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2.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3.铜川大樱桃是铜川的优势产业,是如何做到的?

4.河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3 预防和预警机制

5.种庄稼的农谚_______________

6.该怎么防止台风呢?

7.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

农业气象服务手册电子版_农业气象服务手册

 简报是传递某方面信息的简短的内部小报。是具有汇报性、交流性和指导性特点的简短、灵活、快捷的书面形式。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整理出关于5.12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简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5.12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简报1

 今年5.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 按照黄陵县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的通知》(黄政办发〔2013〕35号)要求,从5月6日至12日由黄陵县民政局牵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为主题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宣传册5000余册,宣传单8000余份。

 为做好此项工作,黄陵县民政局提前制作了宣传展板、横幅,印制了宣传手册和各类防灾减灾宣传单,并通过电视台播放了30集大型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动画片。 5月6日至9日,黄陵县民政局抽调干部组成宣传工作小组,走村入户,进社区、进学校开展减灾防灾宣传活动;5月12日,由黄陵县民政局牵头,组织教育、广电、科技、水利、农业、林业、气象、国土、消防等部门集中在县中心广场设立宣传咨询点,开展“防灾减灾日”大型集中宣传活动,为群众现场讲解避灾自救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5.12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简报2

 2016年5月12日,兴贤小学迎来了第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表达对2008年5.12地震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校师生的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下午2点,随着地震警报在校园响起,兴贤小学“5.12防灾减灾日疏散演练”活动开始了。全校师生熟练地按照兴贤小学“紧急避险疏散大演练”方案有序进行着。2分钟后,正副班主任一前一后引导和保护着学生,双手抱头、沿着安全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演练过程秩序井然。

 通过此次演练,增强了全校师生防震减灾安全意识,提高了学校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处置能力。

5.12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简报3

 在“5.12”地震四周年到来之际,为了纪念遇难的同胞,更为了唤起人们防范地震的意识,了解防震的有效方法,渝铁村社区于2012年5月12日,在社区开展了“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这次活动主要是以发放宣传资料和展示宣传图画为主,同时,社区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为居民朋友讲解地震时如何避震及如何识别地震谣言的方法等一系列防震相关知识。社区科普志愿者还特意为居民设计了60余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竞答题,悬挂在会场,社区居民把自己知道答案的答题拿到兑奖处,如果回答正确还有小礼品赠送,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还有的居民因为答题被其他居民答完了而懊恼不已。参加活动的居民共100余名,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册100余份。

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相传是由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

忌、生肖运程等。古代由颁发的历书,公布来年的年号、节日、节气,反映自然界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指导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也作为公文签署日期的依据。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历书称为日书。古时由朝廷负责天文历法的官署计算颁订,以皇帝的名义颁布,因此也称皇历,其内容指导农民耕种时机。

清朝乾隆帝即位以来为避其名讳(弘历),改称时宪书,直至清末为止,是指历书是指按照一定的历法排列年、月、日、时,并注明节气的参考书籍。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忌讳故粤语地区则多称通胜或吉书。

中国最晚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历书存在,作为人民的生活指导手册。元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黄历高达三百多万本。

古时历书系由朝廷发布,如秦、汉的太史令,唐代的太史局,宋、元的司天监,明、清的钦天监等,明朝崇祯二年至崇祯七年(公元1629年至1634年),徐光启领导下的历局组聘专家编纂了《崇祯历书》。

清朝肇建,传教士将《崇祯历书》稍作整理,作《西洋历法新书》进呈清帝。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当时天文学家学习和研究西方天文学的重要著作。

清代时,每年十月初一日钦天监颁布来年的黄历。此前,钦天监会按照是否改元等,定好新历,呈皇帝御览,皇帝在上面盖上玉玺。各择日师都参照朝廷颁布的《钦定协纪辨方书》,挂上各家堂号,另行出版“通书”。

形式演变

中国最早的历书是简牍和帛书,前者为刻字,后者用毛笔书写、装裱成轴。

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前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木板刻印的历书出现了。

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通用9篇)

 世界气象日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使人们认识到天气和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篇1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强化落实

 x月上旬,我局就着手准备今年的气象日宣传工作,成立了以局长xx为组长的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宣传方案,并召开会议对活动方案进行详实的布置,落实了详细的人员分工,相关人员各就其位,各负其责。x局长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精心准备。

 二、宣传活动精彩纷呈

 1、通过短信平台进行宣传

 我局在3月xx日和xx日x天通过短信平台向市委、市领导、部门、乡镇园区、专业服务用户、全市气象信息员等发送手机短信近xxx人次,内容是: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人与气候’,衷心感谢您对气象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2、小学生参观我局

 3月xx日下午,xx市xx小学xx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我局,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气象观测场、测报站和预报服务中心,并收看了“3﹒23”科教宣传片。我局业务人员向小学生们详细介绍了各种气象要素的测量原理,并演示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工作人员提问,都得到了详细的解答。参观结束后,许多同学表示,通过这次参观,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了气象观测原理和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还明白了天气和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对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宣传活动

 气象日当天,我局就组织科技人员早早地来到xxx社区开展以“人与气候”为主题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将气象知识送进社区。通过气象展板、播放宣传片、发放xx份《中国气象报》、xxx份世界气象日宣传专刊及xxx份传单等形式向市民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并热情解答市民们提出的问题,让市民了解更多气象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社区的一些市民表示,气象科普进社区很有必要,希望今后多搞一些这样的宣传活动。此次宣传活动气氛热烈,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4、xx为气象职工过“节”

 x月xx日下午,xx市xxx在xx市气象局周国华局长陪同下,专程到xx市局视察指导工作。孙一行视察了气象台、观测场,详细了解了天气预报制作和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情况。在座谈会上,他代表市委、市向xx市局干部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多年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的一线气象工作者表示感谢。同时,孙要求xx市局进一步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为“奋战十二五,建设新xx”做出新的贡献。

 5、气象局对外开放

 为了使公众更好的了解气象工作,学习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等科普知识,我局提前三天通过短信平台和《xx信息》报向社会各界发布了气象局对外开放的公告,并于气象日当天对外开放,供市民免费参观。

 三、媒体广泛宣传报导

 x月xx日我局在《xx日报》区域新闻、x月xx日在《xx信息》报上发表了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主题文章。x月xx日xx电视台对我局现场宣传活动和孙视察进行了跟踪访和报导,并在xx日晚上的新闻节目中进行了播放。

 四、宣传活动的意义

 此次世界气象日的宣传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严谨、宣传到位,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对于提高我市气象工作知名度、推动我市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篇2

 3月19-23日,xx市气象局、xx市气象学会以及全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世界气象日纪念主题“人与气候”,以举办开放日、报告会、讲座、参观、展览等多种形式,通过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集中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纪念活动,向市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科学知识,并组织气象科普宣传小组进社区、进学校、进乡镇。“3·23”期间,各地主要媒体刊发相关报道20余篇,发放宣传材料3000余份,接待市民参观1000余人次。

 一、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xx市气象局、xx市气象学会高度重视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在3月初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落实本年度“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策划工作。活动策划紧紧围绕“人与气候”纪念主题,联合xx广电总台,确立了“民生气象”主题活动方案、精心安排系列活动,并拍摄了专题宣传片、制作宣传册、宣传条幅等,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民生气象”受关注

 为纪念“3·23世界气象日”,xx市气象局、xx气象学会围绕2016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人与气候”,以举办专题讲座、参观、展览等多种形式,集中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大力宣传xx“民生气象”服务品牌,向市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科学知识。

 《谈天说地》十周年——主打“民生气象”品牌。xx市气象局联合xx市广电总台社会经济频道,围绕世界气象日和全国首个“脱口秀”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谈天说地》开播十周年,制作了《民生气象》专题宣传片,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3月5日到3月22日,《谈天说地》节目开展了气象科普知识有奖问答,共有1000余位市民通过短信参与问答。50多位观众在“3·23世界气象日”参观昆山气象防雷科普馆。3月20日,《谈天说地》在欧尚超市举行十周年路演活动,气象专家与市民现场互动,解读天气热点。另外现场发放了《民生气象》专题宣传片光盘和科普宣传册100余份。

 科普活动形式多、内容多。3月19-20日、3月23日xx市气象台向市民开放。“大话灰霾”专题讲座、各类气象科普展板、实地参观气象仪器,专家现场解读天气热点,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共接待市民500余人次。另外,xx市气象局开辟“3·23世界气象日”专题网页,并且通过“xx气象”官方微博与网民互动,宣传气象科普知识。

 三、特色鲜明、精彩纷呈,各地纪念活动受好评

 “3·23世界气象日”期间,各市(区)气象局积极做好气象日科普宣传和媒体宣传。太仓、张家港、吴江、常熟、相城均在社区、乡镇布设科普展板,发放科普宣传册;太仓、张家港、吴江主要电视媒体对纪念活动进行专题报道;昆山、吴江分别在昆山日报、吴江日报刊登纪念专版。另外,各地特色鲜明的纪念活动也广泛受到好评。

 昆山——关爱青少年、倡导低碳环保

 昆山市气象局充分发挥防雷科普馆未成年人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的作用,在世界气象日开展“关爱青少年、倡导低碳环保”主题科普活动。3月19日、3月22日防雷科普馆分别对昆山小主人报小记者和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免费开放,参观者可以走进观测场进行观云测天、亲手制作天气预报、观看“雷电灾害剧场”、体验“怒发冲冠”、 “户外避雷”等游戏,参观青少年约百余名。

