的资料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扩展资料 中国航天史是从1956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赵小津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向媒体表示,“嫦娥一号”的发射窗口预留了35分钟,在这35分钟内都可以发射。但在最后一分钟发射与在第一分钟发射相比,相比卫星燃料将要损失120公斤, 这对总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号”是很大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时间和工作寿命。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在这35分钟内不能正常发射,就只能取消发射计划,推迟到第二年重新确定发射窗口。 百度百科-中国航天史

731 浏览182132019-09-26

中国航天事业的资料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已确立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自2000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又取得长足进展。为增进世人对过去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这里就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和说明。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 ——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航天事业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根据国情和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支撑作用。加强战略筹划,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高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保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过去五年的进展 2001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航天科技基础能力显著提高;空间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空间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空间技术 1.人造地球卫星。过去五年,自主研制并发射22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已初步形成的四个卫星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六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此外,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一批新型高性能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成功。各种应用卫星初步投入业务运行,其中“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业务气象卫星系列。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各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微小卫星研制及应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运载火箭。过去五年,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24次发射成功,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明显提高。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46次发射成功。新一代运载火箭多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研制进展顺利。 3.航天器发射场。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提高了综合试验和发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种运载火箭、各类人造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 4.航天测控。航天测控网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和拓宽,多次为各种轨道的人造地球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在轨运行和返回着陆提供测控支持。 5.载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之后又成功发射三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发射并回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取得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基本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两人五天”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又一个重大成就。 6.深空探测。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 空间应用 1.卫星遥感。卫星遥感应用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应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应用系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化运行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和完善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和许多省市的卫星遥感应用及论证机构。光学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积累形成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的多波段卫星对地观测数据资源,提供多种遥感产品和服务。在一些重要领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已投入业务化运行,特别是在气象、地矿、测绘、农业、林业、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2.卫星通信广播。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应用产业已初步形成。截至2005年底,中国拥有国际、国内通信广播地球站80多座,全国共有卫星广播电视上行站34座,国内几十个部门和若干大型企业共建立了100多个卫星专用通信网,各类甚小口径终端站达5万多个。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中国作为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员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海事卫星通信网络,跨入了国际移动卫星通信应用领域的先进行列。 3.卫星导航定位。通过“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利用国内外导航定位卫星,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卫星导航定位的应用范围和行业不断扩展,全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和海洋勘测等领域。 空间科学 1.日地空间探测。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协同欧洲空间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重要的探测数据。开展了月球和太阳系探测的预先研究。 2.微重力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探索和高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要成果。 3.空间环境研究。开展了对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研究;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具备对空间环境试验性的预报能力。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发展目标 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主要任务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主要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月球资源的探测研究;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后期工作。 ——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四、发展政策与措施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个领域,推动航天科技自主创新,促进航天活动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包括: ——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优先安排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的发展,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积极支持空间科学探索。 ——集中力量实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实现航天科技的重点跨越。通过加强航天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若干前沿技术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加强空间应用,推进航天产业化进程。加强空间应用技术的开发,推进资源共享,扩大业务应用。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运载火箭为重点,积极构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加强空间技术的推广转移和二次开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航天器、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试验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航天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和航天标准化工作。 ——推进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航天科技工业改革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大型宇航企业。积极构建以航天科技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航天活动的科学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质量、效益观念,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研究制定航天活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航天产业政策,指导和规范各项航天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保障航天活动的经费投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航天投入,同时鼓励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航天投资体系,保持航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航天活动。鼓励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商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航天政策指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航天活动,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卫星经营企业和应用部门优先选用国产卫星和卫星应用产品。 ——加强航天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特别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普及航天知识,宣传航天文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航天事业。 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航天活动的管理和宏观指导。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应有助于各国人民友好合作。 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联合国《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本政策 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展积极、务实的国

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意义是什么?

气垫船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英国问世以来,在英国、美国得到极大发展,在气垫船研究、设计、工艺、制造、服务等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世界气垫船领域处于领导地位,产生了几个世界气垫船一线著名品牌。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气垫船企业,发展紧跟英美国家步伐,工艺制造等方面接近世界水平,属于气垫船二线品牌。前苏联的气垫船发展很快,尤其是在军用气垫船的研发、生产领域,后来居上,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已经跻身军用气垫船研发的世界领先地位,只是由于保密,不为世人所知,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分裂,其保密的气垫船军工技术渐现端倪。中国气垫船发展很缓慢,研发制造水平远远落后于俄罗斯,还没有形成国际竞争力,需要国人共同努力。

世界气垫船九大著名品牌分别是: 作为世界气垫船的创始者和领导者,英国格里芬气垫船公司研究和制造气垫船从1959年开始,原来是一家与气垫船的发明者、世界气垫船创始人—科克雷尔爵士共同联合创建的气垫船设计公司,拥有无与伦比的、国际领先的气垫船技术基础,是世界中大型气垫船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先驱者,世界气垫船组织成员。格里芬公司追求创新产品、精益生产、卓越服务、最低成本和合理价格的最新思想,其使命是要保持中大型气垫船在设计、制造和经营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为客户提供首屈一指的服务。

