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短文1000字_气象科普短文
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作比较的句子有哪些
2.大家,帮帮忙写一篇科普说明文
3.学过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帮小弟一个忙!
4.2000字生物的科普文章(初一上)
有着观念的一瞬间,是幸福的;有着体会的酣畅,是幸福的;有着父亲的爱也是幸福的。
我的父亲是一位配货运司机,他拥有一米八多的大只,普普通通的面庞上蕴含了每日运货的艰苦与艰辛,他拥有一双眼睛会说话但通过每日的雨打风吹眼睛会说话上也挂拥有一丝暗淡,一张极大地嘴唇一天到晚嬉皮笑脸的仿佛没有一丝忧虑。
1年以前,我并不太喜爱爸爸。那时候,他只了解去看书,看一书。每日晚饭后,当上一天教导主任的妈妈带我一起去散散步,而爸爸却不理我,坐到写字台前看他的书。我该睡着了,妈妈为我冲澡,抱我发生关系,哄我入睡。爸爸,却仍在看他那很厚的书。早晨我醒来时,爸爸倒是没有在写字台前了,反而是把“写字台”搬到了洗手间。
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爸爸是厂里的大忙人,工作中十分艰辛。每日隔壁邻居王大叔她们都吃过晚餐,爱上电视机的情况下,爸爸才托着身心疲惫的身体奋进家门口。有时候,我一觉醒来,看到爸爸还趴在桌子上写呀,画呀。为了更好地他的身体,妈妈不知道和他吵了几回了,但都无济于事。妈妈常常心痛地指责爸爸:“你都赶紧这一家忘记了,赶明儿搬到厂里住好啦。”这类情况下,爸爸一直憨厚老实地一笑。在他来看,厂里的生产制造就是他的命根。只需一听闻厂里有急事,无论公或是夜里,他准往厂里钻。如果厂里的机器设备出了常见故障,他三天三夜不回家,“扭不紧。’是家常饭。
我是农民的儿子,自小生话在农村;身体里流动着的是农户的血,含有深厚乡土味的我找不到哪些绮丽的词来赞扬我的父亲。我并没有冰心诗集女性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妙趣;更没有朱自清老先生“奢华染尽见真淳”的美好的人生境界。正如父亲自己说的,他是一个平常人,做着每个人都做的普普通通的事。因而在这儿我只细致心直口快的谈一谈我的父亲。
他总是吸烟。我看见他暗黄的脸孔,惦记着他的脸是不是便是被烟给熏黄的。他的无名指和中拇指夹着一根烟。有的过程中是利群,有的时候是黄山烟,有的情况下又是中华民族。他吸烟的姿态尤其幽美,拿着烟深深地吸一口,随后慢慢地,好像品位这烟的味道一般,很长时间才呕吐出去。那烟圈半空中的缭绕,是一种极其孤独的倾斜度。
父亲的爱总在严格中展现出;父亲的爱总在你须要的过程中才到来。父亲的爱一直使我们不能了解,可是大家彻底了解时才知道父亲的用心良苦。
父亲是一个擎天之柱的猿巨人,为我扛起一片日常生活的室内空间。父亲像一座高山,担负起全部的重任,要我活得轻轻松松安全。父亲像一把雨伞,遮挡住全部的雨打风吹,交给我一片晴暖。父亲像一轮阳光,照亮我的心田,要我始终阳光明媚。
父爱是一道辉煌,使你的内心即使面临与黑喑也可以看到平安大道;父爱是一阵轻风,父亲的爱,又高又大而巍巍,要我望为之怯不敢攀爬。
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爸爸的身体慢慢地削瘦了,但与此同时他也颇具了!在他的书桌下,有一层都是他自己的作品和著作,包含2这书,也有三千多篇发布在全国各地200家书报刊上的文章内容,加起来足有三百多万字。这种著作,体载多种多样,有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也是有科学合理搞笑小品、童话故事、短文、小故事、诗文等文学。爸爸的著作依次15次在全国各地得奖,他还被称为全国各地气象科普优秀工
在若隐若现的月色下,我将父亲详细地默读了一遍,梦中见他笑容地望着我,他后面的题材是,一棵大树,在中国,维护着一棵敏感的小树苗……
闭上眼,面前闪过的全是爸爸妈妈为我劳碌的影子。看见了父亲正迎着朝阳区执鞭把犁;看到父亲置身于稻花香气扑鼻田塍上,脸部倒映在大丰收的愉悦;看到父亲佝腰弯腰驼背,把一筐筐石块铺洒是屋旁的道路上。
爸爸是工厂里的生产制造值班员,30几岁,中等身材,眼眉又浓又黑,瘦小脸,一笑起来,双眼就眯成一条缝,内眼角也挤压几丝眼角纹。爸爸左内眼角下还“镶”有一颗小小痣,我曾俏皮地说,这可是我爸爸的一个大标记呢!
爸爸的指甲刀总挂在裤腰带上,每回他从腰部摸出指甲刀后,拉过我的小手,伴随着“嚓嚓”的声响,我很长手指甲便漂落到爸爸事前铺好的那张纸上,就是这样,爸爸年复一年地为我剪着手指甲。
“花朵,你长大以后。”爸爸幽幽地、一个字一个字清楚地说。我像被碰触了一根比较敏感的神经系统,心里猛然一颤,难道说爸爸也觉得到了彼此之间的芥蒂?是的,花朵长大以后,爸爸也年纪大了,皱褶已悄悄的爬上他的内眼角、前额,两鬓白发竟这么多,面色也很苍老。他看起来那般衰弱无力,不会再像一个掌有家权的“高官”,反而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孤独的成年人。
父亲看起来相貌一般,可他诚府极深:“肩担清风两袖,‘哞哞’老羊接着,好儿男,莫为名利愁白青少年头……”这或是他的制作呢!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作比较的句子有哪些
十万个为什么1
我真的好佩服它!它这是我的好老师——《十万个为什么》。
当我们一睁开稚嫩的双眼,就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总睁大好奇的眼睛,提出很多的问题:“地有多厚?树为什么长叶子?……”但我们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却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你就需要《十万个为什么》。
又值深秋季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澧水河堤散步,阵阵桂花香气袭人,我们身边的桂花树全开了,满树淡**的小花朵儿,尽力地绽放着它们的魅力。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花为什么不能是黑颜色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回到家,我翻开了《十万个为什么》,居然在书上找到了这样有趣的内容——为什么很少见到黑色的花:
花儿的颜色主要取决于话多细胞里所含的类胡萝卜素和青花素。黑色稀少,除了花朵的色素是决定性因素外,还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花是比较柔嫩的易受高温的伤害,所以它们一般吸收含热量比较低的蓝紫光,而将红橙光反射出去;如果花儿吸收全部七色光波,它所受的伤害会更大,因此很难生存,这就是黑色花儿极少见的原因。
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我受益匪浅,它给了我开拓视野的机会,也成了我成长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
十万个为什么2在浩瀚无限的知识海洋中,还是一脸稚气的我们面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我觉得十万个为什么知识丰富,因为它包括动物世界、植物园地、科学知识等诸多未解之迷。它可以带我们走向知识的海洋。
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为什么热天中午不宜浇花?这个问题。原来,炎热的夏季最忌中午前后浇水,因为这时土壤温度高,与水的温差大,此时浇水会使土壤温度突然降低,就会立刻阻碍水分正常吸收。所以炎热的天气应在早上十点以前或傍晚五时以后浇水。难怪上次我在中午十二点给一盆吊兰浇水,之后不久就枯萎了。看了这则以后,我明白了在热天中午不宜浇花。由此我想到,我们人也是一样,都需要一种舒适的环境,如果有人破坏了大自然,破坏了这个生存环境,我们人类也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这个环境。
读了这本十万个为什么以后,我了解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在学习中,我要好好地运用它们,遇到问题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习中,多思考,多动脑,不被难题所压倒!