 另外还联合昆山市教育局和科协在青少年中开展“我与气象”主题征文比赛。

 太仓——风云杯“气象万千”摄影大赛

 为纪念“3.23”世界气象日,激发人们对气象的重视和热爱,太仓市气象局和太仓市摄影家协会联合举行风云杯“气象万千”摄摄影作品大赛。大赛主题为:定格大自然绮丽风景,展现现代化气象科技无穷魅力,体现气象工作者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风貌,显示人类对气象灾害的不屈勇气和抵御能力。3月23日,来自太仓市摄影家协会的7位摄影家走进太仓市气象局风。

 张家港——世界气象日专题**进社区

 3月23-29日,张家港市气象局为纪念世界气象日开展“世界气象日专题**进社区”活动。活动为期一周,在张家港市体育馆以及万红、老宅等5个社区进行免费巡回播映世界气象日专题**,并布设科普展板,发放气象科普宣传册,同时与市民开展看气象、答气象问题互动游戏,共有近2000余名市民观看了专题**。

 常熟——气象专家走进电台直播间

 3月19日上午,常熟市气象专家走进常熟电台“政风行风热线”,介绍了2016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人与气候”,向市民普及气候变化等科普知识,同时解读了2010年天气气候特点。气象专家还通过电话连线就天气热点与市民进行互动交流。

 吴江——气象服务“零距离”

 3月22、23日,吴江气象专家分别与金家坝群众村100余养殖户、经济开发区20余家危化品企业开展座谈,为养殖户和企业带去“零距离”气象服务。在两次座谈会中,气象专家现场答疑,为养殖户及危化品企业提供了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介绍了气象预警信号,雷电灾害防御等科普知识,并发放了气象科普知识、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册100月份,受到广泛好评。

 3月23日下午,气象专家还在梅石社区开展了“人与气候”的讲座,介绍了贴近生活的气象科普知识和突发灾害性天气的应对措施等气象生活常识。同时在社区内设摊展览,赠送《中小学生生防灾减灾读本》,向广大市民普及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科普知识。

 吴中——召开为农服务示范镇建设推进会

 3月22日,吴中区气象局、吴中区农业局、吴中区委农办组织召开了气象为农服务示范镇建设推进会和农业信息员培训会,东山镇人民、镇农林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东山镇各村及农企信息员近3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纪念世界气象日,并为大力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推进气象服务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相城——领导座谈,共话气象

 3月23日,相城区气象局邀请xx市气象局杨金彪局长、陈建华副局长与相城区曹后灵区长、戴兴根副区长、区人大邵雪耕主任、以及开发区和各镇、街道分管领导进行座谈,共同纪念3·23世界气象日,共谋相城气象十二五发展。相城区气象局毛国良局长还向各镇(街道)、开发区发放了属内气象信息员聘书和《气象信息员知识读本》、《气象信息员工作手册》等。

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篇3

 一、高度重视,纪念宣传活动有声势

 围绕世界气象日主题,以举办座谈会、报告会、讲座、参观、展览等多种形式,集中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结合本地实际,丰富宣传内容,突出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公众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争取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二、精心策划,开放日活动有实效

 世界气象日对外开放接待社会公众参观活动,是加强宣传的重要形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开放气象展馆、展厅、科普基地及有条件的开放气象业务场所,通过参观讲解、专家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气象工作,普及气象知识。

 三、拓展渠道,媒体宣传工作有内涵

 加强与当地各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系,集中优势和宣传力量,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的宣传契机,结合当前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热点,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向社会媒体平台提供纪念日活动新闻通稿和主题宣传片,举办专题访谈(网络、电视、电台),用报刊专版、专栏、新闻、专题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发布活动信息。通过电道、街头显示屏、公交电视等载体,播放气象科普专题影片,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努力扩大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公众认知度,着力增强公众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为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深入基层,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乡镇

 结合当地实际,积极组织编写、制作或向相关单位联系购买各类气象科普宣传品。要抓住科普宣传的良好契机,集中在世界气象日前后组织气象科普宣传小组进社区、进学校、进乡镇活动,送书刊、送展览、送讲座。要结合为农气象服务工作,组织气象信息员交流培训,通过气象信息服务站传递气象科普知识,逐步形成农村气象科普工作常态化。

 五、加强领导,切实做好组织、指导和总结工作

 切实加强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领导,制定详细活动方案,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确保安全,争取最好的宣传效果。

 各有关方面要加强对下活动的指导,加强工作的交流和联动。世界气象日活动开展期间,江苏省气象局、气象学会网站将开辟气象日专栏,刊载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致辞、科普宣传展板设计稿、以及各地开展活动的情况。各单位要及时将活动开展的、文字信息报道等报送省局OA信息交流园地,认真总结今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效果和经验。

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篇4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提早谋划部署。3月14日,市局组织召开会议专题安排部署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要求按照围绕主题、创新形式、生动活泼、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好此次纪念活动。

 二是创新思路,形式丰富,策划制作有特色的宣传材料。市局中心制作 “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气象兰州陪伴您,智慧气象---“气象兰州”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3.23世界气象日,约吗?”等一系列宣传网页从3月17日开始推送至手机微信、微博和APP客户端,充分、灵活的运用网络和新媒体,扩大气象科普宣传覆盖面,提升影响力。

 三是充分借助社会媒体,在兰州晚报、兰州电视台等媒体发布气象科普知识和相关信息,播放气象日宣传专题片,扩大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公众认知度,增强公众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确保活动实效。

 四是组织参加省气象局在金轮广场举办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3月19日,市局组织近20人的气象科普宣传组参加了省局组织的户外宣传活动,通过在活动现场分发宣传资料,架设六要素自动气象站,现场推广兰州天气手机APP,扫微信二维码赢取小礼品、现场讲解火箭增雨以及气象行政执法相关工作等方式,多渠道展示了气象工作。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前来咨询近期天气、气象灾害防御、空气污染防治等知识的市民达1000多人次,为广大市民正确认识气候变化、合理利用气候、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篇5

 3月23日上午,围绕今年世界气象日“观云识天”的主题,我局组织干部职工走上街头开展宣传活动。通过摆放宣传展板、发放气象科普宣传资料和主题环保袋、现场接受市民咨询等方式大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发放《中国气象报》世界气象日专刊、《气象应急避险常识》、《防雷避险手册》、《社区气象灾害避险指南》等各类材料1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30余人次,为普及气象科普知识和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出了积极努力,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

 一、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开放日”活动

 3月23日下午,XX市局邀请《滁州日报》小记者来市局探秘气象风云。小记者们参观了气象台、观测场和气象制作中心,相关技术人员向小记者们深入讲解了天气预报、大气探测、人工增雨、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的气象科普知识,观看了气象科普宣传,并赠送了科普读本,小记者们在参观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兴趣,都听得非常认真,不时还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参观结束后,XX市局向师生们赠送了气象科普读本,鼓励小记者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气象知识,争做气象有心人。

 二、制作世界气象日宣传品和纪念品

 围绕20XX年世界气象日纪念主题,结合我市实际,我局征订和编印了世界气象日宣传资料,并制作了印有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的环保袋和宣传气象工作的纪念品。

 三、利用各种媒体做好宣传活动

 为隆重纪念“3.23”世界气象日,XX市气象局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的同时,还积极通过电视台、电台、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微博、微信平台、气象节目、应急信媒体系统广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的契机为广大市民献上了一份内容丰富、形势多样的气象科普大餐。

 XX市气象局的系列活动得到了滁州电视台、滁州日报社的积极支持,日报社记者多次赴我局访活动开展情况,并利用报社的和平台,积极宣传气象科普知识。3月24日,滁州日报社《皖东晨刊》分别在头版、第10版全版报道了XX市气象局“3.23”世界气象日活动开展情况,并向广大市民朋友介绍了今年“3.23”世界气象日主题、XX市天气气候、气象灾害及防御等相关科普知识,《滁州日报》也在头版对我局开展的“3.23”主题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本次活动注重宣传效果,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宣传方案。不断探索、创新科普宣传形式,使气象科普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气象知识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得到进一步普及,也使社会大众对气象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有力宣传了气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三农”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为今后气象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篇6

 今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按照市气象局的部署,开展好科普宣传的各项活动,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好该项工作,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为了该项活动顺利开展,我局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其他相关科室的同志积极参与。由于组织到位,机构健全,既有新的工作思路,又有新点亮点,整个活动比较成功。结合今年的气象科普主题“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进一步向社会普及气象科学知识的要求,我局今年多举措的举办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1、深入开展“气象科普进农村”活动,向当地农民朋友们仔细介绍了暴雨洪涝、雷电大风、高温干旱、大雾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预警知识和防御措施,并针对当地农民需求,制作了农业气象科普宣传材料,布置了气象科普宣传展板,累计发放气象科普宣传材料x余份,现场接受群众咨询x余人次,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对促进“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两个体系”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2、在县城文化广场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活动,下午在老年活动中心广场开展气象日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悬挂气象灾害防御常识挂图,给广大群众发放气象灾害防御手册,答询群众有关防灾常识咨询,有针对性地向社区居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升社区居民气象科学素质和气象灾害防灾自救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开展“气象科普进企业”活动,通过发放气象科普宣传资料的方式,向该企业广大职工介绍如何正确防御雷电、突发性气象灾害等气象科普知识,向广大职工发放科普宣传资料x余份,普及企业职工科学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企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4、开放气象现代化设备展示活动,来自实验小学的多名学生在老师在带领下,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现代化气象设备,学生们踊跃提问,局工作人员热情地解答学生们的提问,讲解气象知识,向学生们播放科普知识教材,并向师生们赠送《中小学气象灾害防御指南》x余册,给学生们传授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夯实校园防灾减灾能力,得到了校方的高度肯定。

 5、及时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对气象信息员进行培训,同时促进信息员各项工作的开展。

 6、通过电视天气预报栏目、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气象日主题和气象科普知识。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对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促进“两个体系”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篇7

