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温度和天气温度_人体温度和天气温度有什么区别
1.人的正常体温是36度,为什么当天气温度达到30多度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热受不了呢?为什么为什么呢
2.人体正常温度高到36、37,为何天气33而已,明明比外界的低,可为何觉得热得受不了啊
3.人体体温跟天气温度有关系吗
4.人体冷热感觉为什么跟天气有关?
5.天气预报的温度是在什么条件下的温度,为何和体感不同呢?
你好,这是由温度感受器决定的。人的皮肤和某些粘膜上存在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它们将皮肤及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当皮肤温为30℃时,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发出冲动传至体温调节中枢从而产生冷觉,也就是。而当皮肤温为35℃左右时,温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发出冲动传至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则产生温觉,也就是热。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助你。
人的正常体温是36度,为什么当天气温度达到30多度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热受不了呢?为什么为什么呢
苏醒的紫木槿
[学妹]
我们觉得热不是因为温度的问题,而是跟室外无法交换热量,出汗
皮肤温度绝对没有37度,加上出汗蒸发,只有35度或更低一点。气温37度,再加上湿度大,感觉就会很热。真的到了37度很干燥的地方,倒并不感到很热。
这里要说明的是温度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冷和热是一种自身感觉。这好比在同样的环境下,你可能觉得冷,他可能觉得热。
再回答你的问题。人体温度37度是指人体内的温度,能直接测量的最接近体内温度的是直肠温度。但无论如何,体表温度都比体内温度低。当外界空气环境温度高于35度时一般要高于皮肤表面温度,造成皮肤表面水分蒸发不畅,体内产生的热不宜排出,所以“感觉”到热
简单说,皮肤热量不宜散失就“感觉”热,皮肤热量散失快就“感觉”冷(皮肤上涂点酒精或高度白酒就可以体会到了)。而不绝对与外界环境温度有关
人体正常温度高到36、37,为何天气33而已,明明比外界的低,可为何觉得热得受不了啊
因为我们所说的人体正常温度是指人体深部的温度,实际上人的皮肤的温度要低很多,所以在测量体温时我们会把温度计放在腋下、口腔、肛门内,这样才能测出近似于人体深部的温度。人体内部因为新陈代谢在不停产热,并由皮肤这个散热器官向外散热,当外部温度到达30度以上时就会接近甚至高于皮肤温度,散热大大减慢,热量散发不出去会自然会很难受了。
人体体温跟天气温度有关系吗
人体是不断产生热量的,是因为体内在新陈代谢,简单的说就是,人体要产生维持生命的能量,可是就和炼油一样,不能把所有的物质全部用在有用的地方,产生能量的同时会产生一部分热量,不断向外界散发热量的。当外界温度高时,散发的就慢,同时,汗又出不来,闷得慌,甚至燥热不安、头晕晕沉沉,,,,所以就会感觉到很热。
人体的正常温度在37℃左右。但这并不是说在衣服内或房屋内保持37℃的温度,人就最舒适。因为人体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必须以一定的速度向外发散。若环境温度过高,这些热量不能发散,聚积在体内,人会感到非常难受。这时,人体就要排出大量汗液,借蒸发作用发散热量,以降低体温。只有当气温较体温低的时候,人体的热量才得以畅快地散发。然而当气温过低时,热量发散太快,超过了人体正常散热的速度,人体又会感到寒冷,这时就要穿上适量保暖的衣服,阻止人体热量向外发散。
舒适温度的上下限,根据国内外的实验,夏季,人们感到最舒适的气温是19—24℃,冬季是17—22℃。人体总要保持体温恒定。当环境温度超过舒适温度的上限时,人们便感到热,若超过 37℃时就感到酷热,一般人们能够忍受的温度上限是52℃。相反,当环境温度低于舒适温度下限时,人就感到凉、冷;若低于0℃,就感到严寒。对于一般从事室外活动衣着合适的人,能够忍受的温度下限约为零下34℃。
感觉温度还与风速和湿度有关。以上只是从温度的高低谈论冷、热,这还不全面。其实,所谓冷、热,是人们的一种感觉,它与实际气温不完全是一回事。感觉温度除与气温有关外,还与风速和湿度等有关。例如冬季南方的阴雨天,人们感到透心的冷;而在北方刮大风时,就感到刺骨的寒。在夏季台风或暴雨到来之前,由于气温高于体温,气温对人体起加热的作用,人只能靠出汗耗热来维持体温平衡,如果这时空气湿度大,汗又不易挥发,人体就会感到闷热异常。如果这时清风徐来,加快了人体热量的散发,人体马上就感到凉快。这都说明谈论冷、热时不能忽略风和湿度的作用。
人体冷热感觉为什么跟天气有关?