格里芬气垫船是由柴油发动机驱动,可飞驰或登陆在土地、水雷、砂、泥、冰、雪、沙、岩石、杂草、原木、沼泽、杂物和急流之上,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准军事、商业和救援,无论是南美洲的丛林,还是北极的严寒环境,都无法阻挡格里芬气垫船的运行。在商业领域,格里芬气垫船被广泛用于客轮、物资运输、休闲旅游、调查工作、石油勘探、湿地保护、土木工程支持、海岛气象、水文勘测、移动医疗诊所、搜索及救援等。在军事领域,格里芬气垫船被海军、陆军和准军事客户在全球使用,包括海岸警卫队的巡逻艇、两栖攻击舰、快速攻击、排除地雷、消防救援、警务执勤、海关辑私、物流后勤、医疗诊所、紧急救援队和突击队任务等。格里芬气垫船还受到世界各地的救援服务机构的欢迎,被用于机场救援、工程技术支持、破除冰凌、防洪抢险和流动医疗诊所等。

格里芬气垫船公司拥有全球35个国家的150多个经营机构,在中国由上海海湃气垫船有限公司总代理经销。所销售的两栖气垫船拥有全世界最宽泛的产品线,长度从6.8米到33.7米,载重量从380公斤到22.5吨,乘客从6人到180人,并可提供不同的配置。同时,还定制各种吨位的特种气垫船(气垫平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国际领先水平的、具有最新科技元素的气垫船。

右图为英国“格里芬”8000TD大型商业气垫船:82客座,速度超过每小时93公里,有两个840匹水冷柴油发动机,载重量9.3吨。 美国近代气垫船公司成立于1960年,是世界上最原始和最有经验的气垫船制造商,是世界轻型气垫船的创始者,世界气垫船组织主席。

美国近代气垫船公司集50余年轻型气垫船的设计、开发和工程经验之大成,所制造的救援、休闲、商业和军事轻型气垫船,被确认为世界轻型气垫船行业标准。近代气垫船创新的反向推力系统,全球专利,使得近代气垫船成为唯一有效的可刹车和倒退的气垫船,是同行业中最轻和最安静的气垫船。近代气垫船创新的美观设计,体现了所有的优点和进步:并排的座位,完全密封舱,高度发达的反向推力,制动性和可操作性,更多的驾驶舱空间,增加推力、低净重和高载重量等。

为什么你要拥有自己的小船、皮艇、划艇、喷射船、摩托艇、雪地车,你只需要近代气垫船就足够了。近代气垫船是集所有功能于一身的全季节船艇,可顺利飞行或者登陆在任何深度的土地,水,砂,泥,草,沼泽,雪地,沙漠、冰或盐淡水等地形,让你探索使用船只和其他车辆无法到达的地区。近代气垫船船体采用聚氨酯泡沫和玻璃纤维复合,比传统玻璃钢船体更加坚固、更有浮力和更安全,而且比传统船只更经济省油。

近代气垫船公司不仅拥有国际领先技术,更比世界其他气垫船制造商提供了一个较低的合理的气垫船价格,给予客户长期的稳定运行和物有所值,并在50个国家拥有销售网络,中国的总代理是上海海湃气垫船有限公司,以支持气垫船终身保障,满足中国客户期望。

右图为美国“近代”3877型休闲商业气垫船:55匹、4客座、带制动器。 英国比尔·贝克气垫船公司建于1973年,是世界气垫船组织成员,专门制造可操作的气垫船和气垫船F1系列比赛用船。同时,比尔·贝克公司在英国气垫船F1系列比赛中,提供比赛用气垫船设计。比尔·贝克公司在赛车气垫船设计方面持续成功,为世界的气垫船俱乐部的赛车手们在更大的、所有形式的地形提供最满意的比赛用气垫船,这是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其他气垫船公司可以做的有效工作。

比尔·贝克公司还设计特种气垫船,用于运输,测绘,污染监测等。

右图为英国“比尔·贝克”BBV-F1型比赛专用气垫船。 美国通用气垫船公司成立于1967年,由航空工程师创建,所生产的气垫船,操作简单,表现良好,实现运营成本低。通用气垫船不断投入研发资金,持续推进气垫船技术发展,带给客户世界上最创新的气垫船。美国通用气垫船公司是世界气垫船组织成员。

美国通用气垫船提供创新、高速气垫船的设计和解决方案。在休闲、商业和救援气垫船的设计方面,突出安全性和可靠性。四冲程的功率、安静的运作和效率是通用气垫船的设计优势。新的混合创作,结合气垫船和地效技术而设计制造的会飞气垫船,扩大了会飞气垫船和地面效应工艺的应用潜力。

右图是美国“通用”19XRW型会飞气垫船。 英国海湃气垫船公司是世界气垫船组织成员,在世界轻型气垫船行业是后起之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轻型气垫船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是世界气垫船海洋休闲标准的制定者和唯一执行者,世界轻型气垫船的领航者。

英国海湃气垫船采用了最新的CAD设计、数控工程,使用高密度聚乙烯船体、聚氨酯/尼龙的手指分段裙围、涡轮增压发动机、集成的升力和推力系统、全方位船体保护、反犁系统等先进设计和部件,比任何其他供应商生产更多更好的气垫船。海湃气垫船是为心灵的海上安全而设计的驱动器,噪声级仅76db,油耗低,速度快,非常方便和乐趣。海湃气垫船非常适合于休闲、商业、救援和巡逻,是一种气垫飞船,它可以让你飞行、悬停或登陆在任何平坦的表面,包括水、冰、雪、沙、泥和草。 冰,雪,沙,泥和草。海湃气垫船非常方便、舒适、乐趣,而且安全、可靠、耐用。你不需要成为一个飞行员去驾驶的海湃气垫船,它的设计很容易使用,10分钟后,你就会掌握基本驾驶。

海湃气垫船在世界上46个国家设有销售网络,在中国和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合作,建立了上海海湃气垫船有限公司,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国轻型气垫船需求。

