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的“长寿命”

2.我国拥有的几款尖端军事黑科技

3.求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及其发明著作,杰出贡献?

4.50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5.2018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什么名字

6.一周科创要闻(2021年7月26日-8月1日)

7.举出我国近年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

8.军校有什么专业

合肥气象量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_合肥气象量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招聘

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有哪些如下:

1.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计算机,它利用量子比特(qubit)的叠加和纠缠特性,可以在某些问题上实现更高效的计算。量子计算机具有并行计算、快速因式分解和优化问题求解等潜在优势,被认为是未来计算的重要方向。

2.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是一种将计算能力从云端移动到网络边缘的计算模式。它通过在智能设备、路由器和传感器等边缘节点上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更低的延迟和更强的数据安全性。边缘计算技术在物联网、智能城市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3.人工智能芯片

人工智能芯片是专门设计用于加速人工智能算法的硬件,它可以实现更高效的神经网络计算和深度学习任务。通过利用并行计算、专用硬件加速和算法优化等手段,人工智能芯片可以显著提高计算速度和能耗效率,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支撑。

4.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是利用光子作为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本载体的计算机。相比传统的电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低的能耗和更大的带宽。光子计算机在高速网络、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5.脑机接口技术

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将大脑信号与计算机或外部设备进行直接交互的技术。通过从大脑中获取信号并进行分析和处理,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实现人脑与计算机系统的连接。它在医学康复、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结:

量子计算机、边缘计算、人工智能芯片、光子计算机和脑机接口技术是当前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它们在不同领域和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推动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期待这些技术的不断演进和更广泛的应用。

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的“长寿命”

一、“鹊桥”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升空:

2018年5月21日5点28分,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升空。

按照,“鹊桥”将在今年年底等到前来月球背面执行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届时,“鹊桥”将提供中继通信服务,为地球和月球搭建一条跨越40多万公里的通信“桥梁”。

二、高分六号卫星升空:

2018年6月2日12点1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高分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高分六号是国家高分辨率重大专项规划卫星,牵头主用户是农业农村部,卫星入轨后与高分一号组网运行,将服务于农业农村、自然、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多行业应用。

三、风云二号H星升空:

2018年6月5日21点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二号H星。这是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最后一颗,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气象服务。

四、成功发射第35、36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5、36颗北斗导航卫星。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十一、十二颗组网卫星。

五、发射高分十一号卫星:

2018年7月31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卫星将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网路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北斗导航卫星

百度百科:高分十一号卫星

百度百科:风云二号H星

百度百科:高分六号卫星

百度百科:鹊桥(嫦娥四号中继星)

我国拥有的几款尖端军事黑科技

近年来,在量子物理领域,如何保持好的量子相干性,成为广大科研人员的研究重点。2021年,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超导量子计算研究员于海峰及其科研团队发布了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研究成功使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达到503微秒,是目前国际文献报道的最高值,为我国超导量子计算走向实用化打下了坚实的器件基础。在第六个全国 科技 工作者日来临之际,于海峰凭借其在超导量子计算研究领域的科研贡献,入选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协等部门组织遴选的2022年北京“最美 科技 工作者”。

于海峰表示,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的“长寿命”与公众认知中的长寿命存在差异,在量子计算领域,长寿命是指量子比特保持量子特性的时间,也就是相干时间。它是衡量量子比特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越长越好,因为它决定着一系列量子计算机核心参数如保真度、电路深度等。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干扰,超导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相对其它体系较短,这是其走向应用的瓶颈,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超导量子计算的发展。从超导量子计算学科发展角度来看,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突破500微秒大关,给超导量子计算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于海峰说,除了北京量子院的这个单比特结果外,多比特研究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祖冲之二号”、浙江大学的“莫干”和“天目”号都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这和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以及和中央财政加大在 科技 领域持续投入密切相关。我国已培育出一批优秀的实验团队,做出了很多创新性成果为人类造福。量子计算机是“二次量子革命”的代表性产品,其计算能力随着比特数目的增加呈指数增长,可用于气象预报、金融分析、药物设计、揭示新能源新材料机制等多种应用。”

于海峰说,这些成果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这支年轻科研队伍正在不断地攻坚克难。500微秒的结果已经是“过去时”,团队正在攻关多比特实验,为量子计算机应用的“将来时”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全部力量。

求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及其发明著作,杰出贡献?

