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阳光的地方可不可以养泥鳅

2.很多人养殖泥鳅都以失败告终,泥鳅的养殖真的有那么难吗?

3.活水可以养殖泥鳅吗?

4.泥鳅会不会冻死

5.冬眠的泥鳅鳝鱼,到什么温度出来

6.常见的淡水鱼有哪些

东北气候能养泥鳅吗_东北冬天泥鳅会不会冻死

泥鳅活动适温在18℃~30℃。在水温25℃~28℃时生长最快,30℃以上,即钻入泥底或草丛中栖息。水温下降10℃以下开始冬眠。次年水温上升5℃以上,开始出穴活动。4~10月份生长旺盛。喜夜间觅食,凡水中或泥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均是它的良好食料。

://zhidao.baidu/question/3945340.html

饲养池建造 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

清池消毒 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选择晴天中午每平方米放体长3~4厘米的鳅种50~60尾。

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水质管理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节,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

泥鳅人工饲养

分类:其它实用技术/养殖 适用范围:不限

(1)专池养鳅。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用的养殖方式。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铺泥土15—20厘米深。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嫩苗5万—10万尾。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锹的饵料。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2)稻田养鳅。在稻田放养泥鳅,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饲料,就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泥鳅生活力强,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时,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所以泥锹是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一。稻田建设与养其他鱼类一样,在 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 字型。进出水口都要设置拦鱼设施防逃。每亩稻田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鳅苗1.5万—2万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农药,适当投饵和施肥,秋季收稻谷后起捕,或灌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捕捞上市。一般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30—50千克。

此外,在种藕、植莲、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一般亩放千尾左右,只要饲养管理得当,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3)家庭养鳅。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幽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嫩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膳、鲤鱼放在一起混养。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经8—10个月的饲养,亩产可达100千克以上。

望纳 多谢!!!

没有阳光的地方可不可以养泥鳅

对环境适应性强。具有在泥中运动的体形结构。为了适应在溶氧量较低的泥中生活,它不仅能进行正常的鳃呼吸,还可进行肠管呼吸。它的肠壁很薄,肠管直,上面分布很多血管,能进行肠管呼吸。&nbsp&nbsp&nbsp&nbsp空气进入肠管进行呼吸后,废气从肛门排出。如果天气闷热,水中溶氧不足,泥鳅就会游到水面来吞吸空气,所以泥鳅又有“气候鱼”的美称。&nbsp&nbsp&nbsp&nbsp泥鳅在寒冷天气,或当周围缺水时就钻人泥中,依靠少量水份保持皮肤湿润,并靠肠管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天暖水涨时才出外活动。

很多人养殖泥鳅都以失败告终,泥鳅的养殖真的有那么难吗?

没有阳光的地方可以养泥鳅。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塑料大棚养殖

建池条件。

依各自庭院而定,水泥池面积以100-150平方米为宜。养鳅池建成地上式,地下式、半地下式皆可,并有进排水口,池深1.2-1.5 米,距池底30厘米处设排水口,并安装防逃设施,池水深0.8-1米。放鳅前,事先放入20厘米厚的肥泥,在放养前10-15天对鳅池进行清整消毒。7天后,加水20-30厘米,每平方米放入畜禽粪肥0.3-0.5千克,然后加水至40-50厘米。数天后当水色为黄绿色,透明度15-25厘米时放养。

温室安装。

按蔬菜大棚搭设方法搭建,有单层或双层结构,材料可选用竹竿,有条件者可用钢筋结构,另外需备适当稻草席或帘,冬季覆盖在塑料大棚保温。

放养泥鳅。

泥鳅放养前通常用3%-5%的食盐水浸浴3-5分钟,防止水霉病,消除体表。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放养25千克左右,随放养量增加,鱼体增重,池水可加深至0.8-1米(有条件者可保持池内有微流水,效果更佳)。泥鳅入池时,还要防止温差过大,以免造成泥鳅感冒而引起死亡。

饲养管理。

泥鳅为杂食性,天然饵料有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螺蛳、蚯蚓、动物内脏、藻类、米糠、豆渣等。投喂时注意动、植物饵料合理搭配,投饲应做到四定。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可不投。在饲养中,应注意施肥,每隔4-5天向鳅池泼洒粪肥1次,每平方米50-100克,保持水体透明度15- 25厘米,并及时换水,鳅池每周换水2次,每次换水30厘米(若池内有微流水条件者,无须常换水,但要防止水质恶化)。晒水池要经常蓄满自来水,以便水源充足。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属鳅科。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不常见但也分布各地。全年都可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泥鳅生活在湖池,且形体小,只有三、四寸长。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食用、入药。

生活习性

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当水缺氧时,可进行肠呼吸,而在水体干涸后,又可钻入泥中潜伏。发各类小型动物为食。为批产卵,繁殖期主要5—6月。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活水可以养殖泥鳅吗?