右图为英国“海湃”SPX 120-1型气垫船:4-5客座、120匹。 美国工艺气垫船公司成立于年,是世界气垫船组织成员,其唯一业务是气垫船、气垫船拖车、相关配件及更换部件的设计,工程,制造和营销。

美国工艺气垫船有从2人至10人,长度从3.2米至6.7米,发动机功率从65匹至250匹的广泛可选范围,船体结构坚固,内衬高浮力材料,非常可靠。工艺气垫船可在水上航行,在薄或厚的冰层行驶,在沙滩等界面登陆,可以用于休闲、救援、应用环境、土地测量和更多方面。

美国工艺气垫船在全世界有着良好的销售,市场前景相当广阔,中国上海海湃气垫船有限公司是美国工艺气垫船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销售机构。因为美国工艺气垫船的设计、工艺、制造水平一流,且价格实在、服务优良,可充分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

右图是美国“工艺”HT2000型商业气垫船:装配大功率航空发动机250匹和2个螺旋桨,动力强劲,并有较长的内部座舱和舒适的座椅,9-10客座。HT2000型气垫船的船舱有敞开型、半舱型、全舱型三种,舱盖可拆卸,以满足各种气候环境要求。HT2000型气垫船具有静止悬停系统,可在平坦表面悬停,可在运行中刹车。在冰和水面上非常灵活,可以原地180和360度转弯。 澳大利亚气垫船控股有限公司专注于设计和制造安静的高速气垫船与地面效应船,有近30年的气垫船和地效飞行船研发和制造经验,地效飞行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澳大利亚气垫船公司的“海马”系列全舱型气垫船,有多种型号:速度25、速度30、速度60、速度90等,载客从25人到90人,或者载重量从2.5吨到9吨,座椅很容易拆下来运载货物。“海马”系列气垫船运行平稳,定向控制、操作简单,非常安静,装饰豪华,外观时尚,船身采用海洋级铝合金制造,可以配备长程油箱、仓储设施、厨房、卫生间。“海马”系列气垫船可飞行或者登陆探索任何的浅水区、珊瑚礁、沙、泥或雪,运送两岸旅客,适合旅游及商业用途,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安静的客轮。澳大利亚气垫船公司的产品在中国由上海海湃气垫船有限公司总代理。

右图是澳大利亚气垫船公司1992年制造的Hf-25型地效飞行船。 加拿大空中客车气垫船公司是世界著名的高品质中大型气垫船制造商和供应商,专注于设计和制造中大型气垫船,有近40年的气垫船研发和制造经验,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拿大空中客车气垫船公司生产多种型号商业气垫船:海盗V12、先锋V18、矢量V25、先锋V40等,载客从16人到45人,广泛应用于商业、旅游、军事等领域。

加拿大空中客车气垫船公司还为农业、林业、矿业、石油业等行业定制重吊气垫船,载重量从1吨到20吨以上。

加拿大空中客车气垫船公司在世界53个国家设立销售机构,更加注重中国市场开发,授权上海海湃气垫船有限公司为其经销总代理。

右图为加拿大“空中客车”矢量V25型商业气垫船:370匹、30客座、全舱型。 俄罗斯海王星气垫船公司具有30多年气垫船制造历史,气垫船研发和制造能力在俄罗斯气垫船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是俄罗斯气垫船的领导品牌。30多年来,海王星气垫船公司生产了超过400个型号的气垫船,有军事气垫船和民用商业气垫船,代表产品有:野牛、Bars、Gepard、Puma、Sobol、Irbis、Bizon、Alligator、Argo、Leopard。海王星10型气垫船由俄罗斯紧急情况部主要使用,海王星15型是俄罗斯边防部队使用的军事巡逻气垫船。

海王星气垫船可全年运行在河流、湖泊、沿海地区的海洋,其主要特点有:

1。灵活的气垫保护式手指裙围,这是俄罗斯气垫船中唯一采用这种类型的裙围,个别裙段轻微损坏不影响气垫船运行性能。使用海布伦橡胶涂层的柔性防护裙围非常耐磨。

2。船体外壳由高强度铝镁合金和复合材料制造,不生锈、耐冲击、防水。

3。获得专利的双引擎布局。左和右引擎有独立的电源和冷却系统,在一个引擎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气垫船可继续运行移动。安装有机载计算机控制面板,监控引擎的性能。

4。变距螺旋桨。气垫船可围绕中轴盘旋,反向运行。螺旋桨采用航空真空压模技术,玻璃钢叶片,强度高于铝。

5。采用低周向速度旋转的叶片,显著降低螺旋桨噪声。

6。舒适的客舱,噪音水平在客舱内不超过75分贝。

俄罗斯海王星气垫船公司正不断努力,研发和制造性能一流、价格适中的商业气垫船,同时在世界上10多个重要市场,和当地大型公司合作设立分销机构,在中国授权上海海湃气垫船有限公司为海王星气垫船总代理,将优秀的海王星气垫船介绍给中国客户。

右图为俄罗斯“海王星34”型商业气垫船在航行。

国家大力支持哪些行业或专业?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集中起来说,在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1、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它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

2、发展载人航天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

3、毫无疑问,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日渐重要。而载人航天技术显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4、载人航天事业的充分发展将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扩展资料:

我国航天事业未来的研发任务:

1、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2、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

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3、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

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4、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5、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6、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7、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中国航天