 通过精心组织筹备,联合县科协,开展了街头科普宣传、天气咨询、媒体现场报导、开放日学生参观活动、板报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全方位地开展气象知识宣传。

 3月20日,我局组织全局二级班子讨论今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安排。会上确定了活动日程,明确相关宣传板块的直接责任人,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并与县科协紧密衔接细化活动内容。

 围绕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这一主题,气象局团支部在3月21日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黑板报一期,以此来吸引单位职工、参观学生、来往办事人员驻足浏览了解。

 3月23日上午,我局与县科协的工作人员联合,在腾冲繁华商业街十字路口设立宣传点开展宣传纪念活动。通过与县建设局协调在闹市区悬挂主题宣传标语一幅,展出新制作的宣传展板八块、发放宣传材料900余份,解答过往群众咨询120多人次。

 下午,腾冲二完小200多名小学生到气象局参观学习。在我局工作人员精心组织下,将这200多名学生分成4组,轮流到地面、高空、预报、科普馆、防雷、人影指挥中心接受气象科普教育,观看气象日专题。参观结束,学生老师都表示学到了书本上接触不到、平时一知半解的知识,知道了气象服务从观测到预报的各个流程,通过开放日活动起到了解气象科普、认识气象工作的目的。

 今年的3.23世界气象日,整个宣传纪念活动做到了准备充分、组织有序、分工合理、亮点突出,与电视台、科协的等部门的联合,充分展示了协作高效的特点,结合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和当前出现频繁的极端天气背景,扩大了宣传效果,进一步增强了气象部门在地方和广大公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篇8

 为迎接“323”世界气象日活动,近日,兴国县气象局围绕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以“三进”形式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

 “进学校” 工作人员深入到精准扶贫挂点村——杰村乡曾田村小学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通过播放气象科普宣传片、气象知识趣味问答等形式,向媒体信息渠道匮乏的农村里的小学生们,生动形象的讲解了气象原理等相关知识。

 “进农村” 连续几日,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逢圩”乡镇、管委会,摆摊设点,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发放春耕春播服务材料等方式,并结合兴国气候特点及现阶段天气情况,主动服务上门,给当地老百姓上了一堂他们切需的气象灾害防御、春耕春播知识课,真正做到了送科技下乡。

 “进企业” 一直以来,企业安全生产都是我局关注重点,此次结合气象日主题,组织我局防雷技术服务人员,给企业送去了气象防灾减灾相关服务材料、科普宣传资料,让他们知道防雷减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篇9

 3月21日、22日和23日分别是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和世界气象日。曹西庄小学以此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环保教育宣传周”系列活动,对师生进行关注天气、气候、水和森林的科普教育,努力增强学生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等意识。

 一是通过国旗下讲话,让学生了解“世界森林日”的来历,我国森林的现状及保护森林的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森林同我们同呼吸、共生存,拥有森林,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号召,开展“每人种养一棵树”等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森林。

 二是召开“节约用水,保护生命之源”主题班会,通过演讲、小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世界水日”的由来、我国水现状、作用以及保护水的重要意义等,掌握节水小窍门。在校园内外开展“珍惜生命之源”节水小实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中体会水的可贵,养成节水、护水的良好习惯。

 三是学校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气象的知识,认识常见的天气预报符号。组织开展了气象谚语收集活动,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关注气象,提高保护地球的意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

铜川大樱桃是铜川的优势产业,是如何做到的?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时期。

自远古至18世纪末,是古代地理学时期,主要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而且这些记载多是片断性的,缺乏理论体系,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该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在早期,以中国和古希腊的成果最显著。中国的《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水经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地理学史料。到了后期,欧洲地理现涌现出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他们的发现极大的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这一时期,各种学说分起、学派林立。地理学的各部门学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洪堡德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的李希霍芬、法国的德马东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美国的戴维斯和德国的彭克分别创立了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沃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德国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学说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的拉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学家表达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从而在实践上更多地注意质量而不是数量,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心理学而不是经济学。如果理想化一点,人本地理学家应该是这样一个亚历山大·洪堡,掌握着海量的事实——也就是名词。但是他还必须爱好自然、能感悟自然并寻求其意义,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样。“它意味着什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永远藏在人本主义地理学家的意识里,从而使他同时能成为一个道德家和哲学家。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强调地理的统一性、理论化、数量化、行为化和生态化。

地理学中方法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地理数量方法、地图学等,将率先获得较多的发展;综合性分支学科、应用性分支学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医学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将有较快的发展;地理学中研究人文的趋势将会加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自远古至18世纪末。这一时期的地理学是工业革命之前的农牧业社会的产物,特点如下:

①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早期的记载多是片断性的,中晚期出现不少地理著作,但多缺乏理论体系。

②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早期的学者是百科式的,地理学同其他学科掺和在一起。到了晚期,文艺复兴之后,主要在欧洲出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化,但地理学内部的分化仍不明显。直到19世纪,地理学才发生明显的分化,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的事了。

③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该国封闭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呈现多元化。

世界几个文明古国各自积累了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分别形成古埃及地理学、古希腊罗马地理学、古代印度地理学、古代阿拉伯地理学和古代中国地理学。在早期,以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的成果最著。中国有《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等著作,古希腊罗马有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和托勒密等人的著作。在中期,欧洲进入中世纪时代,地理学一度衰落了;中国的地理学则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果,有裴秀《禹贡地域图》和“制图六体”的绘图原则、郦道元《水经注》、玄奘《西域记》、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等;阿拉伯地理学在这个时期崛起,如马苏第、伊德里西等人的重要贡献。在晚期,则以中国和欧洲的地理学最有成就。在中国,有郑和“七下西洋”、罗洪先《广舆图》、徐霞客的游记、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在欧洲,地理现涌现出了C.哥伦布、V.da伽麦哲伦等地理探险家,极大地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出现了G.墨卡托的地图集、B.瓦伦纽斯《普通地理学》等著作和地图。(见中国地理学史) 中世纪的欧洲是经济、文化衰落的黑暗时代,政教合一、闭关自守的小君主国使人们的地理眼界大为缩小,统治者力图使地理学成为基督教的奴仆,出现了地理学思想的。不仅古希腊、罗马在地理方面的优秀传统未得到继承,而且用宗教迷信和占星术来解释一切地理现象。如六世纪商人科斯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说代替球形说。书中以摩西的圣柜作为地球的形状把大地看成为扁平长方形,东西长度为南北之两倍,四周为海洋环绕,其外又有陆地,即天堂所在。

十二世纪以后,由于十字军东征,使欧洲人地理眼界扩宽了;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成立和教会建立大学,将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转译过来;加上指南针从中国传入,使商业航海发达起来,才使欧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图绘制开始出现某些转机。

从公元七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团结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统治了中亚、西亚、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巴格达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学术中心。连年征战、麦加朝觐和商业航海活动,又使伊斯兰世界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涌现了许多伟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马苏第等。十进位制和罗盘就是此期由中国经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

古代阿拉伯地理学的成就是不能忽视的。如921年,巴尔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气候观察,编成了第一本《世界气候图集》;稍后,马克迪西提出将世界分成14个气候区的方案;十一世纪早期,阿维森纳观察中亚山区,提出褶曲抬升山岳的运动和侵蚀切割地形的均变过程。

这个时期的中国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为考证中国水和水环境演变的要著;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用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较西方类似的见地早四个世纪。

公元十五世纪到公元十八世纪的近古时期有两件重大的地理,就是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现。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开始的地理现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航海的技术也远胜于哥伦布,然而其社会意义和对地理学的影响则远不及地理现。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旅行探险,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险同地理现不是一回事,说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正是从地理现这一重大社会出发的。

地理现给地理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地理现期间,成功地在远程航行中运用了罗盘,并精密地测定了经度,这种技术的改进和数据的积累导致了地图学的革新。

16世纪初,亚皮安绘制了一个地球的心状图,其弟子墨卡托于1569年绘成了一幅适用于航海的等距圆柱投影世界全图,成为第一个将整个地球表面描绘在平面上的人。在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改变了中国学者沿用的“天圆地方”、“华夏居于寰宇之中”的旧观念。

另外,通过15世纪末到18世纪的地理探险和发现,出现了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地理著作。德国明斯特尔的《宇宙志》于1544年出版,被认为是地理现的早期代表作;德国瓦伦纽斯的《普通地理学》首次将地理学领域区分为专论和通论两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区特征,后者揭示全球性法则。

中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也在同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理论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论述。但中国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记载,缺少对地球表面整体规律的研究,这也是近代中国地理学落后的原因之一。

十五世纪20年代到十七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了“文艺复兴”,艺术和科学得到蓬勃发展,从而使学者能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某些法则进行概括。当时的地理考察和发现,为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关系的具体素材;同时,新生的地理唯物论又给予地理学发展以难以估量的影响。17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的气候决定论,18世纪德国哲学家I.康德的二元论,均成为近代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总之,从15~18世纪,地理学处于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时期。西方地理学用了三个多世纪,完成了技术革新、资料积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论的哲学基础三方面的准备,为欧美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创造了前提。中国在明末清初,亦开始了整体地表规律的探索,但由于技术手段缺乏创新、科学资料积累不够,特别是统治者仍鼓吹天命论等,新的地理学无法兴起。 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 A.von洪堡的《宇宙》和C.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近代地理学是产业革命的产物,并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成熟,其特点如下:

①它起源于德国,继而从欧洲向全世界传布,形成具有各国特色的近代地理学。其中成果显著的除德国外,还有法国、英国、美国、苏联等(见德国地理学史、法国地理学史、英国地理学史、美国地理学史、苏联地理学史)。