我国拥有的几款尖端军事黑科技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随着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量子通信应用后,将极大提高信息传输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可应用于国防、金融、商业等领域,势必对产业界和科技界产生巨大变革。

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输出,该项目被纳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首批重大项目,也是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平台之一。超强超短激光在台式化加速器、超快化学、阿秒科学、材料科学、激光聚变、核物理与核医学、实验室天体物理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中国临空飞行器试验成功,临空飞行器,在民用上,外形类似,可以提供游客进行近太空旅行。此外,在军事、通信、勘探、气象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开发前景。

低于卫星轨道,高于战斗机飞行高度,气流温度都比较稳定,也是一个空中盲区,可以说是有飞行器涉猎但尚未真正开发的处女地,无论科研还是国防都十分重要。它利用太阳能与电磁浮力,不是通常认为的燃料推进器火箭及航天飞机。

中国攻克第四代核电核心技术,主氦气风机研制成功,主氦气风机的功能相当于压水堆核电站的“主泵”。在工作中主氦气风机将氦气加压到70个大气压后作为冷却剂,将反应堆堆芯产生的热量带走。

随后氦气流经蒸汽发生器,再次加压后返回反应堆堆芯,从而实现能量交换。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用电磁轴承的大功率主氦气风机,大量用了创新技术,无论功率还是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全球最长量子通信干线,世界上最远距离的光纤量子通信干线——连接北京和上海,光纤距离达到2000公里。量子态传输是一种全新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是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

中国电磁弹射获成功,马伟明院士对我国海军电气技术研究功勋卓著,先后两次荣立一等功。电磁弹射就是用电磁的能量来推动被弹射的物体向外运动,其实就是电磁炮的一种形式。电磁弹射器相比蒸汽弹射器区别在于不需要蒸汽来驱动活塞,而是用电来驱动。

50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毕业于牛津大学气象学(Oxford University)和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彻底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12年,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14年以后,他的研究转向了量子引力论.虽然人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成功的理论,但它的一些特征已被发现.例如,空间-时间在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的,而是处于一种粉末的状态.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纯态,因果性受到破坏,因此使不可知性从经典统计物理、量子统计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个层次.

1980年以后,霍金的兴趣转向了量子宇宙论.

然而,2004年7月,他改正了自己原来的“黑洞悖论”观点,信息应该持之以恒

斯蒂芬·威廉·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是真正的空前绝后.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所以说,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他有身体上的缺陷,可他的头脑聪明得很!尽管如此,译者(吴忠超)之一于19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身后门一打开,脑后忽然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保持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疾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从他对译者私事的帮助可以体会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须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霍金虽然身残但志不残,非常乐观.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在富有学术传统的剑桥大学,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斯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最年轻的英国学会会员.在公众评价中,被誉为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点开始,时间由此刻开始,黑洞最终会蒸发,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他因患“渐冻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逾25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他被世人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宇宙之王”.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先后在重庆、南京和青岛上小学.1948年随父母去台湾,又在台中读了一年小学.1949年丁肇中先考入台北成功中学,次年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1955年建国中学高中部毕业,考入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1956年转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69年任教授.,1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1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丁肇中的思维与交流方式极其独特,初次与其交流会让人觉得他思维混乱.但仔细听来就会了解到,他的思维并非混乱,而是他想说的事情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用语言合理表示出来.这点是想必听过他讲座的人都深有体会.

荣誉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 丁肇中与妻子

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是曲阜师范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校长.1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质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当物理学中一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相矛盾时,就会发生物理学的革命,并且导致新理论的产生.他根据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历史和他亲身的经验指出,许多重要实验,例如 K介子衰变中电荷共轭宇称与宇称复合对称性(CP)不守恒的发现,J粒子的发现,以及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开辟了物理学中新的研究领域,但这些实验发现都是预先在理论上并没有兴趣的情况下作出的.又如高能加速器实验近年来作出的有关粒子物理的基本发现,除W粒子和Z 粒子外,几乎都是在加速器开始建造时未曾预言过的.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他重视科学实验的观点,对科学工作者是很有教益的.

发现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7.5×109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ρ、ω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见介子).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 丁肇中

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6年诺贝尔物理奖. 当时,新闻界有一个误会:以为J粒子就是“丁粒子”,是丁肇中以姓氏来命名的.其实,这纯属巧合.丁肇中的本意是,想用这个粒子来纪念他们在探索电磁流性质方面,花了10年时间才获得的这项重要新发现.加之物理文献中习惯用J来表示电磁流,因此,丁肇中便以拉丁字母“J”来命名这个新粒子.