每日早晚、人体各个部位及男女之间的体温均存在着差异。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较稳定的范围,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正常人口腔温度(又称口温)为36.2℃~37.2℃,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2℃~0.5℃,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2℃~0.6℃。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0.8℃。另外,女子体温一般较男子高0.35℃左右。女子体温在经期亦有些许变化。
在健康状态时,如饮食正常,衣着适宜,人体的体温一般是比较恒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于36.2℃~37.2℃),而不因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
天气预报的温度是在什么条件下的温度,为何和体感不同呢?
与人体冷热感觉有关的天气 人体冷热感觉属于触觉问题。许多人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推断人体冷热感觉(感觉温度)的唯一标准,其实,人体的感觉温度和实际气温有时相去甚远。
如:人们常说“热在三伏”,但翻开气象资料一看,多数地区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三伏,而是在三伏前后,人们之所以感到三伏天最热,是因为这时的“热”加进了“湿”,是闷热。人们还有这样的体会,在旋转的电风扇下,往往感觉到电风扇吹出的风是凉爽的,但拿一根温度计放在电风扇前吹,就会发现温度计的示温并不下降,人感到凉爽是因为风改变了空气湿度的缘故。
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感到凉爽,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这些都说明大气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综合的。决定人体冷热感觉的主要因素除温度外,还有湿度和风力,这三者都不可忽视。 空气的湿度是表示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绝对湿度,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或压强)来表示,表示的是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多少。在某一温度下,一定体积的空气中能够容纳的水蒸汽的多少有一个最大的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中的水蒸汽便处于饱和状态,这时的气体叫饱和气;另一种方式是相对湿度,用某温度时空气的绝对湿度跟同一温度下饱和水蒸汽的密度(或压强)的百分数比来表示,表示的是空气里水蒸汽离饱和状态的远近程度。相对湿度越大,空气里的水蒸汽就越接近饱和状态,空气中可供水蒸汽分子填充的“空位”就越少,蒸发也就越慢。湿度对人的冷热感觉的影响,是由空气的相对湿度决定的。
天气炎热时,人体为了使体温保持在37℃左右,就要不断地向体外散发热量,它主要是通过汗腺向体外分泌汗水,利用汗水蒸发吸收热量,将热量带走。汗液的分子从汗液表面跑出来成为水蒸汽分子,如果人处在一个空气相对静止的环境中,这些水蒸汽分子就会滞留在人体皮肤附近,形成一个“保温层”,“保温层”中水蒸汽越来越接近饱和状态(空气相对湿度越来越大),结果汗水蒸发速度越来越慢,使人感到闷热。这时如果有一股风吹来或打开电风扇,“保温层”就会被吹走,人体周围的空气相对湿度将减少,汗水蒸发速度增大,使人有一个凉爽的感觉。 当气温在24℃时,空气中的湿度相对而言对人体冷热感觉影响较小,人既不觉得冷,又不感到热。24℃的空气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则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人体保持了相对的热平衡,从而感觉良好。当气温低于或高于24℃时,人就会有明显的冷热感觉,此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的冷热感觉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当气温是25℃,相对湿度为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感觉;同一温度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人体便感觉到闷热了。
有人测定,气温是17.8℃、相对湿度为100%时,人体的冷热感觉与气温是28.6℃、相对湿度为20%时是相同的。 人体的冷热感觉除了与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关外,风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冬天,在刮风的天气里或坐在奔驰的敞篷汽车上时,人似乎感觉到更冷一些,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一般风速越大,人体散热也越快、越多。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可能都在每天晚上吃饭的过程中观看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以便知道明天的大致温度,或者是每天早上醒来打开手机看一看今天室外温度来选择自己衣服的厚度。可是每次我们都会感觉天气预报当中的温度和我们的体感温度总是不一样。? 从理论上来讲,天气预报所报道的温度是指大自然状态下自由流动的空气温度。而这种温度在正常的状态下,应该是说受人为因素干扰越少越好,它受自然环境中除了太阳温度之外的其它干扰因素越少越好。因此天气预报当中所报道的温度它仅仅代表了空气当中的冷暖程度,是完全不能代表人体在室外对环境冷暖的参数。
而人体感知的外界温度参数在学术上把它称之为体感温度。众所周知,我们人类的正常体温在37摄氏度左右,而我们人类在室外感知到的温度往往会通过湿度、风速、太阳辐射、以及我们每一天的心情和身上的着装。就是因为这些因素,才使得我们每天外出之后产生了不同的冷暖感知。? 与此同时,我们也明白我们很难去屏蔽外界对体温的干扰因素。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气温30摄氏度左右的环境中并不会感觉到闷热,而当将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增加到80%左右的情况下,人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往往会产生中暑的可能。 因此,每当你出门感受外界的温度的时候,千万不要感觉天气预报是在欺骗你。它所报道的天气温度和你感知的完全不同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