②这是学说纷起、学派林立的时期,有一定影响的学说是:以美国E.C.森普尔、E.亨廷顿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 以法国P.维达尔-白兰士和J.白吕纳为代表的“可能论”,美国H.H.巴罗斯主张的“生态调节论”,英国P.M.罗士培提出的“适应论”,美国C.O.索尔主张的“文化景观论”,以及德国A.赫特纳和美国R.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论”等。

③这是地理学内部大分化时期。洪堡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以后德国F.von李希霍芬、法国马东为自然地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W.M.戴维斯和德国W.彭克分别创立侵蚀轮回学说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标志着地貌学的建立;奥地利J.F.von汉恩的《气候学手册》、俄国А.И.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和德国W.P.柯本的世界气候分类,为气候学奠定了基础;英国A.R.华莱士对世界动物区划的划分为动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俄国В.В.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地带性学说等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基础;李特尔和德国F.拉尔建立了人文地理学;拉尔的国家有机体说、英国H.J.麦金德的陆心说和美国I.鲍曼的民族自决论,为政治地理学奠定了基础,等等。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大量设立地理系,使地理学开始成为一个职业领域。随着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各分支的分化,在气象学、海洋学、土壤学等独立发展后,一些地理学家强调区域或景观的方向,另一些学者则推行了人文化运动,使地理学的人文分支蓬勃发展起来。20世纪30年代以后,地理学逐渐向参与经济工作过渡,西方的应用地理学和苏联的建设地理学应运而生。

近代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形成了三种传统和三个学派:生态传统与环境学派、描述传统与区域学派、综合传统与景观学派。

近代地理学在发展中还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如美国莫里于19世纪中期提出第一个大气环流模式,发表了近代海洋学的第一部著作《海洋自然地理学》;俄国道库恰耶夫于19世纪后期提出土壤地带性学说和自然地带学说;美国戴维斯于19世纪末提出侵蚀轮回学说;德国柯本从20世纪初起到30年代,提出气候分类法和大陆气候模式:英国麦金德先后于1904和1919年推出“陆心说”的地缘政治理论;英国赫伯森完成世界自然区划;德国克里斯塔勒于30年代提出中心地学说;苏联布德科于1956年发表《地表面热量平衡》等。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现代地理学的特点是:

①它发端于现今经济和科学最为发达的美国,首先影响英国和北欧,继而波及西欧、苏联、东欧、日本、中国以至全世界。代表性人物和流派为:美国W.L.加里森和E.L.厄尔曼为首的华盛顿大学派,英国R.J.乔利和P.哈格特为首的剑桥大学派,瑞典T.哈格斯特朗为首的隆德大学派。

②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近代地理学时期部门地理学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地理学的统一性,削弱了地理学综合性的特点,使部门地理学的再深入研究遇到了很大困难。6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性的人口剧增、危机、环境污染、城市化,以及区域开发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是任何部门地理学能单独承担的课题。地理学自身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都要求它加强一体化,充分发挥地理学固有的综合性特点。

③理论化和数量化。为加强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建设统一地理学,需要探讨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以及它们所遵循的总规律,于是理论地理学应运而生。从50年代起,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综合性科学方法论的兴起,电子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导致地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使野外考察与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的调查和解译结合起来,从单纯的类型归纳向理论演绎过渡,从一般的实验和分析向模拟实验、分析模式化过渡,从人工制图向自动化制图过渡,于是地理学由定性向定量发展,出现了地理数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和应用领域。

④行为化和生态化。20世纪60年代行为科学的出现及其随后的展,波及到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各个方面,也波及到地理学。各种不同人群(如决策人、劳动者、消费者等)对地球表面现象的感应以及取的相应行为是不同的,研究这些感应、行为的规律,让地理决策和预测更符合实际情况,成为地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而使地理学研究行为化,并萌发出感应地理和行为地理研究。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生态派地理学。

3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提出生态系统概念并进行研究以后,自然地理学研究逐步形成生态化的趋势。60年代系统论等方法论引入地理学以后,自然生态系统研究成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从而形成为新自然地理学,以及景观生态学、疾病生态等研究领域。以后,生态化研究进入人文地理领域,城市生态系统、地域经济系统、农业地域结构、文化生态(见文化地理学)等研究领域陆续出现。统一地理学还深入研究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见地理学发展史)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一个。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对流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属的分支按研究特点分为两组:

一组是综合性的,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一组是部门性的,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还包括新近发展起来的,同其他自然学科结合而成的一些边缘学科,如化学地理学、医药地理学,以及异特殊自然要素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等。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变化,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另一个。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社会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

社会地理学即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

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以及新近形成的旅游地理学等。

政治地理学包括狭义的政治地理学和军事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城市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隶属于社会文化地理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已经超出了聚落和社会文化的范围,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这是地理学的一个年轻的分支学科。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区域地理学强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统一,注重研究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区域综合和空间联系。

地图学是研究编制和应用地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是一门以地图的形式来综合表达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科。它是地理学中的技术性学科,同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在促进地理学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中历来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各类地理现象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所遵循的总体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空间结构论、人地关系论和区位论等。

应用地理学是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学科。实际上,地理学的不少分支学科就是为了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如医药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由于许多重大问题,比如荒漠化、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问题的解决与研究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胜任的,而地理学由于是综合性的横断学科,特别适于这种应用性研究。

其它的还有数量地理学、地名学、方志学等等。

总之,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科学。 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灾害地理学

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基础科学:物理学,数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考古学,地质学等。其中尤以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最为重要。

与人文地理相关的基础学科:经济,政治,历史等。

河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3 预防和预警机制

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丰收的喜悦弥漫在长满金黄玉米的田野里,挂在硕果累累的树枝上,弥漫在收割者的笑声中。在果园里忙碌的农民说:“有了气象技术和气象服务的‘保护和护航’,我们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安心地计算收获的机会。”

近年来,我市气象部门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载体,紧密结合全市“稳粮增果药”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气象部门为农业和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作用,全面提高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覆盖田间的气象智能观测设施,为农业部门、大种植户、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和气象服务技术,指导科学种植。帮助农业增产增收,让农民从过去的“看天气”变成“看天气”,实现农业气象“直通”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

樱桃产业贴心服务

铜川是“中国甜樱桃之都”。近年来,铜川大樱桃产业发展迅速,樱桃种植面积3.8万亩,年产量2万吨。果农人均收入已超过1万元,大多数果农通过发展樱桃产业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樱桃味好树难种”,樱桃品质直接受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因素影响。近年来,市气象局一直致力于解决大樱桃栽培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樱桃种植者提供直接服务和专业服务产品。特别是对樱桃生长进行了深入的技术研究和服务,并专门成立了樱桃栽培气象服务专家组。通过田间定位监测试验、室内小气候研究分析和技术示范相结合,开展气象条件监测和温室樱桃小气候调控试验研究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樱桃气象条件调控技术和服务体系及特色,保证了樱桃的成果率和高品质,为铜川乃至整个渭北地区樱桃优质高效种植、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重要参考。市气象局完成的渭北地区大樱桃种植气象条件及调控技术获201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黄芩的“宝典”就在你心里

“黄芩的生长非常娇嫩,耐旱、耐寒、耐涝。气温要适中不要高,16-20度最好……”这句话的顺口溜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为中草药种植者提供了最有依据的技术指导。市气象局紧密结合全市中药材种植产业规划布局,积极开展中药材气象种植技术分析研究。通过大量气候资料分析和中草药种植适宜性研究,编制了《铜川旱地黄芩种植气象服务手册》和《铜川旱地黄芩种植气象服务手册》,从黄芩主要品种、各生育期气象服务指标、重大灾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从而帮助药农种植好黄芩。

“这真是一本科学的、适用的、有趣的‘宝典’。”铜川黄芩种植基地的药农李言平表示,有了这本“宝典”,药农可以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具体技术指导和精细服务,科学有效地进行种植。在药农心中,这本“宝典”既是气象技术专家经验的总结,也是黄芩高产的定心丸,是药农安心收获的安全之地。

花椒,麻,快乐,共同护理

每年7、8月,耀州区文昌村,红花椒在平地、屋前、屋后将山野染成红色。三五组人摘下花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家种了12亩辣椒,光是种辣椒的收入每年就在10万到13万元左右。去年种了十几亩新品种,明年就能结果了。之后我的年收入肯定会超过20万。”村里的大种植园主赵建强说。

市气象局紧密结合贫困行业发展,以智慧支撑繁荣,为辣椒行业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确保辣椒增产增收。村内建立气象服务示范站,建立6要素自动气象站,搭建天气预报预警显示器,通过短信和APP向村民发送滚动更新的天气预报;组织技术人员多次“送科技下乡”、“送服务下乡”,开展气象灾害防治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培训。在示范园的引导下,推广辣椒渗灌技术,利用辣椒种植、管理、修剪等新技术指导农民生产辣椒,实现了科学、优质、高产的管理和保护模式,促进了辣椒产业在村内的全面推广。花椒在口中刺痛,但在文昌村村民心中却真的有味道,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豆豆”。

种庄稼的农谚_______________

3.1预防预警信息

3.1.1气象水文海洋信息

各级气象、水文、海洋部门应组织对重大水旱灾害的联合监测、会商和预报,尽可能延长预见期,对重大水旱灾害作出评估,及时报本级人民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3.1.2工程信息

(1)河道工程信息

当主要行洪河道出现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时,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堤防管理单位和有关人员,加强工程监测,并将堤防、闸涵、泵站等工程设施的运行情况报上级工程管理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当堤防和闸涵、泵站等穿堤建筑物出现险情或遭遇超标准洪水袭击,以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可能决口时,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迅速组织抢险,并在第一时间向可能淹没的有关区域预警,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准确报告出险部位、险情种类、抢护方案以及处理险情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通信联络方式和除险情况,以利加强指导,作出抢险决策。