十万个为什么3人生当中,有几个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有多多? 在绿色世界里;在生活中认识的事物里;在我们的动物朋友间;在天空与地球之中;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中;在神秘的大自然中和我们身体的任何一部隐藏着数万个为什么和它们的答案。
比如说:西红柿为什么会进入菜单?为什么磨砂玻璃遇水后会透明?小海马为什么是它爸爸生的?张衡为什么能知道远处有地震?为什么3枚金币变成了138万法郎?月亮为什么老是一面朝着地球?为什么空气污染对人体有害?
这些都是“为什么”带给我们的问题,答案分别是:起初人们以为西红柿有毒,后来一位科学家尝了它,并研究了它,发现西红柿不仅没有毒,而且含有维生素A、C、钾、磷、钙、铁等,营养丰富,所以它才能进菜单;水填进毛面上的低凹部分,光线穿过它,就折射得有规则了;雄海马的育儿袋中有密密的血管,供卵子营养,使它们发育成小海马;张衡在1800多年前造出地动仪,是全世界上最早测报地震的科学家;因为世界上有一种计算方法叫做“复利”所以3枚金币变成了138万法郎;月亮一面自转,一面绕着地球公转;空气中的煤烟,汽车尾气,柏油马路灰尘的3.4苯并芘,有致癌作用`````` 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呀!告诉我们这么多的道理呀!
十万个为什么4“哇,好凉快呀!起风了,姐姐,快来看呀,大树被风吹地摇晃的好厉害呀!”弟弟兴奋地说。
“是啊,可是树下的小草看起来好像都不动吔?”于是,我跑去问爸爸,爸爸笑了笑,说:“你自己去查吧,我相信以这样的方式知道的答案会让你更加记忆犹深!”我垂头丧气地走开了。看到妈妈买菜回来,我又兴高烈地去问妈妈同一个问题,妈妈说:“孩子,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吧!”于是,我把妈妈给我买的有关天文气象的书——《十万个为什么》拿出来查阅,哈,答案终于找到了:原来因为风运动时,由于低处地表不平或障碍物多,又比较容易形成涡旋运动,因而风小;而高处障碍物少,摩擦便减少,因而风大。哈哈,是这个道理啊!所以,在刮风的时候,高处的大树摇晃地远比地面的小草更起劲呢!通过查书我明白了有个词叫“树大招风”,想必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吧!唔,自己找答案的过程原来是这么的有趣,这么惊喜。
同时通过这件事情,也教育了我们要勤于查找,相信你也会收获到和我一样的惊喜呢!
十万个为什么5书是智慧的源泉,书为我解开谜团。在我的书架上整整齐齐的排列着许多的书,其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小时候,我经常问爷爷:“爷爷,爷爷,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呀?”爷爷总是笑着对我说:“含羞草里面呀,躲着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小姑娘一见人来了躲起来。”我对于爷爷的话深信不疑。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知识量不断开阔,不由得对爷爷的话产生了怀疑。于是,我仔仔细细的观察了含羞草一遍,并没有发现什么小姑娘;而且我不碰它,含羞草也不会合拢叶子。但是,我又没有什么证据,也就只好作罢。
前段时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使我想起了含羞草,我赶紧翻开目录想找到“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你别说,还这让我找到了。
原来含羞草在叶柄基部,有一个较为膨大的组织,叫做“叶枕”。叶枕里面充满着水分,经常胀的鼓鼓的,保持着很大的压力,而且下半部分比上半部分压力大。当用手指碰一下含羞草,叶子受到震动,叶枕下部分的水分当即像上部分和两侧流去,于是,叶枕下部分凹陷,上部分鼓起来,小叶互相合拢,叶柄低垂下去就相小姑娘害羞似的。
我把这个原理告诉爷爷,爷爷也很高兴,说:“还是读书好啊!”
书是智慧的源泉,书为我解开谜团。我喜爱我的十万个为什么。它为我解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我爱读书,更爱读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6同学们你们知道飞机为什么会飞呢?你们又知不知道电话为什么能够让距离遥远的人互相通话呢?又知不知道电脑为什么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在电脑上见面呢?如果你想知道答案就来看看吧!
这本书的名字叫——《千万个为什么》,里面有科学、地理、历史等。内容非常丰富,知识非常有趣,每一页都有彩色的,如果你遇到不会的字,就可以看拼音,学会多许多自己不认识的字,还有箭头为你分辨方向。
我完整地看了这本书,已经有三次多了,不过还是看不厌,因为它的文章并不长,还会去举例子说明,写出解释,即生动、形象,又能让人明白、学懂。不止这些,里面还有许多关于科学家的资料和名言。
有一次,我随便打开一页,就翻到了关于电话的这个内容。我带着“话筒为什么会发出声音”的这个问题认真地读了起来。当我读完了以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知道其实电话是由四位科学家共同研究而成,但是如果没有了贝尔先生把螺丝扭动了四分之一,电话就不会在1876年诞生。电话是靠电流才能变出声音,话筒里有一块轻薄的碳板,声音会让话筒里面的碳板产生振动,以促进电流产生强弱的变化。电话的原理就是这样,是不是又简单有能让人明白?
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这些课外知识吗?那就看看这本书吧!这本书既有科学原理,又有大自然的奥秘。我想这部书里面的精彩内容一定会非常吸引你们的!