不老的强-5,首飞了40多年仍是主力军

鼓励类

一、农林业

1.粮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

2.国家级农产品基地建设

3.蔬菜、花卉无土栽培

4.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和养殖技术开发及应用

5.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疾病防治

6.农作物、家畜、家禽及水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遗传工程及基因库建设

7.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

8.种(苗)脱毒技术开发及应用

9.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以及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技术开发

10.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

11.农用薄膜无污染降解技术及农田土壤重金属降解技术开发及应用

12.绿色无公害饲料及添加剂研究开发

13.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

14.远洋渔业

15.奶牛养殖

16.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

17.农业克隆技术研发

18.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

19.农、林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以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和应用

20.农作物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包括青贮饲料、秸秆氨化养牛、还田、气化、培育食用菌等)

21.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生态家园等)

22.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工程

23.食(药)用菌菌种培育

24.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25.利用非耕地的退耕(牧)还林(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

26.动物疫病的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新药开发

27.高产牧草人工种植

28.天然橡胶种植生产

29.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及应用

30.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

31.农牧渔产品的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

32.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

33.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工程

34.植树种草工程及林木种苗工程

35.水土保持综合技术开发及应用

36.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

37.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草原等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

38.防护林工程

39.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

40.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生产

41.抗盐与耐旱植物的培植

42.速生丰产林工程、工业原料林工程及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

43.竹藤基地建设及竹藤新产品生产技术开发

44.中幼林抚育工程

45.野生经济林树种保护、改良及开发利用

46.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47.林业基因资源保护工程

48.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和三剩物的深度加工及系列产品开发

49.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培植基地及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50.地道中药材和优质、丰产、濒危或紧缺动植物药材的种(养)殖

51.香料、野生花卉等林下资源的人工培育及开发

52.木基复合材料的技术开发

53.竹质工程材料、植物纤维工程材料生产及综合利用

54.林产化学品深加工

55.人工增雨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开发和应用

二、水利

1.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及干支流控制性工程

2.跨流域调水工程

3.水资源短缺地区水源工程

4.农村人畜饮水及改水工程

5.海堤防维护及建设

6.江河湖库清淤疏浚工程

7.病险水库和堤防除险加固工程

8.堤坝隐患监测与修复技术开发应用

9.城市积涝预警和防洪工程

10.牧区水利工程

11.淤地坝工程

12.水利工程用土工合成材料及新型材料开发制造

13.大中型灌区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

14.高效输配水、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制造

15.水情水质自动监测及防洪调度自动化系统开发

三、煤炭

1.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

2.120万吨/年及以上的高产高效煤矿(含矿井、露天)、高效选煤厂建设

3.矿井灾害(瓦斯、煤尘、矿井水、火、围岩等)防治

4.工业及生活用环保型煤开发及生产

5.水煤浆技术开发及应用

6.煤炭气化、液化技术开发及应用

7.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

8.低热值燃料(含煤矸石)及煤矿伴生资源开发利用及设备制造

9.管道输煤

10.煤炭高效洗选脱硫技术开发及应用

11.节水型选煤工程技术开发及应用

12.地面沉陷区治理、矿井水资源保护及利用

13.煤电、煤焦化(焦炉煤气、煤焦油深加工)一体化建设

14.提高资源回收率的采煤方法、工艺开发应用及装备制造

四、电力

1.水力发电

2.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电站建设

3.采用30万千瓦及以上集中供热机组的热电联产,以及热、电、冷多联产

4.缺水地区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空冷机组电站建设

5.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6.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7.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洁净煤发电

8.单机20万千瓦及以上采用流化床锅炉并利用煤矸石或劣质煤发电

9.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输变电

10.投运发电机组脱硫改造

11.城乡电网改造及建设

12.继电保护技术、电网运行安全监控信息技术开发

13.大型电站及大电网变电站集约化设计和自动化技术开发

14.跨区电网互联工程技术开发

15.输变电新技术推广应用

16.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开发及应用

17.分散供电技术开发及应用

五、钢铁

1.黑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

2.炭化室高度6米以上、宽500毫米以上配干熄焦、装煤、推焦除尘装置的新一代大容积机械化焦炉建设

3.煤捣固炼焦、配型煤炼焦工艺技术应用

4.干法熄焦、导热油换热技术应用

5.120万吨/年以上大型链篦机回转窑和带式球团焙烧机等氧化球团生产

6.15万吨/年及以上直接还原法炼铁

7.先进适用的熔融还原技术开发及应用

8.废钢加工处理(分类、剪切和打包,不含炼钢)