(2)水库工程信息

在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按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批准的洪水调度运用进行调度时,其工程运行状况应向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

当水库出现险情时,水库管理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向下游预警,并迅速处置险情,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出险部位、险情种类、抢护方案以及处理险情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通信联络方式和除险情况,以进一步取相应措施。

当水库遭遇超标准洪水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而可能溃坝时,应按照调度权限,由相应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立即向洪水风险图确定的淹没范围发出预警,为群众安全转移争取时间。

3.1.3洪涝灾情信息

洪涝灾情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受灾人口以及群众财产、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电设施等方面的损失。

洪涝灾情发生后,有关部门应按照《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及时收集动态灾情,抓紧核实,全面掌握受灾情况,及时向同级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对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灾情,应立即上报。

3.1.4旱情信息

旱情信息主要包括:干旱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受旱范围、影响人口,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3.2预防预警行动

3.2.1预防预警准备工作

(1)思想准备。加强宣传,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懈情绪,增强全民预防水旱灾害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好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准备。

(2)组织准备。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落实防汛抗旱责任人、防汛抗旱队伍和山洪易发重点区域的监测网络及预警措施,加强防汛专业机动抢险队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对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人、防汛抢险技术人员和防汛机动抢险队骨干进行培训。组织必要的防汛演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实战抢险能力。

(3)工程准备。按时完成水毁工程修复和水源工程建设任务,对存在病险的堤防、水库、闸涵、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实行应急除险加固;及时封闭穿越大中城市防洪堤坝的输排水管道、交通路口和排水沟;对跨汛期施工的水利工程和病险工程,要落实安全度汛方案;对未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严重影响防洪的非防洪建设项目,应依法强行拆除。依法做好河道清障和砂整治工作;对备用电源、备用通信设施和闸门启闭设备进行保养、检修和试运行,保证安全运用。

(4)预案准备。修订完善各类水利工程和城市防洪预案、台风暴潮防御预案、洪水预报调度方案、蓄滞洪区人员安全转移预案、山区防御山洪灾害预案和抗旱预案、城市应急供水预案。

(5)物资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需的防汛抢险机具、车辆、器材、物料。在防汛重点部位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料,以应急需。

(6)通信准备。充分利用社会通信公网,确保防汛通信专网、蓄滞洪区预警反馈系统完好和畅通。健全水文、气象测报站网,确保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和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7)防汛抗旱检查。建立健全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实行管理单位自查、主管部门核查和上级领导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防汛检查手册》要求,做好检查工作,发现薄弱环节,明确责任,限时整改。

3.2.2河道洪水预警

当主要行洪河道即将出现洪水时,各级水文部门应做好洪水预报工作,及时向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有关部门报告水位、流量的实测情况和洪水走势,为预警提供依据。凡需涉外通报上下游汛情的,按照水文部门的规范程序执行。

3.2.3沥涝灾害预警

当气象预报将出现较大降雨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沥涝灾害预警区域、级别,按照权限向社会发布,并做好防涝自我保护和排涝的有关准备工作。必要时,通知低洼地区居民及企事业单位及时转移人员和财产。

3.2.4山洪灾害预警

凡可能遭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地方,应根据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主动取预防和避险措施。国土、气象等部门应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实现信息共享,提高预报水平,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凡有山洪灾害的地方,应由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织国土、水利、气象等部门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绘制区域内山洪灾害风险图,划分并确定区域内易发生山洪灾害的地点及范围,制订安全转移方案,明确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3.2.5台风暴潮灾害预警

各级气象部门应密切监视台风动向,做好未来趋势预报,及时将台风(含热带风暴、热带低压等)中心位置、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等信息报告同级人民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对可能遭遇台风袭击的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加强值班,跟踪台风动向,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预报将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防台风工作。

3.2.6蓄滞洪区预警

蓄滞洪区所在地应拟订人员安全转移方案,由有审批权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织审批。当蓄滞洪区启用时,当地人民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迅速启动预警系统,按照人员安全转移方案实施避险转移。

3.2.7干旱灾害预警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针对干旱灾害的成因、特点,因地制宜地取预警防范措施。建立健全旱情监测网络,掌握实时旱情灾情,并预测干旱发展趋势,根据不同干旱等级,提出相应对策。

3.2.8供水危机预警

当因供水水源短缺或被破坏、供水线路中断、供水水质被侵害等原因而出现供水危机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及时向当地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由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或有关部门领导机构向社会公布预警,居民、企事业单位做好储备应急用水的准备,有关部门做好应急供水的准备。

3.3预警支持系统

3.3.1洪水、干旱风险图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绘制本地区大中型水库、主要行洪河道、重点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图以及干旱风险图,作为抗洪抢险救灾、人员安全转移安置和抗旱救灾决策的技术依据。

3.3.2防御洪水方案

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根据需要,编制、修订和完善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并按规定逐级上报审批。凡经人民或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审批的防洪预案和调度方案,有关地区和部门应贯彻执行。

3.3.3抗旱预案

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编制抗旱预案,由当地人民或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审批,报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备案。凡经审批的抗旱预案,有关地区和部门应贯彻执行。

该怎么防止台风呢?

一、农谚的起源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农谚在生产上的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象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农谚内容的特点

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解放前费洁心所收集的《中国农谚》,是由时令、气象、作物、饲养、箴言等五大部分组成的,虽然不很理想,但可以从这个分类中看出农谚内容的几个特点。据笔者对该书5953条农谚的统计。[1] 属于时令之部的为2961条,占全部的40.45%;气象之部1556条,占26.22%,作物之部1020条,占17.18%;饲养之部251条,占4.23%;箴言之部707条,占11.91%。从个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气象与时令的农谚共占2/3,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化的机器耕种,农业技术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只有适时播种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为了正确掌握农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经受了足够的教训,因而以时令为中心的农谚竟占到40%左右。旱、涝、风、寒等自然灾害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时期,更是无法克服的莫大威胁,因此企图掌握自然灾害规律的农谚也占到1/4。

费洁心所收的农谚,限于他个人的条件,共只5953条。建国以后,农业出版社以吕平为主,进行了有的全国农谚收集工作,共得10万余条,经过归并整理分类,共得31400余条,分成《中国农谚》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是农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蚕桑、豆类、油料直至花卉为止,据笔者统计,共约16200余条;下册为总论及畜牧、渔业、林业等部分,总论包括土、肥、种、田间管理、水利及气象等,共约15200余条。又将该书上下两册按类分别统计结果,大体上同上述费洁心的统计结果类似。但所见的规律性更为明显。即全部农谚中,以气象农谚最占多数,共得7903条,占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条,占全部的14.56%;第三是麦类,共3596条,占全部的11.45%。其余的分散到各种作物上,条数有多有少,都远不及稻麦那样多。稻麦及粟黍类农谚条数的比例,很像笔者对《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谷部文献所作统计的结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献量占首位,各种麦合起来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任何的作物。[2] 文字记载量的比重同农民口头谚语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如实反映。将果树和蔬菜类供不应求也只得1571条,占全部的5.00%。粮食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迟至明末才引进普及的。玉米很快积累起222条,当然比重不高,仅占0.70%;甘薯积累起366条,占1.16%。自古农桑衣食并举,棉花较之蚕桑是后起的,但推广极快,积累的农谚超过了蚕桑,棉花有1243条,占3.95%;蚕桑只355条,占1.13%,蚕桑的农谚不应这样少,其原因待查。农作物和畜牧这粮畜两条腿中,畜牧部分的农谚远少于作物,只有1433条,占全部的4.56%,这是中国农区食物结构的特点,农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使得农区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饲养家畜。在家畜的农谚中,以猪最多,猪在南方是舍饲杂食,不需草场牧地。家畜农谚一个突出之点,是对家畜的鉴别农谚较多,且很生动有据,很像汉代以来的《相马经》、《相牛经》之类,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下面再就农谚内容的特点试作分析,归纳为三点六性:

地域性和普遍性。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

但在许多农谚里,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它本身遗传性的表现,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还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环节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农谚上也大体一样。如华北、陕西农谚“种田不上粪,等于瞎糊混”;苏北农谚“不施粪,瞎胡混”,浙江农谚“种田无师叔,只要肥料足”;以及华北农谚“锄头有三分水”和浙江农谚“旱来锄头会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样。

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明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概括性和科学性。概括性和科学性是农谚的最重要特点,由于农谚是口头相传的,必须简短流畅,便于记诵。但它的内容又很丰富,所以必须精练深刻,发人深思。许多农谚看来似属简单浅显,其实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需要我们予以分析说明。例如种植绿肥的农谚:“若要草子好,经常三分燥。”一般地说,草子是喜欢湿润土壤的,但欢喜湿润并不等于不需要空气,农民特别指出“经常三分燥”。据科学研究证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最好,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层的厚度,缩短了还原层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发展良好,这就是农谚的概括性和科学性所在。其他如“麦浇芽,菜浇花”6个字就概括了两种冬作的施肥关键;“山园直插,荡园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据不同水分条件,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粪冷,马粪热”,在牛马粪中还分冷热,似乎没有道理,实际上由于牛、马的饮料不同,粪中微生物的活动也不同,发酵发热的能力是大有差别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如农谚指出:“九耘谷无毛,三削麦无糟”,是很有道理的,应该如何解释透彻,还值得深入考虑。有些农谚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发其理论意义,例如“种稻难种三黄稻”,“有钱难买大肚黄”。农民水稻专家陈永康提出的三黄三黑问题,几年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和陈永康同志一起搞科学实验,初步明确了“黄是代表晚稻个体发育过程中在转折点上的一种生理状态,每次落黄后,植株即转向另一新的阶段”。这才算初步阐释了三黄问题,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农谚中像这种概括性强,富有深刻科学原理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或通过具体试验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群众性和通俗性。农谚极大部分作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农谚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达形式必然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泥土气息的,并且便于记诵,相互传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产技术措施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说明,最易为群众所接受。如说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发根,但又不必太多,农谚就说:“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在我们继承农谚遗产、总结农谚的特点时,必须把握农谚的群众性和通俗性这一特色。