十万个为什么7在我脑海里装着许许多多书的内容,有一些却忘记了,我还记得看过一本深刻的书 —— 《十万个为什么》。我的读后感是,在这本书中,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大的帮助。我看了书,就知道动物的秘密,书里提到过,什么动物有毒,不能吃;什么动物没毒,能吃。除了讲动物有没有毒,还讲了动物的身体部分在哪里?还有讲了动物的各方面特征呢?
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螳螂的鼻子在哪里?心里藏着疑问的我想:不是全部动物的鼻子都长面上的吗?我决定,要去看看《十万个为什么》,原来,螳螂的鼻子在胸部中。后来,我做了一次实验,一看果然如此。后来,我从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如:植物,鱼类,飞机……
在这里,我学到了大自然的奥秘知识,让我们一生陪伴着它。
我读完这本书真是获益良多。在我们生活中,它帮我们解决了许多疑问,还能学到更丰富的'知识。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叫"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永远地刻在我的心里,让我们学无止境。
十万个为什么8我的爱好是看书,我有许多书,比如:《笑猫日记》《木偶奇遇记》《神话故事》等,但我最爱看的是《十万个为什么》,因为它在无形中帮助我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记得在一个夏夜,我和爸爸在乡村散步,我看着满天的繁星突然问道:“爸爸,你知道现在天上有几种颜色吗?”爸爸不思索地说:“三种呗,分别是**、湛蓝色和银白色。”我笑了笑说:“才不是呢!星星不仅有**还有红色、紫色、橙色和绿色......多着呢!”爸爸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啊?”我笑着说:“都是看书的呗!”
《十万个为什么》不仅增加了我的知识,还提高了我的修养。
以前我到动物园的时候都扔东西给动物吃,可是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就不扔了,因为我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由于我经常在大人面前“露一手”,所以爸爸妈妈都叫我“小万事通”,其实这些知识都是从《十万个为什么》里学来的,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以后我还想要读更多的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十万个为什么9我看过很多书,有《西游记》、《白雪公主》、《一千零一夜》等等,但是在我所看过的这些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当打开《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时,看见这上面有许多深奥的问题,便产生好奇心。《十万个为什么》是一种科普知识系列丛书,内容数不胜数。《十万个为什么》当中经常给我们介绍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中的“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海底下是什么颜色?海水为什么会发蓝?荧火虫为什么会发光?…..从中我发现了许多科学道理,解了我心中的谜团。
其中令我感兴趣的一篇文章叫《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萤火虫发光与它尾部的发光器有关,在发光器内含有荧光素酶发光物质。当空气进入发光器时,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产生的能量转化为荧光,进入发光器的空气中越多,发出的荧光越亮。由此可知,萤火虫并不是在黑夜发光只不过是光亮度不如太阳光,便以为白天不发光。
以前,我根本不知道九大行星和,《十万个为什么》向我们介绍了天体的形成过程,我知道了金星、土星、火星,地球等的九大行星,而则是许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云构成的。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小星星”。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好书,每次在班会上有很我同学们不知道的问题,我就能答出来,我成了同学们的小灵通。我很喜欢,它让我知道了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知识是那么益智有趣。它让我知道了科学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
十万个为什么10小时候我总是喜欢问妈妈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呢?风是怎样形成的?小手受伤了,流出来的血液又为什么是红色的?就连我的老师们也经常笑呵呵地叫我“小问号”。暑里,妈妈给我带来了一个新“老师”,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的书。
这套书帮我解开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谜团,把我带入了一个神秘的科学世界。比如吃完饭后,不能立马做踢球、跳绳等运动,因为吃完饭后,大量血液集中在肠胃里帮助消化吸收。如果马上运动,部分血液就会流到肌肉中,影响食物消化,会引起消化不良。还有,血液是红色的,是因为人体的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红细胞内含有红色含铁的血红蛋白,这使得红细胞成为红色。当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时, 血液就呈暗红色了。
小朋友们,这套书是不是很有趣呢?你们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会做梦,为什么恐龙会灭绝,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吗?快来跟我一起看《十万个为什么》吧!让我们在知识的大海中,做一条快乐的小鱼,自由自在地遨游吧!
十万个为什么11在三年级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的工作实在忙碌,我只好坐上了校车,让校车载着我回家,乘校车的人很多,有一年级的、二年级的、还有和我同级的三年级生,以及四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所以校车到家的时间挺晚。
每天放学,因为要等人,我闲着无聊,总是会去找校门口的保安叔叔聊天,那保安叔叔也许是闷了太久,很快就与我谈论起来,因为我年纪小,知道的东西并不多,总是会向他询问“为什么”:
“你还小,不能干……/为什么”
“等你长大了,你就能……/为什么”
而每次我提出的问题都很幼稚,而且十分的多,让那个保安哭笑不得,又只得向我一一解答。长此已久,他便亲切的称呼我为“十万个为什么”,因为我实在是太话痨了!我也笑着反驳几句,接着两人再次欢快地聊了起来,但这个外号也深刻的印在了我的心中,成为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因为四年级我也不再坐校车了,我与保安叔叔的关系淡了许多,但见面时,我们仍会调笑几句:
“呦,十万个为什么,放学啦?”
“嗯,叔叔再见!”
但现在,我早已经记不住保安叔叔的脸庞,他也不再叫我“十万个为什么”,可是,我与保安叔叔那段回忆,我仍然牢记在心。
十万个为什么12从小我就喜欢问问题,总是追着妈妈问,妈妈有时被我给难住了,答不上来,于是妈妈就带我去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让我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
《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内容丰富,有很多种类,比如天文、地理、生物、人体、健康、医药等,让人能够了解许多方面的知识。比如:为什么人类睡着睡着会感觉掉下悬崖,身体会抽搐,原来是因为人睡的太轻松了,大脑认为你已经死亡,所以提醒你;为什么人一天要吃三顿饭,因为在古代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总是吃不饱,于是为了让人们能够不饥饿,所以改成了一日三餐;狗狗为什么会叹气,其实是因为狗狗和人类一样是在表达情绪呢,但是如果狗狗连续叹气,那就是生病了;为什么人会失眠呢?因为你的压力太大了,所以会慢慢变得烦躁,自然就睡不着了,为什么……
你以为《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只能教你知识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它还可以像人一样和你沟通,当你十分伤心,哭得稀里哗啦时,它会告诉你,流泪是好事,那是在给你排毒。
当你十分激动的时候,它会告诉你不要太激动,这样会使人的心脏跳的很快,立刻停下来会导致心脏骤停;当你欣喜若狂时,突然一滴眼泪从右边掉下来,它会告诉你左眼先流泪是悲哀,右眼先流泪是开心……
听我讲了这么多心动了吧,那就快去买一套认真读,和我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吧!