9.合金钢大方坯、大型板坯、圆坯、异型坯及近终型连铸技术开发及应用

10.现代化热轧宽带钢轧机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及关键部件制造

11.薄板坯连铸连轧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及关键部件制造

12.高强度钢生产

13.高速重载铁路用钢生产

14.石油开采用油井管、电站用高压锅炉管及油、气等长距离输送用钢管生产

15.H型钢、400MPa及以上螺纹钢筋生产

16.冷连轧宽带钢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及关键部件制造

17.冷轧硅钢片生产

18.控制轧制、控制冷却工艺技术应用

19.直径550毫米以上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生产

20.大型高炉用微孔、超微孔炭砖生产

21.优质合成、不定形耐火材料生产

22.铁合金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

23.全燃煤气热电联产

24.蓄热式燃烧技术应用

25.冶金综合自动化技术应用

六、有色金属

1.有色金属矿山接替资源勘探及关键勘探技术开发

2.铜、铝、铅、锌、镍大中型矿山建设

3.紧缺资源的深部及难采矿床开采

4.硫化矿物无污染强化熔炼工艺开发及应用

5.高效萃取设备和工艺技术开发

6.高精铜板、带、箔、管材生产及技术开发

7.高精铝板、带、箔及高速薄带铸轧生产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

8.轨道交通用高性能金属材料制造

9.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

10.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及深加工产品和陶瓷材料生产

11.稀有、稀土金属深加工及其应用

12.锡化合物、锑化合物(不含氧化锑)生产

13.高性能磁性材料制造

14.超细粉体材料、电子浆料及其制品生产

15.非晶合金薄带制造

16.新型刹车材料制造

17.高品质镁合金铸造及板、管、型材加工技术开发

18.有色金属生产过程检测和控制技术开发

19.焙烧、热压预氧化和细菌氧化提金工艺技术开发及应用

七、化工

1.化工原料矿产资源勘探及大中型化工原料矿山建设

2.资源节约和环保型氮肥装置建设以及原料本地化、经济化改造

3.优质磷复肥、钾肥及各种专用复合肥生产

4.高效、低毒、安全新品种农药及中间体开发生产

5.用清洁生产技术建设和改造无机化工生产装置

6.环保型涂料生产

7.新型生物化工产品、专用精细化学品和膜材料生产

8.新型高效、无污染催化剂开发及生产

9.有机硅、有机氟及高性能无机氟化工产品生产

10.无机纳米及功能性材料生产

11.新型染料及其中间体开发及生产

12.大型芳烃生产装置建设

13.提高油品质量的炼油及节能降耗装置改造

14.大型乙烯建设(东部及沿海80万吨/年及以上、西部60万吨/年及以上)及现有乙烯改扩建

15.大型合成树脂及合成树脂新工艺、新产品开发

16.大型己内酰胺、乙二醇、丙烯腈的生产技术开发和成套设备制造

17.大型合成橡胶、合成胶乳和热塑性弹性体先进工艺开发、新产品制造

18.新型环保型油剂、助剂等纺织专用化学品生产

19.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及低成本化、新型塑料合金生产

20.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的大型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生产

21.高等级道路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和特种沥青生产

22.低硫含酸重质原油综合利用

23.合成树脂加工用新型助剂、新型吸附剂、高性能添加剂和复配技术开发

24.20万吨/年及以上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

25.氯化法钛白粉生产

26.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配套专用材料、设备生产

27.醇醚燃料生产

八、建材

1.日产4000吨及以上(西部地区日产2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及装备和配套材料开发

2.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建筑密封材料、建筑涂料开发生产

3.优质环保型摩擦与密封材料生产

4.3万吨/年及以上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和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技术开发与生产

5.优质节能复合门窗及五金配件生产

6.新型管材(含管件)技术开发制造

7.优质浮法玻璃生产技术、装备和节能、安全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开发

8.一次冲洗用水量6升及以下的坐便器、节水型小便、蹲便器及节水控制设备开发生产

9.高新技术和环保产业需求的高纯、超细、改性等精细加工矿物材料生产及其技术装备开发制造

10.新型干法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等建材产品生产中消纳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11.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玻璃钢)机械化成型技术开发

12.散装水泥装备技术开发

13.高性能混凝土用外加剂技术开发与生产

14.50万吨/年及以上人工砂生产线及其技术装备开发生产

15.100万吨/年及以上大型水泥粉磨站建设

16.20万立方米/年以上大型石材荒料、30万平方米/年以上超薄复合石材生产

17.高品质人工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开发

九、医药

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与生产

2.重大传染病防治疫苗和药物开发与生产

3.新型诊断试剂及生物芯片技术开发与生产

4.新型计划生育药物及器具开发与生产(含第三**激素的避孕药,第三代宫内节育器等)

5.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

6.制剂新辅料开发与生产

7.关键医药中间体开发与生产

8.医药生物工程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9.新型药物制剂技术开发与应用

10.大规模药用多肽和核酸合成、发酵生产、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

11.药物生产中的膜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手性技术及自控技术等开发和应用

12.原料药清洁生产工艺开发与应用

13.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及其技术开发

14.中药现代化(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人工繁育技术开发;先进农业技术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的应用;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与应用;中药饮片创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15.少数民族医药开发生产

16.数字化医学影像产品及医疗信息技术开发与制造

17.早期诊断医疗仪器设备开发制造

18.微创外科和介入治疗装备及器械开发制造

19.医疗急救及康复工程技术装置开发生产

20.实验动物养殖

21.微生物开发利用

十、机械

1.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及刀具制造

2.三轴以上联动的高速、精密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交流伺服装置、直线电机制造

3.新型传感器开发及制造

4.轿车轴承、铁路轴承、精密轴承、低噪音轴承制造

5.转轮直径8.5米及以上混流、轴流式水电设备及其关键配套辅机制造

6.大型贯流及抽水蓄能水电机组及其关键配套辅机制造

7.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成套设备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及其关键配套辅机制造

8.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锅炉制造

9.40万千瓦级以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设备制造

10.大型、精密、专用铸锻件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11.500千伏及以上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

12.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制造(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潮汐等)

13.30万吨/年及以上合成氨成套设备制造

14.60万吨/年及以上乙烯成套设备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

15.集散型(DCS)控制系统及智能化现场仪表开发及制造

16.精密仪器开发及制造

17.新型液压、气动、密封元器件及装置制造

18.自动化焊接设备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19.大型、精密模具及汽车模具设计与制造

20.可控气氛及大型真空热处理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21.安全生产及环保检测仪器设计制造