四、农谚结构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总结农谚,有必要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农谚,就其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作些剖视,以便从中学习一些对发展新农谚、创造新农谚有益的经验。

(一)农谚的句法 农谚的句子比较精炼朴素,但是把大量的农谚加以排以分析,就可以发现农谚的句子也相当错综复杂。先就每句的字数看,据笔者就全国农谚15823条(约36万字)的分类统计,[3] 最少的是3字一条,最多的是196字一条。如将字数不同的各条称为一个“句类”,则从3字一条顺次到58字一条,共有56种不同句类:从60字到196字,共有34句类,总计从3字条到196字条共有90句类。值得注意的是,这90种句类中各类所拥有的句子数是不平衡的,绝大部分集中于10、8、14、12、7、6、13、5、16、20、9和11等12种句类中,共有14524条,占总数的91.79%;而这12句类中,又以10、8、14、12、7、6等6句类为最多,共11857条,占总数的74.93%。另就浙江农谚农作物部分的统计来看,也存在同样的分配情况(表17)。

从下表可以看出很重要的几点:

1、农谚是人们口头流传的谚语,除个别情况外(如九九歌之类),一般每句类字数不宜太多,否则不便于口头传诵。尽管有些农谚可达100多字,而实际上占绝大多数的不超过20字,更多的是不超过14字。又因为农谚的内容很丰富,太短了就无法表达较多的内容,所以6字以下的5字、4字、3字句也不太多,在全部15823句农谚中,5字句只出现468句,占2.95%;4字句只出现150句,占0.94%;3字句更少,仅出现6句(因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将各句类所占分配情况一一列表)。

全国农谚及浙江农谚句类的分配

句类|全国农谚90句类出现次数|占总数%|浙江农谚24句类出现次数|占总数%

10字句|3899|26.64|324|30.00

8字句|2185|13.80|151|13.96

14字句|2149|13.58|113|10.45

12字句|1335|8.43|12|10.36

7字句|1182|7.47|111|10.26

6字句|1107|6.99|92|8.51

以上6句类共计|11857|74.93|903|83.54

13、15、16、20、9、11句类共计|2667|16.86|127|11.74

以上12句类共计|14524|91.79|1030|95.28

其余句类共计|1299|8.21|51|4.72

总 计|15823|100.00|1081|100.00

附注:全国农谚包括农作物、果蔬、畜牧、气象、时令等各方面,浙江农谚仅为农作物栽培方面。

2由20字构成或由28字构成的句类(类似旧诗中的五绝、七绝)在农谚中不占优势(20字句共出现373句,28字句共出现132句),反之,却以20字和28字的半数即10字句和14字句占绝对优势,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3在占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6、7、8、10、12、14字等6个句类中,偶数句占5种,奇数句仅7字一种,这也符合于我国人民口语或书写中常以成双表达的习惯。

在字数相同的每一句类中,其表达的方式还有好几种,例如同属10字句类,表达方式可以是5字加5字的(以5+5代表之,下同),也可以是3+7的,4+6的,6+4的等等。兹就常见的8字、9字、10字、11字、12字等5种句类的句式举例说明如下(表18)。

农谚各句类所包含的句式示例

8字句

句式|例句

4+4|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3+5|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2+2+2+2|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9字句

句式|例句

4+5|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5+4|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3+3+3|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10字句

句式|例句

5+5|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4+6|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3+7|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3+3+4|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4+3+3|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11字句

句式|例句

5+6|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6+5|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4+7|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7+4|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3+3+5|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5+3+3|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12字句

句式|例句

6+6|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5+7|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7+5|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4+4+4|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3+3+3+3|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根据上表举例,笔者曾试将浙江农谚农作物之部1081条24句类排类,结果共得64种句式。如果就全国农谚来分类,句式当然还要多些。需要指出的是,常见的句式基本上都集中在常见的句类中,其余是比较次要的。而且由于口头传诵或文字记录上的差误,只要有一字、一音的出入,即会引起句式的改变。例如上表11字句类中4+7式“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中,如果去掉“来”字,便属于10字句的4+6式了。因此,从继承遗产创造新农谚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不是问到底农谚有多少句类句式,倒是要注意这许多句类句式中那些最为常用、易记易诵。例如9字句的“扒根的稻子培根的谷”,“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10字句的“立了秋,不论大小一齐揪”,“立了冬,只有梳头吃饭工”,13字句的“立了秋,雨水收,有塘有坝赶快修”,“打了春,立了夏,先种黍子后种麻”,14字句的“头锄皮,二锄泥,三锄四锄花花离离”等都是以短长相配取胜,容易朗诵上口的好句式,值得我们继承学习。

(二)农谚的修辞方法 农谚除了句法结构的错综复杂变化以外,就其表达内容的修辞方法来看,也是丰富多的。农民群众知道通过各式各样的修辞方法来表达其生产技术经验,兹试举例说明如次:

比喻:农谚善用比喻,因而容易使人理解、接受。农谚中的比喻有两种,一种是明喻,一种是暗喻。以明喻较多,如“人无力,桂圆荔枝;地无力,河泥草子”,“熟土加生土,好比病人吃猪肚”,“冬雪是麦被,越压会越长”,“蚕豆盖层泥,好比三九盖棉衣”。暗喻如:“秧草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隐指起身肥。不论明喻暗喻都是常用人的生活来相比,显得更加亲切易晓。

借代:农谚中常多借代手法,以局部代表全体,以具体代表抽象,这样就更其生动。例如“没有泥腿,饿死油嘴”,这里以“泥腿”代表劳动人民,以“油嘴”代表剥削者。又如“隔重山,多一担,隔条河,多一箩”,这是指异地换种可以增产,换种的距离、原则很难具体说明,农谚就用“一座山”、“一条河”来代表。

婉曲:这是农谚中应用得相当多的手法。农民喜欢用婉曲含蓄的话把本意烘托出来,例如“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其他如“麦田舞龙灯,小麦同样生”是指小麦苗期镇压作用的;“小暑不见底,有谷没有米”是指不烤田会引起倒伏及秕谷的;“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是指天旱有利于芝麻丰收的;“立冬种豆一筷长,两粒豆子换一双”是警告不要失时播种的;“田头地角出黄金”是鼓励人们充分利用隙地种植各种作物的;“伤心割菜子,洒泪收芝麻”是指芝麻和油菜两种作物成熟时极易脱粒,遗失很多的。

铺张:这也是农谚中常见的手法,往往用于强调某种措施或某一环节的重要性。例如强调油菜腊肥的重要说:“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强调处暑前后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强调秧田施肥的重要,说:“会施施一丘,不会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遇到这种铺张的农谚,就不可照字面直解,要认识它是文字夸张的手法。

比拟:大抵是将物比拟作人,富有感染力。例如:“大豆耳聋,越锄越通”;实际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长良好。“麦子屁股痒,越圧越肯长”是指镇压促进了分蘖的。

叠字:是农谚中屡见的表达手法。例如:“多掼掼,割稻饭;多抖抖,割稻酒”;“头耘堆堆平,二耘挖挖根,三耘捧捧圆”,“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种种甘薯种种稻,一年两头好”;“玉米结婚,子子孙孙”;“麦岭狭窄窄,一亩还无半亩麦,麦甽宽荡荡,一亩抵当半亩用”;“立夏播种,摘来棉花胖朵朵,小满播种,摘来棉花瘪塌塌”;“白露白迷迷,秋分稻头齐”……等等都是。

省略:为便于口头背诵,省略是农谚的重要手法之一。以省去作主词用的名词为最多。例如:“千箩万箩,不如根头一箩”,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两个名词。“早瘟迟冻,不瘟不冻,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种和毒素病、冻害的关系的,省去油菜播种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两字。也有省去动词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头,冻死牛”,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之意。

对比:有的把两种作物的不同生物学特性放在一起对比。例如“麦粟燥,稻要泡;麦怕浸,稻怕晒”,“红粟田三日落,回家好换锅;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稻倒一半麦倒无”,“烂冬油菜旱冬麦”等;有的把同一种作物的不同技术要求加以对比,例如“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塥”,“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有的把不同操作技术要求加以对比,如“清水下种,浑水插秧”,“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等。

农谚中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主语和宾语的互调位置或定语的互调位置体现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田不等秧,秧不等田”,“麦不离豆,豆不离麦”,“麦黄种麻,麻黄种麦”,“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过主语与宾语互调位置收到效果的。又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九成黄老十成收,十成黄老九成收”等则是借定语互调收到效果的。

从以上对农谚的句法和修辞方法的初步分析来看,可以体会到农谚不但内容丰富,切于实用,就是在表达内容的句法和修辞方法方面也有同样丰富的创造。这对我们以后如何总结农谚,分析农谚,创造新农谚无疑有很多启发。