量子电动力学

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实验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为中心. 到目前为止,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1)反氘核的发现;(2)25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16厘米的点粒子;(3)精确研究矢量介子的实验;(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证实了光子与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发现;(6)μ子对产生的研究;(7)胶子喷注的发现;(8)胶子物理的系统研究;(9)μ子电荷不对称性的精确测量,首次表明标准电弱模型的正确性;(10)在标准模型框架内,证实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热心培养高能物理人才

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准备在欧洲核子中心预计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将在质心系能量为1011eV能区中寻找新粒子,特别是电弱理论预言的黑格斯粒子(见黑格斯机制),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现象.L3组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领导“阿拉法磁谱仪”实验探索反物质

1998年6月2日,美东部时间凌晨6时零9分,发现号航天飞机腾空而起,机内载中、美等国共同研制的“阿拉法磁谱仪 丁肇中

”进行运行实验,此举揭开了人类第一次到太空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的序幕. 阿拉法磁谱仪实验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实验由丁肇中教授领导,包括美国、中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7个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加,仅中国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 这次在航天飞机上运行的“阿拉法磁谱仪”传回的数据,从接收到的1%数据判断,它工作正常,并出现了预想的反质子,但由于数量太少,尚无法说已经发现了反物质.阿拉法磁谱仪将随航天飞机于本月12日返回地面.下一次将在2002年再一次进入太空,并在太空逗留3—5年,今年下半年将组建阿拉法太空站,第一批组件将于1998年11月20日首次进入太空.

求纳

2018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什么名字

组织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区的各项科普活动及科技创新竞赛等。

以合肥为例,利用课余时间给新生普及科普知识,激发兴趣;组织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区的各项科普活动及科技创新竞赛。自2005年,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副校长梁珀,担任该校的科技辅导员和机器人教练员以来,就致力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他不断努力下,38中机器人社团竞赛水平越来越高,社团活动年年取得好成绩:2010年4月,代表中国队参加美国FLL世界锦标赛,在33个国家、86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亚军,填补了安徽省青少年活动在此项目上的空白。2015年4月,再次以全国赛冠军的身份参加美国FLL世界锦标赛,夺得金牌。

扩展资料:

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要求规定:

1、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

2、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3、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原创”“关键”“引领”等词语越来越多出现在中国科技的词典里。科技领域不断崛起的新动能,正快速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人民网-14年致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一周科创要闻(2021年7月26日-8月1日)

2018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叫墨子号。

墨子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该卫星是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也是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量子通信、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等实验,以验证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墨子号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包括量子纠缠、量子随机数生成、量子密钥分发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成功发射墨子号对我国的好处:

1、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墨子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其成功发射表明我国在卫星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国家的科技实力。

2、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卫星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将为我国的通信、导航、气象等领域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3、提高国家安全水平:墨子号是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其成功发射将为我国的国防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提高国家安全水平。

4、增强国际影响力: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将为我国在国际上树立更加强大的科技实力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

5、推动科技创新: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将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推动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举出我国近年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

1.华为发布2020年财报,营收达8912亿元,净利润达净利润到761.1亿元。2.中国国内首例脑机接口植入手术在上海成功完成,该手术是为患有三联症的患者进行的。3.阿里巴巴宣布在未来五年内投资1000亿元用于推动数字化转型。4.滴滴发布违约金新规定,对司机提出了更高的违约金和更严格的违规管理要求。5.荷兰芯片制造商ASML在第二季度实现净收益28.64亿欧元,并预计下半年业绩将更强劲。6.浙江电动车制造商小鹏汽车在美国上市首日将其估值推高至175亿美元,成为史上最大的电动车IPO之一。7.太平洋星大量芯片订单开始转向国内龙头芯片生产商,展板显示太平洋星将于近期开启新的交付流程。8.中国已经在武汉建成超算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军校有什么专业

1、嫦娥三号登陆月球、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嫦娥三号”携带的“”月球车在月球开始工作,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这也是人类时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开探测工作。