十万个为什么13今天我闲着没事,想再次阅读以前的书籍,就从书架拿了几本书。
我拿下来了书、童话书、作文书、《成语故事》、《奥数举一反三》等,忽然,我发现四本《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四本一套的,我用纸擦净上面的灰尘,选了科学类的来看,我看着看着,发现了一个介绍摩擦起电的短文,我知道风力、水力和太阳能能发电,摩擦也能起电么?我好奇地阅读起来,觉得很有意思,便照着书实验起来。
我拿来一张正方形小白纸,撕成碎纸,拿一枝带笔套的水性笔,准备工作ok,开始!我把笔套盖上,伸进头发里,使劲摩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我用手摸了一下,呀,好烫!我赶紧把笔放进纸堆里,一瞬间,笔像磁铁一样紧紧吸住了纸片,使劲甩才掉下来,我欣喜若狂,又做了一次,笔仍紧紧吸住纸片,纹丝不动。
实验真有意思,可是不仅要动手,还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我又一次翻开书,书上说,物体内部都有正负两种电荷,他们相互吸引。笔杆在头发里摩擦后吸引了小纸片,说明笔杆有电荷运动,这就是摩擦起电的道理。
原来是这样,我读了以后颇有感受,其实科学就在生活当中,只要你肯细心发现,勇于实践,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科学道理,如用盖子罩住蜡烛,火焰就熄灭,是因为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没有氧气,火就会熄灭。
我决心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科学原理。
十万个为什么14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十万个为什么》。读了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为我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辽阔的宇宙。让我明白为什么地球环境不是惟一生存的环境;为什么说太空云雾就是星云;为什么说系是一个旋涡星系;为什么会有河外星系之说……这些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
还让我知道了许许多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例如为什么南北两极附近的上空会出于极光,为什么说地球在不断地变化,为什么说地球的面积是51000万平方公里。尤其是为什么说地的面积是51000万平方公里,这令人感到惊讶。
再说说动物吧,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动物也有许多神奇的地方,例如青蛙在吃东西的时候会眨眼睛,鳄鱼会流眼泪,比目鱼的眼睛长在同一边,天鹅也要集体远征……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
最后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植物吧!在书上的我平时都没想到,例如为什么有些植物会游泳?为什么有些花卉植物是在室内生长的?为什么有的花会在晚上开放……让我十分的好奇。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集合了许多的知识,让我们知道了许许多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
十万个为什么15我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后。觉得这本书应该每天看几页,因为里面有很多地知识,还有形形、各种各样地问题,能使我知道许多知识和道理。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健康、医药等好多好多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令人爱不释手。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我明白了,我们身边有许多不知道的事情等待我们去观察和思考,我们生活中也少不了各方面的常识,如为什么要多吃水果、狗为么会对陌生人叫、为什么刷牙时会出血等等——,总之,《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好书,它让我认识到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知识是那么的有趣;它让我知道了科学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当你翻开书卷,趣味盎然的知识故事让你扑朔迷离;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启发性于一体,深深地吸引住我。这本书多象个知识丰富的老师,教会了我这么多的知识,无论我想到什么,可以去书上查一查。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
大家,帮帮忙写一篇科普说明文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学习侧重点
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解说:据“单元提示”和课文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其特点是: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2.速读课文。质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把握两篇文章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两篇课文语言平实,只要多读,就能理解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读点拨
1.关于地壳运动。地壳是由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层圈,和紧挨它下面的上地慢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的下地幔是一层软的物质,被称作软流圈,它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软流圈中的各种物质由于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使其内部发生变化。于是,温度高、密度小的物质受热膨胀向上浮动,反过来,温度低、密度大的物质受冷收缩向下沉积,这样两种物质就形成热力和重力的对流。向上流动的物质穿过软流圈上部接近岩石圈时,就沿着水平方向靠近和分离,由此影响到岩石同,引起地壳运动。人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便是地壳运动的证据。
2.关于板块运动。有人从世界地图上惊奇地发现:现在南美洲东部巴西的凸出部分,恰恰是原来大洋彼岸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北美洲与欧洲和格陵兰也能完全吻合地拼在一起。1921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他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大洋彼岸对应的位置上,发现了相对应的山脉、矿产和相同的陆生动物化石。
1961年美国人赫斯和迪茨再进一步提出了海底扩张说。由于大陆漂移学说研究的是大陆,海底扩张学说研究的是洋底。如何从包括大陆和海底两个方面去统一认识全球构造呢?于是,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
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在研究了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以后,首创了板块学说。它是ZO世纪6O年代轰动全球的地质构造学的变革。它认为,地球岩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海底构造如海岭、岛弧、海沟和海底水平断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它们浮在炽热的地幔表面不断运动,每个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缘带上地壳活动较强,板块运动引起地壳运动,推动海底扩张,使洋壳不断更新,当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时,就形成崇山峻岭;相对错动时,就形成断裂。岛屿和海沟是由于两个板块俯冲并上提形成的,板块运动使地壳受压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
板块学说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块,即太平洋、欧亚、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极洲。
3.关于恐龙的灭绝。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悄悄地在地球上灭绝了。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猜测:一是气候变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龙因饥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龙为生的食肉恐龙也自然随之而去;二是中生代的白玉纪后期,地壳活动频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也相继肆虐,动作笨拙的恐龙们因来不及逃脱而大量死去,侥幸剩余下来的却又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最后便全部死掉;三是白至纪后期,宇宙中有距离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很多恐龙及其他一些同时期的生物都杀死了;四是在白至纪后期,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4.关于课文。
学过人教版八年级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帮小弟一个忙!