五、怎样正确理解农谚

前面谈到农谚的特点之一是群众性和通俗性,似乎农谚的易晓易懂是不成问题的,事实并不尽然。由于农谚的地域性、概括性加上历史因素,有些情况已经时过境迁,有时要完全正确理解一句农谚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例如笔者在某次油菜丰产座谈会上,听到平湖县一位农民说到一句农谚:“冬至月中,香菜打一盅”,他表示不明确是什么意思要求大家解释。另一次,听到一位河南农民介绍孬地小麦克风农谚“参不落,只管种”,也是不明其意。对于农业科学工作者来说,具有现代的农业科学知识,理解农谚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也不尽然。如果不充分熟悉农谚的各种特点,很容易“以今套古”,理解得过了头。例如“小暑不见底,白露枉费心”,原是指单季晚稻排水烤田的,有的同志联系到水稻的群体结构,以为小暑不见底,指此时应该封行了,小暑不封行,到白露就太迟,叶面积系数太小,没有充分利用光能……这是过头之例。“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原是强调腊肥重要的意思,可是有的同志偏偏理解这句农谚只主张施一次腊肥就够了,显然是没有从农谚的特点出发,理解过死了。我们在整理过程中,也曾发生自作聪明,把原来对的改成错的例子。如“三月清明你莫慌,二月清明早下秧”,在整理中把“三”“二”对调了一下,变成“二月清明你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却反而弄错了。怎样正确理解农谚,据我们初步的体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天文、气象、历法、节气方面的常识 在农谚内容分类一节中已经指出,农谚中三分之二是属于气象、时令的东西,因此,要正确理解农谚,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包括常见的星宿,计算年月日时辰的天干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之类。这些东西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关系愈来愈疏远了,如果不具备这些常识,遇到这一类农谚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参不落,只管种”,参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这是以参星不落为标准,来定小麦播种期的农谚。“箕与风,毕与雨”,“月丽于箕,风扬沙”等,箕和毕也都是星座的名称。“分了社,满天熟,社了分,没得啃”,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后与粮食丰歉的关系的,“分后社,晚稻无上下;社后分,晚稻大株根”,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这种说法本身是无稽的,可是不了解分与社的所指,就无从取舍抉择。这类农谚还是不少的。[4]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强雾、雪灾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种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取停运、封闭措施,交通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

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防范道路结冰影响。

战略措施7: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战略措施8:风险评估,未雨绸缪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灾救灾能力也各不相同。灾区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灾区自组织能力都是影响区域自救能力和恢复能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能力强,速度快,但其损失也就越大;不发达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当致灾因子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脆弱性相结合,灾害风险也随着增加。

通过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估,并应用评估结果,可以进一步探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和预防措施,可以有针对性地控制灾害,规范对易灾地区的利用,提高对灾害的认识。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建立了对内陆和周边水域、森林和其他自然进行制图、调查的机构,收集了大量有关洪水、火灾、风暴和相关灾害的数据,为有关地区后来的灾害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和地质调查局、美国林业局在内的机构,记录了大量洪水、航运灾难、极端气候、森林火灾,以及相关的原因和措施方面的资料。依据风险评估资料,建造大规模的防灾工程,如堤坝、水库、海堤等,突发“避难”场所;从法律上控制对易灾土地的利用;制定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和法规;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多灾地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开展农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险;开展改善气候的实验,如人工增雨、消雾、减弱风暴,及降低地层缝隙的压力避免地震等实验。在上世纪中叶,联邦还制定了全国性的第一部灾害救助法律,启动永久性的灾害救助项目。美国陆军工程兵在修建灾害工程 (防洪堤、水坝和防洪墙)的同时,还为大型人工养滩项目提供资金资助、为沿海地区建立风浪侵袭模型,监督跨洲飓风疏散的实施,(受洪水影响)湿地使用许可管理等。保险公司如联邦保险管理局,与当地共同监督洪区和高风险沿海地区的制图和管理,通过各种政策增强公众对洪水的认识,帮助受灾人员恢复工作生活,推动在有严重洪水威胁地区的长期居民搬迁工作。

 经历了充满意义的活动后,想必你会开拓了视野,该好好写一份总结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了。你所见过的活动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1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xx路街道以科普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现将活动内容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为了在辖区内形成具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的科普工作新局面,利用“全国科普日”这个有利的契机,xx路街道组织各社区在辖区内开展了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开展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公众的科普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满足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增长的需求。

 二、营造氛围,开展活动

 xx路街道在辖区营造了科普日氛围,将科普带进基层,斩断愚昧言论的传播渠道,提高了公众对科技认知。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1、9月14日,xx社区开展了以“普及科学知识,构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的科普知识宣传。大力宣传科学思想,讲求科学精髓,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为辖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些科学而又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

 2、9月14日,xx路街道贡元巷社区组织辖区居民、党员、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参观甘肃科技馆。

 3、xx社区科普宣传活动将传统与现代的科普手段相结合,用信息化的方式向基层社区居民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结合社区及居民需求,将社区科普e站真正打造成深受新区居民欢迎的科普工作平台。

 4、xx路街道金塔巷社区利用科普日契机,联合俊雅口腔于9月20日开展了关爱牙齿义诊宣传活动。

 5、9月17日, xx社区发挥社区科普文化活动中心作用,结合以灭蝇、灭蟑、灭鼠、灭蚊为主要内容的“除四害”工作,开展好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科普宣传活动,展出科普挂图、发放科普宣传资料,把社区科普建设服务活动融入到居民的思想和行动中去。为了进一步完善山字石社区辖区病媒生物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为了预防各类疾病的传播。

 6、xx路社区于20xx年9月19日上午认真组织开展了面向辖区居民的消防安全知识讲座。社区邀请了安居消防中心的工作人员为辖区居民进行了“消防安全,由你开始”的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7、9月xx日,xx社区联合xx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我辖区20名青少年参观甘肃省科技馆,感受科技的魅力与神奇。

 8、9月17日上午,xx社区开展了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社区成立咨询服务台,为居民现场提供健康咨询、法律咨询、防震减灾、低碳生活等科普知识,活动现场还发放科普资料300多份。

 此次科普宣传活动为居民提供科学而又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养,让科普走进生活,走进家庭,营造幸福社区生活。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2

 按照中国科协开展20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统一部署,今年,活动主题为“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全国科普日的时间为9月17日—23日。为更好地落实地区关于科普日的活动要求,做好20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组织工作,山水文园社区文教委积极行动,比较圆满的组织和完成了科普周的各项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安排方面。

 在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及时挣得社区党委和领导班子的支持,并与其他各口工作人员通力合作,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当前重点工作,全面协调,相互融入,全面开展各项科普活动。

 二、活动安排方面。

 在科普日期间,先后组织安排了三次活动,分别是:

 1、9月20日上午9:30-10:30在社区门前步道设置节水宣传点,制作宣传板报和《家庭节水小常识》,向居民和路人进行节水重要性和节水常识的宣传。累计宣传人数40余人次。

 2、9月21日下午14:00-xx:30,在城建五公司山水文园项目部会议室开展科学预防艾滋病及健康常识讲座,聘请北京恒安中医院医生现场解答健康方面的问题,并引导参会人员正确认识和预防艾滋病。参会人员40余人。

 3、9月22日全天,组织居民志愿者到房山水峪进行摘,在通过感受自然地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广大居民志愿者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的同时,邀请当地果农为大家指导果树嫁接和水果挑选的常识,引发居民对科学的极大兴趣。

 三、活动反响方面。

 依托全国科普日的工作指导,通过开展各类科普宣传和学习活动,以及在活动后期对参与者的意见回馈表明:广大居民群众十分乐于接受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希望以各种能够自身参与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和领会。

 科普工作作为社区文教委的一项主要工作,直接关系到辖区个体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水平,是社区和谐建设的重要保障,社区文教委会不断探索、不遗余力的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尽全力满足受众全体的.需求。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3

 20xx年,xx县科协按照省、市科协关于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xx县现有科普,围绕“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创新创作、建设美丽xx”的主题,通过设立咨询台、送科技下乡、开展科普展览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充分准备,精心安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排

 为开展好“全国科普日”活动,贯彻《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制定了《xx县科协20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方案》、下发了《关于开展20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对各乡镇科协、县直各协会(学会)的活动进行了具体安排,提出了明确要求。于9月16日上午召开了由县科协、科技局、农业局、畜牧中心等涉科、涉农单位及11个县直学会参加的协调会,县科协传达了xx市科协《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xx市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党组书记孔xx就9月19日举办活动启动仪式和举办科普宣传一条街进行了具体安排,副县长王xx就全国科普日活动的准备工作做了重要讲话

 另外,围绕今年科普日活动主题,县科协制作了科普宣传展板、条幅,准备了《农家参谋》《xx科技》、《全面科学素质科普知识读本》等刊物,印制了养猪新技术、食用菌种植新技术等科普传资料。

 二、整合,突出主题,多方位开展科普活动

 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全县科协系统把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开展科普作为主要工作方式,开展了50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重点科普活动。

 (一)举办了“全国科普日”科普一条街集中宣传活动。

 9月19日上午9时,组织科技局、农业局、畜牧局等40多个涉农涉科单位及11个县级学会、协会的100余名科技人员,在县城xx路举办了科普宣传一条街活动,通过悬挂过街标语、设立咨询台、发放科普图书、展出科普版面等方式,宣传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出动宣传车辆36辆,展出科技300多幅,散发科技资料、科技刊物xx余份,接受群众咨询xx余人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疑难问题70余例。活动中,县委副书记刘万英、县委常委、县委统战部部长朱腾强、县人大副主任左海义等四大班子领导到宣传现场对参加活动的科技人员进行慰问,并对这次活动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希望各单位以这次宣传活动为契机,把全国科普日活动引向深入。

 (二)开展了送科技下乡入村活动

 活动期间组织农业技术专家、科普志愿者80余名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县设施农业发展实际和农民生活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培训,如:尖椒、花生、玉米秋季田间管理技术、农作物防灾减灾技术、蔬菜栽培技术、安全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培训17次,形式取集中讲解、服务咨询和现场指导等。向农民发放科技资料20000多份,切实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和县老科协一起组织老专家组成“老科技人员下乡服务队”推广测土配方肥,节能灌溉等技术,受到农民群众欢迎。