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探月任务成为中国科技工业综合实力的一次完美展现。准时发射,精确入轨,稳定落月,创新探索,嫦娥三号的每一步都代表着中国航天新的进步。探月工程副总指挥许达哲说:“美国和前苏联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都经过了20次以上的任务,我们是用三次就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2013年夏天,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十号”飞船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实施了我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这标志着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技术已经成熟,我国将就此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2、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2013年成功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杨振宁称为诺奖级的科研成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现既是理论物理领域的突破,又具有极高的商用价值。量子霍尔效应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会遇到计算机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这是因为常态下芯片中的电子运动没有特定的轨道、相互碰撞从而发生能量损耗。而量子霍尔效应则可以对电子的运动制定一个规则,让它们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无前

3、使用小分子化学物质诱导多能干细胞,逆转生命时钟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领导的团队2013年成功使用4种小分子化学物质,将小鼠的皮肤细胞诱导成全能干细胞并克隆出后代。与克隆羊“多莉”的技术相比,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是更简便和彻底的克隆方式。

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细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发育阶段具有分化为各种类型组织和器官的“多潜能性”,而随着生长发育分化成为成体细胞之后会逐渐丧失这一特性。人类一直在寻找方法让已分化的成体细胞逆转(脱分化),使之重新获得类似胚胎发育早期的“多潜能性”,并将其重新定向分化成为有功能的细胞或器官,应用于治疗多种重大疾病。通过借助卵母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传统克隆)或者使用特定物质诱导(iPS)的方法,体细胞被证明可以被进行“重编程”获得“多潜能性”。日本人山中伸弥曾以诱导法获得iPS细胞,获得2012年诺奖。而邓宏魁团队使用小分子化学物质替代,大大提高了技术安全性,具有革命性意义。

4、艾滋病感染粘膜疫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清华大学张林琦、香港大学陈志伟和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凌的研究团队三方合作,于2013年完成了艾滋病感染黏膜疫苗在恒河猴体内的临床前试验研究,看清了预防艾滋病的“攀登珠峰之路”。

该团队发现这种黏膜疫苗可以大大提高针对艾滋病的T和B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在体内的复制与传播。

艾滋病被发现的30多年以来,已导致2500万人死亡,至今全球仍有3300万感染者人体内的各类粘膜是艾滋感染的主要途径,该疫苗如能最终进入临床试验并证实有效,将对阻断和减缓艾滋通过

粘膜途径感染(性接触)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5、中科大测出量子纠缠速度下限(光速的10000倍)

相距遥远的两个量子会呈现关联性,影响其中一个粒子时,另一个也会发生反应,这就是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纠缠。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光速是物质传播的最大速度,而中科大70后青年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的团队测出,量子纠缠的速度下限比光速高四个数量级(可理解为30亿公里每秒)。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自由空间量子物理实验领域继续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基于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进行大尺度量子理论基础检验、探索如何融合量子理论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是国际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12年前回国组建实验室,为中国在该领域迅速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培养了一批科技英才。潘建伟院士与他所在的中科院量子科技先导专项协同创新团队,2013年还实现了单个量子高维度存储、星地量子通信地面验证等,继续向着建立实用的全球性量子通信网络稳步迈进,帮助中国在“绝对保密”的量子通信这个未来战略性领域继续领跑全球。

量子纠缠现象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超距作用”,是量子通信的理论基础。

6、成功研发世界第一个半浮栅晶体管(GT)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卫教授团队研发出世界第一个半浮栅晶体管(GT),这是我国微电子器件领域首次领跑世界。半浮栅晶体管(GT)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电子基础器件,它的成功研制将有助于我国掌握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从而在芯片设计与制造上逐渐获得更多话语权。2013年8月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Science)刊发了张卫团队关于半浮栅晶体管(GT,Semi-Floating-Gate Transistor)的科研论文。

新型晶体管可在三大领域应用 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基础器件半浮栅晶体管(GT)可应用于不同的集成电路、还可以应用于DRAM领域以及主动式图像传感器芯(APS)。

7、世界首个存储单光子量子存储器,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前进了一大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史保森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携带轨道角动量、具有空间结构的单光子脉冲在冷原子系综中的存储与释放,证明了建立高维量子存储单元的可行性,迈出了基于高维量子中继器实现远距离大信息量量子信息传输的关键一步。

这是量子计算机的基础。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8、天河2号世界超级计算机头名

2013年6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并且比第二名快了近一倍。继2010年“天河一号”首次夺冠之后,我国“天河”系列计算机再次登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首。在11月份的排名中,天河2号再次蝉联冠军!