22.城市垃圾处理设备制造

23.粉煤灰储运、利用成套设备制造

24.废旧电器、塑料、废旧橡胶回收利用设备制造

25.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设备制造

26.工业机器人及其成套系统开发制造

27.500万吨/年及以上矿井综合采掘、装运成套设备及大型煤矿洗选机械设备制造

28.2000万吨级/年及以上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制造

29.大型油气集输设备制造

30.自动化高速多色成套印刷设备制造

31.种、肥、水、药高效施用和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具制造

32.5吨/时以上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开发制造

33.禽、畜类自动化养殖成套设备制造

34.设施农业设备制造

35.农、林、渔、畜产品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制造

36.秸秆综合利用关键设备制造

37.农业(棉花、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草饲料等)收获机械制造

38.营林及人工植被工业化生产设备制造技术开发

39.大型工程施工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及制造

40.电控内燃机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开发与制造

41.蓄冷(热)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42.大型能量回收装置成套设备设计制造

43.7000米及以上深井钻机成套设备设计制造

44.高性能清淤设备制造

45.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备制造

46.自动气象站系统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47.特种气象观测及分析设备制造

48.地震台站、台网和流动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开发及仪器设备制造

49.地质灾害监测治理新技术及设备研发

50.有害气体净化设备制造

51.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相关技术及设备

52.报废汽车拆解、破碎处理设备制造

十一、汽车

1.汽车、摩托车整车及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系统设计开发

2.自动变速箱、重型汽车变速箱等汽车关键零部件及具有自主产权(品牌)的先进、适用汽车、发动机制造

3.汽车轻量化及环保型新材料制造

4.汽车重要部件的精密锻压、多工位压力成型及铸造

5.汽车、摩托车型式试验及维修用检测系统开发制造

6.压缩天然气、氢燃料、合成燃料、液化石油气、醇醚类燃料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及制造

7.先进的小排量经济型乘用车、集装箱运输车、多轴大型专用车辆

8.先进的轿车用柴油发动机开发制造

9.城市用低底盘公共汽车开发制造

十二、航空航天

1.飞机及零部件开发制造

2.航空发动机开发制造

3.机载设备系统开发制造

4.直升机总体、旋翼系统、传动系统开发制造

5.航空航天用新型材料开发及生产

6.航空航天用燃气轮机制造

7.卫星、运载火箭及零部件制造

8.航空、航天技术应用及系统软硬件产品、终端产品开发生产

9.航空器地面模拟训练系统开发制造

10.航空器地面维修、维护、检测设备开发制造

11.卫星地面系统建设及设备制造

十三、轻工

1.符合经济规模的林纸一体化木浆、纸和纸板生产

2.高新技术制浆造纸机械成套设备开发制造

3.非金属制品模具设计、加工、制造

4.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产品开发

5.农用塑料节水器材和农用多层薄膜开发、生产

6.高技术陶瓷(含工业陶瓷)产品及装备技术开发

7.陶瓷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及应用

8.光、机、电子一体缝制机械及特种工业缝纫机开发制造

9.天然香料、合成香料新技术开发和产品制造

10.新型、生态型(易降解、易回收、可复用)包装材料研发、生产

11.新型塑料保温板、大口径塑料管材(直径0.5米以上)、超低噪音排水塑料管、防渗土工膜、医用塑料等新型塑料产品开发、制造

12.高新、数字印刷技术及高清晰度制版系统开发及应用

13.高技术绿色电池产品制造(无汞碱锰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高容量密封型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燃料电池、锌空气电池、太阳能电池)

14.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制造

15.天然食品添加剂原料及生产技术开发应用

16.无元素氯(ECF)和全无氯(TCF)化学纸浆漂白工艺开发及应用

十四、纺织

1.高档纺织品生产、印染和后整理加工

2.采用化纤高仿真加工技术生产高档化纤面料

3.各种差别化、功能化化学纤维、高技术纤维生产

4.纤维及非纤维用新型聚脂(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葵二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生产

5.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包括除羊毛以外的其他动物纤维、麻纤维、竹纤维、桑蚕丝、彩色棉花等)产品加工

6.采用高新技术的产业用特种纺织品生产

7.新型高技术纺织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制造

8.高档地毯、抽纱、刺绣产品生产

9.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高档服装生产

10.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新型纤维(聚乳酸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动植物蛋白纤维等)生产