 (三)开展了“科普进社区”活动

 为积极宣传崇尚科学、保障安全的新理念,广泛普及疾病防治、健康卫生的新知识。科普日期间,在电业小区、清华苑小区等举办“节能、环保、健康”科普进社区宣传活动,同时,在宣传栏内更换科普宣传挂图,及时将新的科技知识普及到社区居民,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节能、环保、健康理念,使他们养成节水节电、节油节气、节约粮食,爱护环境、支持环保,培养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用实践行动提高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共同建设绿色环保县城、文明和谐县城、生态良好县城,促进了我县全国文明县城建设。

 (四)开展了“科普进校园”活动

 科普日期间,在县直中、小学校进行了科普讲座,科普宣传展览,更新了科普画廊、校园专栏、板报内容,举办了“节能减排,从我做起”征文比赛,协调有关部门,参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消防基地实践等多种活动,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和防范各种事故的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广大青少年对各种突发事故的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应对地震、火灾、洪水等各种突发事故和灾害的技能,促进建设节约、环保、安全健康的校园文化。

 三、加强协调,创新科形式,开展“农民科学素质集中月”活动

 各乡镇在县科协的指导和参与下,创新特色科普,亮点频现,科普日活动更加贴近民心,产生更多、更好的社会效应。

 (一)创新特色科普,开展“农民科学素质集中月”活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重点人群更多参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各乡镇科协通过开展科普日活动下基层送技术,结合秋季防火,推广秸秆还田等先进实用技术,全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0期培训人员xx人次,展出科普挂图xx张,发放各种科技资料xx多份。共展出展板106面,发放宣传单xx余份。

 (二)利用新闻媒体,营造全县科普共参与的浓厚氛围。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县科协积极协调县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一起深入乡村查看或指导一些科普活动的开展,及时报道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等重点科普活动,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科普宣传氛围,炒热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思想和意识,增强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和能力。

 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促进了社会各界对科普法和科协科普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推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在全社会的贯彻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系列活动的开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xx县科协系统将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等工作平台,整合社会科普,紧紧依靠党委和的支持,动员协调社会各届广泛参与,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坚持因地制宜、凸现特色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在活动形式上不断创新和改进,使其家喻户晓、扎根基层,为加快xx县经济快速发展,构建创新型和谐xx做出了新贡献。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4

 今年太仓市全国科普日的活动主题是“节约能源,共建绿色太仓”。我中心根据卫生系统的工作特点,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紧扣主题,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讲座和义诊咨询活动。

 9月18日,我中心组织部分青年医务工作者到我中心辖区内的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及部分活动不便人员进行义务诊治同时 免费测量血压,并对老人关心的健康问题进行了回答。

 9月20日,我中心又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在人员密集地区进行了一次义诊咨询活动,宣传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相关预防保健知识。

 9月26日,我中心邀请疾控中心相关问题的 专家,在岳王学校进行了一堂肺结核等相关传染病的科普教育活动。

 经过近一个月的活动,我中心深刻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普知识的渴求,也深感中心平时对相关知识普及的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中心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使之成为常态化,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5

 20xx年xx地区全国科普日活动,是由xx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和xx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主办,全省活动的启动式主会场及相关省级活动也安排在xx。活动期间,省市区在xx地区共集中组织了81项活动,开放了21处社会科普场馆。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年度科普工作主题“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xx地区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由“科普开放”、“节能在我身边”、“保护蓝天碧水”、“社区健康服务行动”四大板块组成。 现将“全国科普日”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署周密

 按照中国科协、省科协的统一要求,xx市委、市高度重视,对xx年科普日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对科普日活动进行了全面地安排和部署,为全市科普日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重点活动为引导,大造活动声势

 9月xx日上午,在省会南郊公园科普乐园的前坪、xx社区和xx区科技馆,一场以“xx地区全国科普日—科普开放日”命名的中心会场活动,拉开了xx年科普活动日的序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省政协副姚守拙教授在启动式上向市民发出倡议和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节能减排意识,掌握节能减排方法,养成科学、节约的生活习惯,共同创造碧水蓝天、健康和谐的美好生活。

 xx区中小学生现场演示的“奇思妙想”科普展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省、市领导和院士们一道,兴致勃勃地观看孩子们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表演。“有趣的水实验”等青少年创新成果,引来许多游人围观、拍照,连参加科普游园的中国科学院姚守拙院士、周兴铭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官春云院士等也被吸引,饶有兴趣地在一旁认真观赏、指点。

 三、“科技大餐”受农民热捧,新农村建设劲吹“科技风”

 全国科普日”活动得到了全市各区、县(市)委和的高度重视,纷纷成立“科普日”活动领导小组或组委会,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的充分保证。9月xx日前后,五区四县(市)在境内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吸引了大批城乡居民参加。

 各市县科协积极联合各有关单位,举办以“新农村、新环保、新生活”为题的农村环保科普宣传行动正在进行。大批科普志愿者上山下乡、进村入户,举办保护生态环境科普展览,进行环保产品推介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办环保实用技术知识培训讲座,开展农村 “六个一”环保活动。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6

 为进一步落实区科技局20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望湖社区利用社区宣传栏、科普挂图、悬挂横幅等方式进行科普知识宣传,通过积极开展科普培训、社区益民、科普惠民等相关活动,让居民能够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总结如下:

 一是社区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科普教育活动。

 20xx年9月18日上午9:00~10:00,望湖社区联合辖区合肥市第四十八中、望湖小学分别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科普教育活动。通过模拟灾害预警,让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其中,科学的掌握地震灾害逃生技能。此次活动开展参加人员三千余人。

 二是社区举行了以“全民创新,有责,可行”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进社区讲座。

 20xx年9月22日上午9:00~11:00,我社区举行了以“全民创新,有责,可行”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进社区讲座,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此次讲座以卫生健康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免费测血糖、测血压、免费义诊活动。活动期间共派出医护人员8人,发放宣传材料423份、免费测血糖108人、免费测血压286人、发放健康教育问卷120人份收回108人份。

 三是开展社区公益大讲堂之亲子沟通与儿童绘本阅读科普宣教活动。

 20xx年9月24日上午9:00~11:30,望湖社区开展社区公益大讲堂之亲子沟通与儿童绘本阅读科普宣教活动,通过专家与家长的沟通正确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的科学的助孩子们快乐的成长。此次活动参加社区公益大讲堂67人,发放儿童绘本70册,本次活动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

 在今后,望湖社区将进一步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多元化开展科普教育实践活动,让科普理念能够深入每个居民心中,能够进一步践行“全民创新,有责,可行”、“坚行科学发展,突出自主创新!”、“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等科普理念。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7

 根据《关于举办20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城科协发〔20xx〕4号)文件精神,东岗西路街道于20xx年9月xx日—9月21日开展了20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媒体科普传播系列活动

 街道、社区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向辖区群众宣传科普知识,加大了新媒体科普工作宣传力度。

 二、校园科普联合行动

 农民巷东社区于9月xx日联合辖区崇雅艺术学校的学生们举办了“垃圾分类益处多·环境保护靠你我”为主题的垃圾分类绘画比赛,并在辖区进修附小进行展览,为热爱书画艺术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此次绘画作品展现出小作者们对未来美好环境的畅想,也进一步提高了辖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三、基层科普联合行动

 9月17日,平凉路社区组织科普志愿者在社区会议室开展了“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科普活动。志愿者们现场给小朋友们普及了地球科普小知识,此次科普活动通过科普志愿者现场解答、向孩子们发放科普知识手册等方式,普及了现代智能科技知识。

 通过此次“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辖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激励了广大科普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在街道范围内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8

 9月19日—25日是全国科普宣传日,xx小学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以“万众创新,拥抱智慧生活”为主题轰轰烈烈、实事求是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地说,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组织学生参加“三个一”系列活动:

 1、读一本科普图书:

 学校始终坚持科普教育与读书活动相结合,本学期新修改的《xx小学图书借阅规则》第3条提出的“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借阅图书不少于8本,其中科普图书不少于4本,低年级学生每学期借阅图书不少于6本,其中科普图书不少于3本”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平常学生很喜欢看科普图书,9月21—25日,全校学生共借科普图书735本,达到了活动方案提出的要求,通过科普图书阅读活动,学生开阔了科普视野,增长了科普知识,提升了科普素养。

 2、听一次科普红领巾广播节目。

 本周星期四,五2中队展播了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校园红领巾广播,以此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认识食物中毒特征,提高自我救护意识,预防发生食物中毒。

 3、看一段科普

 20xx年9月21—25日,各班利用班队课或晨会课组织学生观看科普,让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形有彩的世界里吸取科学知识,培植科学精神,激发创造欲望,把全体学生带入了无边无际的科学海洋。

 二、开展了“《未来科学家》进班级”,“科普杂志大赠送”活动:

 图书室把《未来科学家》等复本率较高的科普杂志送给学生看,每人一本,看完后班内学生可以交换。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科普知识面。

 三、开展了“‘健康生活知识’信息大转发”活动:

 20xx年9月19—25日期间,陈xx老师利用家校通平台把有关健康生活的信息发送给全体教师,班主任利用家校通平台将信息转发给学生家长,全体教师和家长利用免费微信平台将信息转发给亲朋好友,全校教师和家长共发送和转发健康生活短信9千8百多条,通过活动,全体师生和家长不断学会健康生活,也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为期一周的科普宣传日活动已经落下帷幕,我们的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家长的高度评价。有的家长说:“本来我想要到新华书店给孩子买些科普图书,现在不花钱就能到学校图书室借到了,xx小学科普工作和图书室工作抓得真好!”还有家长说:“9月19至25日期间,我收到了很多有关健康生活的短信,我感到这些知识很实用,谢谢学校给我发来的这些短信!”……“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不断推进学校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