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复习 食物从何处来 时间的脚印 气候的威力 漫话小行星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学习科普说明文阐明某一科学原理或科学观点的方法。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
3.理解说明文怎样安排说明的顺序。
4.理解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说明语言。
5.掌握并正确使用说明的方法。
基础知识精讲
本单元共五篇说明文,都是科普文章,有的阐述某一现象的科学原理,有的阐释某一领域的科学观点,内容丰富多彩,文笔兼有情趣。学习这些文章,对我们加强科学意识,提高分析概括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着重说明一切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自养和异养。在自养方面,说明绿色植物怎样制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过程,特别着重说明光合作用。在异养方面,说明人和其他动物归根到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而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自己的食物。这样就说明了自养和异养的区别和关系,人和其他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的异同,突出了农业生产劳动对于人类获得食物的重要意义,使人们对食物来源这个问题有明晰而透彻的了解。学习本文要注意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途径,联系生物课本上的知识,看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究竟是什么,用什么说明顺序,用什么说明方法,如何运用语言等,这样,可以从这篇课文中获得更多的读写事理说明文方面的启示。
《时间的脚印》也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从岩石入手,先谈破坏与生成,接着写怎样从岩石中认识时间,后谈意义,以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安排顺序,使得文章很有条理,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阅读这篇课文,要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的,提高对文章整体把握和分析的能力;学习本文为我们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气候的威力》一文,向我们介绍了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并对它影响全球气候的几个因素作了比较详尽的科学的分析,从而说明了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是一种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综合,学习本文,就要学会这种安排顺序的能力;学习本文同时还要注意所用的说明方法,看看南极有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课文说明的重点是什么。运用学过的地理学知识,适当了解有关的气候知识,从小养成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漫话小行星》一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小行星二百年的发现史和命名的办法,为我们了解太空、认识宇宙提供了很好的科学知识。全文在说明时按由浅入深的认识顺序和时间顺序安排文章,
由浅入深表现在先写发现小行星,再写对小行星编号命名,然后写存在小行星的原因,由果导因;时间顺序表现在对小行星的发现上。总计本文,除看作者围绕小行星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理解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特点外,要弄懂文中大篇幅地介绍中国人自古至今发现的小行星的用意。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说明的问题不同,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这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阅读课文时可在对比中体会作者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
知识拓展
语文拾趣
名胜古迹赏奇字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有不少奇特的汉字,令游客驻足品读,回味无穷,流连忘返,也算是一大人文景观,不可小觑。
泰山的“ 二”
泰山万仙楼北面盘路西侧石壁上,刻有两个大字:“ 二”。这石刻难住了不少游客。50年代末期,有人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去求教郭沫若。郭老看了之后提笔在“ 二”两个字外边各加二笔便成了“风月”。郭老含笑说道:“这两个怪字,应读作‘风月无边’。”原来这是繁体的“风”和“月”字去了框,取“风月无边”之意。“风月无边”提出最早的当推晚唐时期的吕洞宾。相传吕洞宾“两举进士不第”,遂云游天下。当他云游到湖南岳阳楼时,俯瞰洞庭湖,碧波万顷;遥望群山,气象万千,遂为岳阳楼景色所陶醉,拈笔题了“ 二”两字而去,人们称为“仙笔”。故而,该处在历史上留有“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之联。这也许是古人对“ 二”最早的注释了。此外,杭州西湖、广东大亚湾等处匾额和碑林均刻有“ 二”两字。
孔府的“冨”字
山东孔府大门,气势雄伟,上悬“圣府”大匾,两旁明柱挂一幅蓝地金字对联,联云:“与国咸休安冨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但细心的游客可能发现上联中的“富”字顶上没有那一点;下联中的“章”字下部“十”一竖直通到上部“立”字。这既不是岁月风尘的磨蚀,也不是刀笔匠的疏忽,而是孔府家属的特意安排。这副对子是清代大学士纪昀的撰拟、并由著名书法家誊写的。孔家关照工匠如此镌刻,寓意是盼望孔家永远“富贵无顶,文章通天”。
琅琊山的“六弌亭”
安徽滁州琅琊山是宋朝文人欧阳修太守醉翁亭所在地,亭后一块石头上刻有陆鹤题写的“六弌亭”三个字。欧阳修曾有“六一居士”别号,哪“六一”呢?欧阳修自称:“吾家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陆鹤题的“六弌亭”,实为“六一亭”,“弌”实为“弍”字少一横,自然就是“一”字了。其写法委实诙谐。
国清寺的“鹅”字碑
在浙江天台山麓国清寺内,有一块一人多高的一笔“鹅”字碑,嵌在观音殿的入口处墙上。这是被称为“书圣”的东晋书法大师王羲之留下的杰作。到了清代,一笔“鹅”字碑因久经风霜雨雪的侵蚀,字迹变得模糊,只剩下“鹅”字右半壁倒在原王羲之洗笔刷砚的墨池旁边。一位名叫曹抡选的清代书法家发现了这一瑰宝,叫人抬到山下国清寺内保存。后来,曹抡选闭门谢客,独运神思,苦练王氏书法,天长日久,终于按照王羲之“一笔鹅”的笔路,以千钧腕力一笔补金。从此,王羲之独具神韵的“一笔鹅”字碑,又以浑然一体的全壁神出现在观音堂前的墙上了。
花港观鱼的“ ”
前往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 公园游览,细心的游客发现,在位于公园东大门不远处的景名碑上,那个“鱼”字底部的四点却少了一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块碑上所刻“花港观 ”四字为清康熙皇帝手迹。康熙信佛教,向有“佛爷”“善人”之称。他极力崇尚“好生之德”。然而,以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鱼”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佛爷”皇帝不忍见鱼死,便将碑文中“鱼”字底中的四点改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
妙趣诗文
人生三部曲
1.春秋时代的师旷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好学,是贯穿人生的一根红线,“活到老,学到老”,生命将永放光彩。
2.德国近代文化巨匠歌德,曾写下这样的诗歌:“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他精辟地指明了人生成长的经历:由外表而达到内心的成熟与完美。
3.宋人蒋捷有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中幻出人生的经历,亦欢亦悲,有情无情,尝遍了人生的甘苦与冷暖,这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4.现代诗人刘大白《旧梦之群》一诗中赞美人生,他说:“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页一页地翻阅……”三个不同的比喻,描绘出人生三部曲的各自旋律,乃是深刻的总结与概括。
5.著名诗人臧克家写过一首小诗:“儿子/在土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三幕镜头,写了一生的命运,言虽极短,然意味无穷。当然,这只是对旧中国农民生活的缩影。
6.“什么东西,他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这是古代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它的谜底就是“人”。人的一生都在走路,尽管曲曲折折与风风雨雨,但他总是向着真善美走去。
口语交际
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
嘴的抗议
鼻子因为伤风堵住了,人只有用嘴来呼吸。嘴因此很不高兴,嘟囔着说:“我总是最倒霉,什么吃饭啦,喝水啦,哦,都要用到我。成年累月一天到晚不给一点安静,忙得我够呛。呼吸吗,本来是鼻子的工作,现在也摊到我头上来了,好像我是一头该干到底的驴。”
“嘴兄,……”鼻子抱歉地说,“这实在出于不得已,请暂且帮一两天忙吧。”
“住嘴。”嘴咆哮起来,“懒惰的东西,你认为我是傻瓜吗?我不会用实际行动来抗议吗?你等着吧!”