11.纺织、纺机企业生产所需检测、试验仪器开发制造

十五、建筑

1.节能省地型建筑暨绿色建筑的开发

2.高层建筑与空间结构技术开发

3.低噪声建筑施工机具开发与制造

4.住宅高性能外围护结构材料与部件制造

5.新型建筑结构系统开发

6.建筑隔震减震结构体系及产品研发与推广

7.建筑节水、节能、节地及节材关键技术开发

8.智能建筑产品与设备的生产制造与集成技术研究

9.居住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按热量计量技术应用

10.商品混凝土、商品砂浆及其施工技术开发

十六、城市基础设施及房地产

1.城市基础空间信息数据生产及关键技术开发

2.城市公共交通建设

3.城市道路及智能交通体系建设

4.城市交通管制系统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5.城镇地下管道共同沟建设

6.城镇供排水管网工程、供水水源及净水厂工程

7.城镇燃气工程

8.城镇集中供热建设和改造工程

9.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程

10.节能、低污染取暖设备制造

11.城镇园林绿化及生态小区建设

12.城市立体停车场建设

13.先进适用的建筑成套技术、产品和住宅部品研发和推广

14.燃气汽车加气站工程

15.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化技术开发

16.城市生态系统关键技术开发

17.城际快速、城市轨道交通(经国家批准)系统开发、建设及车辆制造

18.城市节水技术开发与应用

19.城市照明智能化、绿色照明产品及系统技术开发

20.国家住宅示范工程建设

十七、公路

1.国道主干线、西部开发公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项目建设

2.公路智能运输系统开发与建设

3.公路快速客货运输系统开发与建设

4.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

5.公路工程新材料开发及生产

6.公路工程及养护新型机械设备设计制造

7.公路集装箱和厢式运输

8.特大跨径桥梁修筑和养护技术开发

9.长大隧道修筑和维护技术开发

10.农村客货运输网络开发与建设

11.农村公路建设

十八、信息产业

1.2.5GB/S及以上光同步传输系统建设

2.155MB/S及以上数字微波同步传输设备制造及系统建设

3.卫星通信系统、地球站设备制造及建设

4.网管监控、七号信令、时钟同步、计费等通信支撑网建设

5.数据通信网设备制造及建设

6.智能网等新业务网设备制造及建设

7.宽带网络设备制造及建设

8.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

9.IP业务网络建设

10.邮政储蓄网络建设

11.邮政综合业务网建设

12.邮件处理自动化工程

13.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建设

14.增值电信业务平台建设

15.32波及以上光纤波分复用传输系统设备制造

16.10GB/S及以上数字同步系列光纤通信系统设备制造

17.支撑通讯网的新技术设备制造

18.同温层通信系统设备制造

19.数字移动通信(含GSM-R)、接入网系统、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及路由器、网关等网络设备制造

20.大中型电子计算机及高性能微机、工作站、服务器设备制造

21.线宽1.2微米以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

22.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制造

23.新型电子元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元器件、混合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新型机电元件、高密度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等)制造

24.电子专用材料制造

25.软件开发生产

26.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测试(CAT)、辅助制造(CAM)、辅助工程(CAE)系统开发生产

27.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工模具制造

28.大容量光、磁盘驱动器及其部件和数字产品用存储卡制造

29.新型显示器件、中高分辨率彩色显像管/显示管及玻壳制造及技术开发

30.新型(非色散)单模光纤及光纤预制棒制造

31.数字音视频广播系统设备制造

32.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播放机盘片制造

33.只读光盘和可记录光盘复制生产

34.数字摄录机、数字录放机、数字电视产品制造

35.普通纸传真机制造

36.信息安全产品、网络监察专用设备开发制造

37.数字多功能电话机制造

38.6英寸及以上单晶硅、多晶硅及晶片制造

39.多普勒雷达技术及设备制造

40.汽车电子产品制造

41.医疗电子产品制造

42.金融电子设备制造及系统建设

43.无线局域网(Wi-Fi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技术开发、设备制造

44.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系统开发

45.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十九、其他服务业

1.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及以连锁经营形式发展的中小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

2.粮食、棉花、食糖、食用油、化肥、石油等重要商品的现代化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

3.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及农产品贸工农一体化设施建设

4.闲置设备、旧货、旧机动车调剂交易市场建设

5.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6.农、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7.租赁服务

8.后勤社会化服务

9.城市社区服务网点建设

10.房地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

11.社会化养老服务

12.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

13.基本医疗、计划生育、预防保健服务设施建设

14.血站建设

15.远程医疗服务

16.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众文化、科普、体育设施建设及产业化运营

17.文物保护及设施建设

18.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特殊教育

19.远程教育系统建设

20.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及儿童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2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开发

22.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及其它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

23.信用卡及其网络服务

24.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

25.就业创业咨询、辅导、中介及培训服务

26.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心、科研中试基地、实验基地建设

27.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科技交流、技术咨询、知识产权及气象、环保、测绘、地震、海洋、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

28.经济、规划、工程、管理、会计、审计、法律、环保等咨询服务

29.科学仪器、实验动物、化学试剂、文献信息等科研支撑条件共建共享服务

30.商品质量认证和质量检测

31.防伪技术开发和运用

32.资信调查与评级服务体系建设

33.动漫制作

二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

1.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程

2.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3.微咸水、劣质水、海水的开发利用及海水淡化工程

4.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开发与利用

5.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

6.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

7.区域性废旧汽车处理中心建设

8.流出物辐射环境监测技术工程

9.环境监测体系工程和新型环保技术开发应用

10.放射性废物及其它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技术及设备开发、制造

11.流动污染源(火车、船舶、汽车等)防治技术开发及应用

12.城市交通噪声与振动控制及材料生产

13.电网、信息系统电磁辐射控制技术开发

1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产品的替代品开发与应用

15.废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产品处置技术开发与应用

16."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

17."三废"处理用生物菌种和添加剂开发及生产

18.含汞废物的汞回收处理技术开发应用及成套设备制造

19.重复用水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与使用

20.高效、低能耗污水处理与再生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21.城镇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

22.废物填埋防渗膜生产

23.新型水处理药剂开发及生产

24.煤气、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及装置开发、成套设备制造

25.墙体吸收噪声技术与材料开发

26.交流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开发及应用

27.机动车、内燃机车节油技术开发及应用

28.新型节能环保家用电器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及技术开发

29.节水、节能产品生产

30.用水监测仪器开发、生产

31.新型节能照明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配套的材料、设备技术开发

32.节能、节水、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

33.日产20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余热发电

34.高炉、转炉、焦炉煤气回收及综合利用

35.高能耗、污染重的石油、石化、化工行业节能、环保改造

36.高效、节能采矿、选矿技术(药剂)及设备开发、成套设备制造

37.多元素共生矿资源综合利用

38.低品位、复杂、难处理矿开发及综合利用

39.尾矿、废渣等资源综合利用

40.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

学习无人机具体学什么

不老的强-5首飞了40多年仍是主力军

强击机是作战飞机的一种,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突击敌战术或浅近战役纵深内的目标,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纵性、安定性和良好的搜索地面小目标能力,可配备品种较多的对地攻击武器,国外也称之为近距空中支援飞机。