天河二号服务阵列用了国产的新一代“飞腾-1500”CPU,这是当前国内主频最高的自主高性能通用CPU

9、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能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脉冲星到达时间测量精度由120纳秒提高至30纳秒,成为国际上最精确的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

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HZ的分辩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

基于FAST的强大功能,如果系(直径约为15万光年)内存在外星人,他们的信息就很可能被发现。国际科研项目“搜寻外星人”(SETI)的首席科学家丹·沃西默最近向中方提出,希望在FAST加装设备,可合作搜索外星人信号。

军校专业如下:

核工程与核技术:

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学等系列基础课程以及反应堆原理、核武器物理与效应、核辐射探测技术等专业课程,掌握核武器、核动力等基本原理和核辐射与探测、核装置维护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技术,具备从事国防尖端科学研究、生产试验、装备使用、维护以及训练组织和部队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武器系统与工程:

主要学习武器系统总体、武器装备运用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爆炸与冲击动力学、武器系统发射、飞行弹道、战斗部结构、终点效应及仿真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备从事装备试验鉴定、作战任务规划保障、武器装备管理与应用、维护、训练组织及部队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物理学:

主要学习数学、基础物理学和理论物理等系列课程,通过认识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应用力、热、光、电、磁等知识指导设计、试验、评估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技术,具备从事教学、装备试验设计、仪器检测评估、使用维护以及部队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量子信息科学:

主要学习数学、量子物理、信息论、量子信息学等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认识量子体系及信息技术的基本规律,掌握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感知与探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与专业技术,具备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量子信息技术需求分析、应用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发、量子信息装备使用维护及培训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应用统计学:

主要学习分析、代数等系列基础数学理论知识和统计、优化决策等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数据统计处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技术,具备从事数据的集、处理、分析、决策以及部队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数学类:

主要学习分析、代数、几何优化等系列的基础数学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高效仿真和计算、数据分析处理、运筹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教学、任务规划、计算分析、数据处理、密码编码、部队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生物技术:

主要学习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系列课程,从分子、细胞、个体、生态系统等多层次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生物交叉技术相关业务要求,具备从事教学、国防尖端科学研究、生物安全防护、部队管理的初步能力。

化学:

主要学习高等数学、物质结构、化学反应规律和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面向军事、材料、信息、环境、生命科学应用的重要物质的组成、性质、合成与表征方面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技能,具备在国防军事领域从事物质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合成、表征和检测、防护等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以及一定的技术管理、组织指挥的能力。

软件工程:

主要学习软件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软件系统需求分析、设计、构造、测试、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在军事领域从事软件系统的定义、开发、部署、维护、保障、管理、信息装备使用维护、训练组织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物联网工程:

主要学习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物理对象及其信息化、数据集与传输、海量数据存储与分析、应用系统集成与优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物联网需求分析、应用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信息安全:

主要学习计算机、电子、网络通信和密码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密码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需求分析、防护体系设计、应用开发以及安全保密管理、装备使用维护、训练组织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与技术、网络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在军事领域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开发、维护与管理以及信息装备使用维护、训练组织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主要学习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集成电路、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在军事领域从事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集成系统的开发、维护与管理以及电子装备使用维护、训练组织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网络工程:

主要学习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应用开发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能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军用网络进行综合分析,具备军用网络设计、开发、管理与安全维护、关键技术研发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网络空间安全:

主要学习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密码应用与分析、软件安全分析、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内容安全、应用安全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网络空间安全数据分析、技术开发、工程实现、装备应用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主要学习面向大数据获取、处理、挖掘和应用的数学理论与方法、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和专门技术,掌握数据建模、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熟悉情报分析、决策指挥等军事领域大数据挖掘与应用的业务要求,具备军事大数据挖掘方法设计、大数据应用系统开发的初步能力。

智能科学与技术:

主要学习面向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数学理论、计算机技术、智能系统技术,掌握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智能感知、智能决策等智能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熟悉智能系统与装备的算法设计和系统构建的业务要求,具备智能算法研究和智能系统设计、开发、运用的初步能力。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主要学习微电子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其它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具有较强的数理基础、计算机、外语、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雷达、通信、电子战、精确制导、导航与测控等领域从事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研制、测试、系统集成、使用维护或管理的初步能力。

通信工程:

学习通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现代通信技术,具有较强的数理基础、计算机、外语、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新体制传输技术、认知与协同网络、软件无线电、抗干扰通信以及新型军事通信装备等领域从事设计、研制、训练组织、使用维护或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