嘴巴紧紧闭住双唇,人顿时无法呼吸,就痛苦地憋死了。
1.这是一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整体中的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协作是非常重要的。试分析一下,哪些重点语句应重读?嘴和鼻子各自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样的?各自的语态是怎样的?哪些地方应该用平直舒缓的语调,哪些地方应该语气粗重,语调高昂,语速稍快?哪些句子后面的停顿较长?
2.两人一组,用自己的话表演一下寓言情景。
3.练习在下列语境中,说几段生动风趣,妙巧得体的话。
①如你被推选为班长,请你给同学们作一个简短的就职演说。
②一个挑剔的顾客和一个不耐烦的售货员发生了争吵。
4.根据说话的特点和要求,给同学们讲一个寓言故事,要注意语调和语态的变化。
综合性学习
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有时又会给人带来灾难,请以“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1.大自然从哪些方面给人类造福?
2.大自然又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
3.认识大自然,人类能得到哪些启示?
4.人类是如何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的?
同步达纲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浑浊 犹豫 遗迹 变幻莫测
B.蟾蜍 追溯 遗骸 悬而未决
C.陨石 致密 龟裂 再接再厉
D. 沟壑 沉淀 沙砾 穿流不息
2.选出形声字结构相同的一项
A.耗 拂 裹 削 B.麓 鹉 秧 斧
C.枯 麸 城 偏 D.荤 田 闷 慈
3.对对联。
①上联:好读书乐趣无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学子论古今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写说明文的目的是为了解说事物或阐释事理,因而不允许运用记叙和描写等表达方式。
( )
②《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主要说明了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途径,即自养和异养。
( )
③《气候的威力》一文着重向我们介绍了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 )
④“她性格和蔼”与“她的性格和蔼”两句话结构相同。 ( )
⑤“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 )
5.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 )
②一个叶肉细胞里,一般含20至100个叶绿体。( )
③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到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 )
④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
二、阅读(40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得惊人的根系,每条根的尖端都有很多根毛。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集站,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25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
6.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如“集站”喻指__________,“运输干线”喻指_______________,“食品工厂”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
8.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由次到主 B.从小到大 C.自下而上 D.由先到后
9.用这种说明顺序的理由恰当的一项是
A.依据人们的思维习惯。
B.依据人们的认知规律。
C.依据事物自身的运动程序。
10.如果将文中加粗副词“都”“最”去掉,来说明事理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
关心天气变化的人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但不少人往往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唯一指标,这是片面的。
气温适中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较小。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使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人们对环境“不感温”是不同的,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24°C,对水的不感温则为34°C,这就是说在24°C空气和34°C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因为人正常体温为37°C,在空气中,24°C的空气会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体内产生的热量则会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使得人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与体内产生的热量正好相等,人体保持了相对的热平衡,使人们感觉良好。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当气温25°C、相对湿度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的感觉(即舒适);同一气温,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时,人体就感觉闷热了。……
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冬季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本来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如果坐上奔驰的卡车或窗户大开的汽车、电车,立刻就会觉得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
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从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C;气温在0°C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C。……
11.在24℃的空气中,人们会感到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12.第二段中画横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举例说明冬季风力对人体冷热感的影响最明显。
B.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把人体冷热感与风力的关系解说得明白好懂。
C.对冬季风力变化时冷热感不同的情况进行描写,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D.通过对两种情况下冷热感不同的比较,明显地说明了风力影响着人的冷热感。
E.具体说明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原因。
14.这篇文章说明的事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所谓“南极大陆的物质平衡”,说通俗了,就是研究大陆冰盖的增减。至于冰盖的增减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可用一悲一喜来概括。
先说喜。现在不仅中国,而且全球都缺淡水。而总量为2700万立方公里的南极冰盖,储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27%。有人估算,这可够全人类用上7500年。这样一说,冰盖还是越大越好。那么南极冰盖每年增加多少呢?有材料称,每年10厘米左右。冰盖的“收入”来自降水,主要是降雪。但南极大陆太大,面积约是中国的1.5倍,降雪极不均衡。在南极内陆,降水量简直比撒哈拉大沙漠还惨!南极大陆其实是全球最为干旱的大陆,号称“白色沙漠”。所以它的降水到底有多少,如何分布,必须把握准确。
再说悲。有人大胆设想过,南极冰盖一旦全部融化,情景如何,有两说:一说是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0米,一说是60至90米。其实,不管哪位说对了,都不得了。那将意味着包括纽约、伦敦等著名城市要沦为“水晶城”。全球陆地面积将缩小2000万平方公里。冰盖的“支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表面蒸发,二是底部消融,三是冰山崩解,四是快速冰流(即快速崩解)。
15.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先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本文的结构方式是先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
17.本文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二、三段中有两个词分别与首段的“增”“减”相照应并构成比喻,写出这两个词。与“增”相照应的词是“__________”;与“减”相照应的词是“__________”。
19.第二段中称南极大陆为“白色沙漠”,这样称它的原因是什么?