强击机的特点是:有良好的低空和超低空稳定性和操纵性;良好的下视界;飞机要害部位都有装甲保护;起飞着陆性能优良。在国外,空中战役战术纵深攻击任务,一般都用战斗轰炸机;而实施近距空中支援攻击任务,则用强击机。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强击机只有强-5,强-5研制初期命名为“雄鹰302”,是中国在歼-6/米格-19战斗机的基础上,参照西方攻击机的设计风格研制,这种飞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结构简单,生产快捷,能够快速实现大批量制造。

1968年投入了成批生产,开始装备部队,成为中国空军主力机种,从此揭开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并大量装备部队的历史,填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一项重要空白。

强-5主要用于低空、超低空对地面或水面战术、战役纵深目标和有生力量进行攻击,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它仍是唯一由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成功的喷气式攻击机。强5的出现有效的弥补了中国空军对地攻击能力的不足,同时为中国的战术核武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投掷平台。

我国唯一的强击机强-5已经首飞了40多年,经过不断的改进,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近距火力支援的主力,服役经历中不断得到改进提高.再加上各国飞行员对其产生的好感和信赖,仍是中国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前线航空兵的主力机种。

并且经过性能提升后将继续服役至本世纪初,其优秀的格斗能力也成为世界航空发展史上的浓重一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强-5存在着不少缺点:最致命的缺点是导航及火力控制电子设备落后,使得对地攻击和夜间及恶劣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偏弱。

由于强-5参照的原准机歼-6气动设计陈旧,机体结构老化,所以强-5的性能提升潜力不大。加之该机作战半径小,航电系统水平低,对地攻击的持续火力不足等,强-5退出现役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仍是直接火力打击的主力,但进行换代机的研制开发工作也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在未来的空中战场上,单用途的攻击机的地位将会有所下降,即需要战机不仅有较强的空战能力,同时具有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

但是,强5的现代化改型还在国内外广泛服役,而且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对地攻击机,不仅皮实而且耐用。作为一款研制于上世纪60年代的机型,仍能发挥属于自己的作用,实在是不得了的设计,比起那些要着天价却没实用性的战机好多了,就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向老一辈中国航空人致敬!

五种常见运输方式特点比较

学的就是无人机操作以及一些无人机相关的知识,比如无人机在拆装、故障分析等等。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无人机实际上是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统称,从技术角度定义可以分为:无人固定翼飞机、无人垂直起降飞机、无人飞艇、无人直升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伞翼机等。

扩展资料:

无人机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的卡德尔和皮切尔两位将军,向英国军事航空学会提出了一项建议:研制一种不用人驾驶,而用无线电操纵的小型飞机,使它能够飞到敌方某一目标区上空,将事先装在小飞机上的炸弹投下去。

这种大胆的设想立即得到当时英国军事航空学会理事长戴·亨德森爵士赏识。他指定由A.M.洛教授率领一班人马进行研制。无人机当时是作为训练用的靶机使用的。

是一个许多国家用于描述最新一代无人驾驶飞机的术语。从字面上讲,这个术语可以描述从风筝,无线电遥控飞机,到V-1飞弹从发展来的巡航导弹,但是在军方的术语中仅限于可重复使用的比空气重的飞行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无人机

序号、方式: 优点;缺点;适合运输的货物: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铁路造价高,占地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大宗笨重、需长途运输的货物。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高;短程、量小的货物。

3、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

4、航空运输:速度快,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货物。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运量很大;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大量流体货物。

扩展资料:

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

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如何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讲,应从物流系统要求的服务水平和允许的物流成本来决定。可以使用一种运输方式也可以使用联运方式。

决定运输方式,可以在考虑具体条件的基础上,对下述五个具体项目认真研究考虑:

(1)货物品种

关于货物品种及性质、形状,应在包装项目中加以说明,选择适合这些货物特性和形状的运输方式,货物对运费的负担能力也要认真考虑。

(2)运输期限

运输期限必须与交货日期相联系,应保证运输时限。必须调查各种运输工具所需要的运输时间,根据运输时间来选择运输工具。

运输时间的快慢顺序一般情况下依次为航空运输、汽车运输、铁路运输、船舶运输。各运输工具可以按照它的速度编组来安排日程,加上它的两端及中转的作业时间,就可以算出所需的运输时间。在商品流通中,要研究这些运输方式的现状,进行有计划的运输,希望有一个准确的交货日期是基本的要求。

(3)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因货物的种类、重量、容积、运距不同而不同。而且,运输工具不同,运输成本也会发生变化。在考虑运输成本时,必须注意运费与其他物流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互为利弊的关系,不能只考虑运输费用来决定运输方式,要由全部总成本来决定。

(4)运输距离

从运输距离看,一般情况下可以依照以下原则:300公里以内,用汽车运输;300~500公里的区间,用铁路运输;500公里以上,用船舶运输。一般采取这样的选择是比较经济合理的。

(5)运输批量

运输批量的影响,因为大批量运输成本低,应尽可能使商品集中到最终消费者附近,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进行运输是降低成本的良策。一般来说,15~20吨以下的商品用汽车运输;15~20吨以上的商品用铁路运输;数百吨以上的原材料之类的商品,应选择船舶运输。

百度百科--运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