学习现代电子技术理论,掌握先进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数理基础、计算机、外语、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雷达、电子战、精确制导、导航与测控等领域从事设计、研制、试验评估、模拟训练、作战运用或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理论,掌握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数理基础、计算机、外语、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电磁场与微波、电子材料与器件、电磁兼容等领域从事设计、研制、试验评估、模拟训练、作战运用或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信息工程:

学习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数理基础、计算机、外语、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在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时空大数据管理、空间信息处理、信息智能分析、电子信息系统装备研发等领域从事设计、研制、训练组织、使用维护或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学、光学、电子学、机械及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光电探测、光电信息处理、光通信、光存储、光电显示、光电信息应用以及激光技术等光电子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国防军事领域从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高技术武器装备使用维护的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管理、组织指挥能力。

纳米材料与技术:

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纳米技术、光电信息、材料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纳米材料制备、纳米结构及性能表征、微纳加工技术和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初步具有从事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新型集成电路、集成光电子芯片等的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的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管理、组织指挥能力。

导航工程:

主要学习数理与力学、电工电子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惯性导航、卫星导航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军用导航系统的分析、设计及综合应用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军用导航系统集成应用、使用维护、训练组织和部队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初步能力。

无人系统工程:

主要学习数理与力学、智能感知、自主控制、信息处理、决策规划、指挥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无人系统分析与综合应用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无人系统运用与指挥控制、训练组织和部队管理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无人装备工程:

主要学习数理与力学、电工电子与计算机、自动控制、人工智能、无人装备设计、武器装备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无人装备的分析、设计及综合应用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典型无人装备集成应用、使用维护、训练组织和部队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初步能力。

机械工程:

主要学习数理与力学、电工电子与计算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测控、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武器装备机电系统研制与开发应用、高技术装备使用维护、训练组织和部队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初步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

主要学习数理与力学、测控电子与计算机、传感与测量、测试计量、智能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装备测控系统、智能仪器的分析、设计及综合应用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武器装备测控系统设计、检测与计量、测试与评估、训练组织和部队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初步能力。

指挥信息系统工程:

主要学习指挥控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指挥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优化与集成等技术,掌握信息化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工程、运筹优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指挥信息系统开发关键技术;具备指挥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顶层设计能力,具备信息化作战策划、组织、实施和战场信息综合管理能力,能够开发、建设、维护指挥信息系统。

运筹与任务规划:

主要学习数理与力学、电工电子与计算机、人工智能、军事运筹、任务规划、联合作战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作战运筹、任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从事联合任务规划、战术任务规划、武器作战任务规划、训练组织和部队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初步能力。

仿真工程:

主要学习仿真系列、控制系列、电工电子与计算机系列、数理与力学等系列课程,接受课程实验实践及选修实践环节锻炼,具有对作战仿真系统、武器装备仿真系统和训练仿真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与运用、高技术装备使用维护、训练组织和部队管理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目标工程:

主要学习运筹、系统工程、指挥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等系列课程,初步掌握目标数据处理、综合分析、优化选择、毁伤预测和效果评估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在军事领域从事目标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设计、管理与集成、高技术装备使用维护、训练组织和部队管理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大数据工程:

主要学习信息科学、数据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统计学、信息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数据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与应用等技术,具备数据工程师岗位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具有一定的数据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实施能力以及数据科学研究能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主要学习领导管理、统计决策、体系工程、建模优化、综合保障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军队建设和管理中的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的、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联合作战保障中的装备管理、人员管理、后勤管理、训练管理和信息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初步能力。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主要学习信息科学、数据科学、复杂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军队信息化建设中大数据分析理论方法,熟练掌握大数据管理与治理方法技术,具备大数据建设设计管理、大数据组织运用、数据分析、信息管理等能力,具有从事联合作战保障中数据保障和军事信息化建设中大数据建设管理运用的初步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力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军用材料的组织成分、成型加工、性能和使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新材料研发和武器装备用材料设计、论证、成型加工、评测、试验、维护等研究管理的初步能力。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主要学习数学、力学、控制与信息技术、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飞行器总体设计、气动设计、结构分析、飞行动力学与控制、空天推进技术、试验与评估技术、作战应用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空天飞行器论证、设计、试验、使用与技术维护等方面科学研究与组织管理的初步能力。

导弹工程:

主要学习数学、力学、控制与信息技术、航空宇航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导弹与火箭总体、气动、结构、推进、控制、测控等方面设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导弹与火箭论证、总体设计、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初步能力。

飞行器动力工程:

瞄准我国未来高超声速飞行器、空天飞行器动力系统的人才需求,培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厚科学文化基础、良好身心素质和开阔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主要学习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形成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高超声速飞行器和空天飞行器动力领域掌握完全自主的核心关键技术。

理论与应用力学:

主要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机与数值计算、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气动与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空天飞行器总体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力学建模、计算分析、实验和数值模拟等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技能,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与力学相关的空天飞行器设计与使用中的相关问题的初步能力。

智能飞行器技术:

主要学习数学、力学、航空宇航、控制与信息技术、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飞行器总体设计、空气动力学与结构、飞行动力学与控制、人工智能、通信系统与网络、载荷系统与应用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在无人飞行器、新概念飞行器、飞行器集群作战等领域从事装备论证、设计、管理、试验和应用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主要学习英语、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战略、国际法、涉外事务、军事情报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了解国际战略形势、国家对外政策、世界各国国情军情以及国家、地域间的交往活动,掌握国际问题研究、战略形势研判、国际文化交流、对外交际和谈判、对外文化传播、情报搜集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情报意识以及高水平的英语应用技能,具备从事军事调研、军事外交和部队管理的初步能力。

外国语言文学(俄语、缅甸语、朝鲜语、土耳其语):

主要学习俄语、缅甸语、朝鲜语、土耳其语国家国情军情、外交学、国际关系、军事情报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国际问题研究、战略形势研判、国际文化交流、对外交际和谈判、对外文化传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情报意识,熟练运用俄语、缅甸语、朝鲜语、土耳其语进行交流、阅读、翻译、写作,具备从事军事外交和部队管理的初步能力。

外交学:

主要学习英语、外交学、当代中国外交、军事外交、军事情报、国际关系、涉外事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了解国际事务、中国外交和国家对外政策,掌握国际问题研究、战略形势研判、国际军事合作、国际文化交流、对外交际和谈判、对外文化传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情报意识以及高水平的英语应用技能,具备从事军事外交和部队管理的初步能力。

侦察情报(情报分析整编、图像判读):

主要学习军事情报、军事侦察、航天航空侦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情报搜集处理、情报分析整编、声像情报处理、图像情报处理、战场态势融合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情报意识,具备从事战场图像判读、情报分析整编、军事调研和部队管理的初步能力。

信息对抗技术:

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对抗关键技术分析研究、装备原理及使用维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信息对抗技术研发、装备使用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网电指挥与工程:

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电指挥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网电指挥与工程关键技术分析研究、装备原理及使用维护、作战指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网电技术研发、装备使用管理、战法研究、作战指挥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雷达工程:

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雷达关键技术分析研究、装备原理及使用维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雷达技术研发、装备使用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侦察情报(网电情报分析):

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电情报分析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网电情报侦察、网电情报处理、网电目标分析整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网电侦察技术研发、装备使用管理、网电情报分析整编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大气科学:

主要学习高等数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天气分析预报与军事气象保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联合作战对军事气象预报保障的业务要求,具备从事军事气象预报保障、技术研究与管理筹划等工作的初步能力。

气象技术与工程:

主要学习高等数学、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电子信息技术、遥感与遥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战场气象环境探测、信息处理、装备保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联合作战对军事大气探测的业务要求,具备从事军事大气探测设备使用维护、技术保障、研制与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海洋技术:

主要学习高等数学、物理海洋学、海洋技术基础、海洋声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海洋观探测技术、海洋声学、海洋遥感、海洋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熟悉海上联合作战对海战场环境保障和水下预警探测的业务要求,具备从事海洋调查、海洋装备技术与保障、研究与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军事海洋学:

主要学习高等数学、流体力学、物理海洋学、海洋数值预报、海洋环境保障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海洋环境要素分析与预报、军事海洋环境效应评估与保障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熟悉联合作战对军事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的业务要求,具备从事军事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研究与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海洋信息工程:

主要学习高等数学、信号与系统、海洋科学、海洋声学、水下信息融合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海洋声学、海洋电磁、海洋遥感等海洋环境与目标探测信息处理及智能信息融合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技能,熟悉海上联合作战特别是水下作战中的环境及目标信息保障要求,具备从事水下探测信息保障、海战场信息融合、研究与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