三、写作(40分)
2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请你根据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的科学原理。注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安排好说明的顺序,使内容条理清晰。字数在300字左右。
21.结合自己的为人处世和研究学问,谈一谈“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和帮助,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1.D 2.C 3.略 4.①× ②√ ③× ④× ⑤×
5.①打比方 ②列数字 ③列数字、作比较 ④分类别
二、(一)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7.打比方 根毛 茎 叶子
8.C
9.C
10.不能准确地说明范围和程度
(二)11.24℃的空气正好使人保持了相对的热平衡
1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13.BD
14.决定人体冷热感的主要因素除温度外,还有湿度和风力
(三)15.南极大陆冰盖的增减与我们的关系(意思对即可,如“……对我们的影响”或“……的一悲一喜”等)
16.概括 具体 总 分
17.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答对任意四种均可)
18.收入 支出
19.南极大陆是全球最为干旱的地方,又长年被冰雪覆盖。
三、20.略(说理要条理,阐释要准确)
21.略(结合上题谈启示,要联系自己实际进行)
2000字生物的科普文章(初一上)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时,我们可以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四、说明顺序
作者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五、说明方法
要理解这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一分述。
六、严密准确的语言
“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七、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返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1亿年, (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四)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进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从两篇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文章中,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五)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一)明确目标
1.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要把握。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列数字说明)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说明)
在进行过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例子说明)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讨论明确: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时,我们可以取某种应急措施。
(学生谈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4.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讨论明确: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总结、扩展
1.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2.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同学们对此进行研讨、分析。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讨论明确:(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2)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た蒲Ч鄣阄?得魉承颍?3)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五)布置作业
参考::<1>一、的发芽率
发芽率一般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经浸种吸足水分的,在l0天内发芽的数占供试总数的百分率。它是决定质量和实用价值,确定播种量和用种量的主要依据。不同的,其发芽力往往有很大差别,相同的,其发芽力也会有变化。的发芽力受栽培条件、成熟程度、收获时的气候、入库时的含水率以及贮藏条件好坏、贮藏时间长短等多因素的复杂影响。如果不进行发芽测定,盲目地进行浸种、催芽或者直接播种,就有可能出现出苗不齐、苗数不足、甚至完全不出苗等现象,其结果不仅浪费粮食,又耽误了季节,造成生产被动。认真做好的发芽力测定,周密计算用种量,有地进行生产,不但可以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还可以提高产量。水稻发芽率常用的测定计算方法是:先从供试品种的容器中,分上、中、下、边缘、中央不同部位分别随机取出少量,去除杂质后,在水温20—30℃条件下浸24小时,然后将吸足水分的以100粒为一组,分成四组,分别均匀排列在铺有滤纸或草纸的4个培养皿内,并分别以等量适量的水,放在气温30—35℃环境条件—下,逐日记载发芽数,从试验开始记载10天,最后分组计算其发芽率,四组的平均数即为该的发芽率,其计算公式为:发芽率(%)=发芽的数*100/供试总数
二、发芽需要的条件
发芽必需的条件是水分、温度、氧气及阳光。
水分是发芽的首要条件。必须吸收足够的水分才能加速内部的生理作用,促进酶的活动,有利于贮藏养料的溶解和胚的增长,从而促进的萌发。
温度也是发芽必要条件之一。在吸收足够水分和氧气后,还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萌发,温度是萌发的能量来源。温度作用在于促进酶的活性,萌发的最适温度也就是酶的最适宜温度。此外,温度也直接影响到吸水快慢和呼吸强弱。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吸水越快,呼吸也越强,发芽越快。
发芽试验需要大量的氧气。发芽时呼吸作用增强,如缺氧呼吸,造成不宜发芽。
不同作物,发芽时对光的反应不同。大部分农作物(如玉米、禾谷类等)对光照要求不严格。这些发芽试验时用光照或黑暗均可。有一些好光性的如烟草,芹菜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发芽或促进发芽。还有一些嫌光性的,如黑草种有光照时会抑制发芽。这些发芽试验时应给黑暗处理。
三、萌发的过程
当一粒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我也曾经做过两次萌发的实验,是用绿豆做的,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因为总是忘了给加水,结果全都干死了,终于第一次实验以失败而告终。接着马上就迎来了第二次实验,这次记得了上次的教训,我的终于发芽了
<2>没有什么花比兰花更有智慧
兰花可以迫使蜜蜂或蝴蝶
在规定的形式或时间中
按照它所希望的方式传粉
就这一点而言 兰花是无与伦比的
当初达尔文在
《兰花的授粉》一书中
记叙了它们生命的英雄行为
而如今 兰花的IQ
仍然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能说明兰花具有高IQ的理由有三个
首先 兰花具有漂泊的
兰科植物的果实都不大
但小小的果荚中却藏着
几万 十几万甚至上百万颗
这些细如尘土
长度一般在0.05到6毫米
宽度在0.01到0.9毫米
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
的外种皮内部
具有许多充满空气的腔室
进一步减轻了重量
凭借轻巧的身材
一出果荚就可以搭上风
这趟免费的班车
飘荡到离母株很远的地方
为了抵抗恶劣的环境
外包围着一层致密的细胞
可以防止水分快速渗透
这样从风力班车下来之后
还可以借助水流 动物皮毛
走到更远的地方
虽然兰花练就了上乘的轻功
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力
它们太细小了
以至于没有空间来容纳胚乳
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
如此一来 只能自谋生路了
它们施展手段 跟真菌拉上了关系
在萌发时
依靠消化真菌的菌丝
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
这种共生关系
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兰科植物
不同种类的兰花
对不同种类的真菌有着特殊的喜好
甚至在兰花的不同生长阶段
喜好也不尽相同
其次 兰花具有险中求生的本领
当兰科植物的小苗
最终在真菌的帮助下萌发后
它们来不及喘气
就被迫卷入了下一轮生存大挑战中
兰科植物多生长在其它植物
很少涉足的地方
比如岩壁 树干以及贫瘠的土壤中
这样一来 便可以减少
与其它植物的竞争
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
不过有利自然有弊
这些环境大多缺乏植物生长
所需的腐殖质和水分
此时 兰花又和真菌
联手打起了擂台
真菌在大多数植物眼中
都是致命杀手
但却与兰科植物的根系
完美地组合在一起
被称为菌根
生长于兰花根系细胞间的真菌
可以从环境中吸收矿物质
而兰科植物的根
则将部分真菌菌丝
分解消化得到所需的营养
兰科植物的菌根虽然发达
却几乎都扎在地表或浅层土壤中
无法像其它植物那样
将根系深入地下寻找水源
为了生存在湿润环境中
大多数兰科植物
都把家安在了背阴的山坡上
然而 土壤中过多的水分
又会使菌根腐烂坏死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事情
既需要水分充足
又需要良好的排水生境
如此一来
惟一的办法只能是自备蓄水池了
兰花的蓄水池真是千奇百怪
石斛兰枝条状的茎
密花石豆兰纺锤形的鳞茎
和芋兰圆圆的块茎
都是储水的好工具
正是有了这些特殊的根茎
兰科植物才在其它植物
无法涉足的禁区
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王国
另外 兰花的骗术可谓是登峰造极
如果说 人是最聪明的动物
那兰花一定是最聪明的植物了
绝大多数兰花是典型的虫媒花
也就是说 需要动物传粉者
将一朵花的花粉
传递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才能结实
可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传粉者当然不愿意
无偿为植物传粉了
因此 很多虫媒植物
为了雇佣传粉者
制造了大量的花蜜和花粉
付出了很大的传粉代价
花粉大部分都进了传粉者的肚皮
兰花不愿意给传粉者
提供这样的好处
于是它们煞费苦心 另辟蹊径
大多数兰科植物的花粉
被打包成了块状
不给传粉者取食的机会
花粉块同粘盘 花粉块柄
一起组成了兰科植物的
雄性生殖结构
这个结构会整个粘在传粉者身上
通过它们传递到下一朵花的柱头
这样一来就避免了
因被取食而产生的浪费
虽然不提供花粉
有些兰花还是给传粉者
提供花蜜或者蜡质等好处
然而 兰花家族里有1/3的成员
则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
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
不给传粉者任何的好处
它们剥削雇工的方式千奇百怪
比起周扒皮来毫不逊色
有些兰花 将自己装扮得
像有花蜜的花朵一样
比如 国兰中的蕙兰
一般来说 花瓣上长有深色斑点
就相当于告诉传粉者
此处有花蜜 请来为我传粉
这种斑点被称为蜜导
虽然蕙兰花中空空如也
唇瓣上却长满了深色的斑点
相当于打出了此处供蜜的招牌
如果有只可怜的蜜蜂不辨真
钻进蕙兰花中找蜜吃
就只能乖乖地为蕙兰无偿传粉了
除了蜜导 蕙兰还会发出
能够长距离传播的香甜气味
如果一株蕙兰开花
整个山头都弥漫着它的香气
如此之色香俱全
自然会有经不住诱惑的蜜蜂
送上门来了
有些兰花还会利用
昆虫爱子心切的弱点来蒙骗它们
这方面的高手莫过于长瓣兜兰
长瓣兜兰的传粉者是食蚜蝇
顾名思义就是吃蚜虫的蝇
其实 食蚜蝇的成虫和蜜蜂一样
以花蜜 花粉为食
只有部分种类食蚜蝇的幼虫
以蚜虫为食
长瓣兜兰的传粉者
黑带食蚜蝇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食蚜蝇幼虫
没有远距离移动的能力
雌性黑带食蚜蝇
一般会将卵产在蚜虫的附近
这样食蚜蝇幼虫
一出世就有充足的食物
长瓣兜兰在模拟繁殖场所上
做足了文章
它的花瓣基部
长了很多黑栗色的小突起
这些小突起就是在模拟大量蚜虫
这样一来
急于产卵的雌性食蚜蝇
就会被这些蚜虫吸引来
落入长瓣兜兰精心设计的陷阱
在产卵的同时
替兰花完成了传粉
雌性食蚜蝇产卵之后
会迅速从长瓣兜兰花上撤离
它们可能会觉得
给子女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却不知孩子们将要面对一场厄运
从卵中孵化出来之后
幼虫会因为没有食物
而不明不白地饿死
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的兰花 则善于利用昆虫
寻找配偶的机会
它们将自己伪装成雌性昆虫
当雄性昆虫
试图与这些雌虫交配时
传粉工作就开始了
欧洲的眉兰属植物
在这方面的造诣更是登峰造极
它们的花朵在颜色和形态上
都与雌性胡蜂毫无差别
甚至连一副眉兰的油画
都会吸引来不少的胡蜂
不仅如此 它们还会散发吸引
雄性胡蜂的气味
经过质谱分析
这些气味的主要成分
竟然与雌性胡蜂的性外激素
一模一样
更让人吃惊的是
不同种的眉兰属植物
可以依靠不同外形的花朵和气味
吸引不同种类的胡蜂
还有 兰花自身
就是高明的自花传粉者
拥有高超骗术的兰花
也有犯愁的时候
缺少了那些善良的传粉者
骗术就成了一纸空谈
为了防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恶果发生
有些兰花早早做好了准备
没有昆虫传粉
照样可以开花结果 繁育后代
2006年 我国研究人员发现
大根槽舌兰可以给自己授粉
连接花粉块和粘盘的花粉块柄
客串了一回搬运工的角色
在大根槽舌兰花打开之后
它的花粉块柄会向内弯曲360°
最终将顶端的花粉
准确地送入柱头腔中完成受精
精卵结合
是产生的一个重要阶段
为了产生 绝大多数兰科植物
都在想方设法地将花粉送到柱头上
缘毛鸟足兰对此却不屑一顾
在不接受花粉的情况下
缘毛鸟足兰子房中的胚囊
可以不经过受精直接发育成
通过这些非常措施
大根槽舌兰和缘毛鸟足兰
这样的兰花
就可以在缺少传粉者的条件下
顺利繁殖
还可以把那些吸引昆虫的费用
节省下来
将更多的投入生产中去
可谓一举两得
人们还可以列举出更多的例子
来证明兰花的智慧
每一朵花卉
都取得了对自己有用的经验
当它们出现在地球上的时候
没有任何楷模可以效仿
它们必须从自身获得这一切
它们雄心勃勃
在层出不穷展现生存形态的同时
在大千世界蔓延 占据自己的地盘
在人类发现它们时候
它们就已经在地球上悠然自得
或许 在人类消亡之后
它们还会长久地生存下去
<3>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清洁我们呼吸的空气以及喝的水。生物多样性提供我们食物。生物多样性为建造我们的屋子提供原材料。生物多样性还带给我们自然世界的无尽美丽。夸张吗?一点也不。正是生物多样性使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得以持续。通过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我们才得以呼吸空气。通过土壤、微生物和气象变化移除了水中的污物我们才得以喝到水。全部的物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了生命。然而,我们却威胁到了许多物种,而正是它们构成地球这个宏伟的不能代替的支持生命的系统。但是,为什么?我们对此怀着深深的疑问。一些无名的物种真的有这么重要?如这个世界上的物种减少到牛、羊、鸡、猪和足够的放在动物园的动物,难道我们就不能舒服的过日子了吗?为什么我们必须关注一些特种的鸽子或者是一种火蜥蜴或者是一种生活在遥远沼泽里的小小植物?它们灭绝了关我们什么事?毕竟,我们还有许多种别的鸽子和许多种别的蜥蜴,还有许多种植物留下来。实际上,即使是一些物种灭绝了,还是有不少物种存留下来的。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识别了175万个物种,但是科学家们认为,实际上地球上存在有1300万或1亿种物种。所以,我们又有什么所应该担心的呢?重要的事情是所有的这些物种是与其它物种相互联系的,正如同我们依赖植物和动物为食一样。顺着食物链,我们也同样依赖我们吃的动物、植物的食物--又一群植物、动物。如果其中一个特定的物种失去了它的栖息地或者不再找得到它常吃的食物,就会灭绝掉。整个食物网(不仅仅是食物链)就会破碎。而修补是一件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当我们在生命之网中灭掉了一种物种,整个的网将变得摇摇欲坠。灭绝掉足够的物种就会撼动整个使生命在这个地球上变得可能的结构。最后,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做的损害将最终损害我们自己。数量众多的物种和我们生活的生态系统提供给我们食物、药物和建筑材料。生物多样性带给我们工作。生物多样性就像存在银行中的钱,而我们正在。停止抢劫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