在农村养泥鳅赚钱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泥鳅是过去农村比较泛滥的水生动物之一。当时对泥鳅的食用价值知之甚少,所以很少吃泥鳅。大灾难年,泥鳅仍然上了人们的餐桌。泥鳅的真正价值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这时,我国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诞生,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水平的需求,泥鳅过去是不为人知的食用价值水产品。经过科学研究分析,被确定为水中人生,是具有高食用和药用价值的很好的坚韧水产品。

泥鳅属于底栖鱼类,共同呼吸方式有鳃呼吸、皮肤呼吸、肠呼吸三种,其中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生理现象。泥鳅不仅可以在水里生活,还可以钻到土里生活。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食谱很广。天然水域的昆虫和幼虫、底栖动物、浮游生物、水藻、植物荷叶等都是泥鳅的诱饵。另外,泥鳅还会摄取各种有机渣、碎屑、泥土中的微生物。人工养殖可以用追肥方式,也可以注射豆浆、蛋黄等诱饵。流体稍大,就喂红虫、黄粉虫等动物蛋白饲料,流体长大后除了喂蛆等动物饲料外,还主要喂年糕和饲料、水生植物和藻类饲料。

泥鳅是软体动物。很会逃逸。特别是下雨前下雨的现象更严重,所以要防止泥鳅挖洞逃跑。泥鳅和家鱼一样,如果气候条件不好或变化,容易发生漂流物和凹凸现象,所以平时除了注意水质管理外,还要勤加调查,及时补充新的水分。泥鳅一般疾病少,但水质太差会感染水瓶或球病,早期预防是增产的主要措施。

睡眠最好种植水葫芦。这样泥鳅的生长可以有很好的住宿条件。但是请注意。由于水葫芦的生长速度比较疯狂,建议间隔到池塘清除水葫芦。

泥鳅可以利用皮肤、肠道呼吸,对缺氧非常强,可以实现高密度养殖模式,不会出现一般鱼类的缺氧凹凸现象。

泥鳅的食性杂物,饲料也比较容易解决,玉米、米糠、豆渣等废料可以作为泥鳅的饲料。

泥鳅繁殖力很强,一般一只雌泥鳅一年能产约3000粒,除冬天外,能在三个季节繁殖。

泥鳅生长速度快,春天生产的泥鳅苗一到冬天就可以开始销售,资金周转很快。

泥鳅会不会冻死

可以,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太严格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深受人们的青睐,市场前景看好。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太严格,池塘、稻田、水沟和田头坑塘都能养殖,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池塘条件 池塘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面积一般以200~400平方米为宜,不要过大,最大面积不得超过1亩。水深在40~50厘米即可,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池底要平坦淤泥少,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为方便捕捉,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8平方米的集鱼坑。 池塘最好用生石灰和漂混合清塘消毒,一般水深在1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加漂15公斤溶水全池泼洒。

二、苗种放养 池塘养殖成鳅,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鳅种40~50尾,鳅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差距不能太大,以免大鳅吃小鳅。苗种规格以3~4厘米为宜。鳅种下塘时用孔雀石绿8毫克/公斤浸洗5分钟,以防水霉病发生。

三、饲养管理

1.施足基肥: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粪均可),以繁殖饵料生物。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0~15公斤。 2?饲养方法:人工养殖泥鳅,也要投喂一定的商品饲料,如米糠、豆饼、豆渣、麦麸、酒槽等。投饵量一般为鳅体重的4%~5%,当气温在25~28℃时,泥鳅摄食最旺,可适当加大投饵量,促进其生长。投喂方法应定点设置食台投喂,投喂时间以傍晚投饵为宜。

2.日常管理: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大部分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同时还要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此外,要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冬眠的泥鳅鳝鱼,到什么温度出来

温度低于0摄氏度,泥鳅会冻死;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在中国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区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在中国的西部的伊犁河里的种群也在不断的扩大;

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泥鳅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扩展资料:

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也可以和其它鱼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该种养殖方式其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

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常见的淡水鱼有哪些

泥鳅敏感,尤其是对气候敏感,西欧人对它们都有另外一种称呼“气候鱼”。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第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当水温下降到15℃以下时,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当水温下降到6℃以下,泥鳅便钻入泥中15厘米深,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

泥鳅活动的适宜温度在15-30℃,在水温25-28℃时,泥鳅生长最快,水温上升到34℃以上,泥鳅便钻人泥底或草层中栖息。水温下降到8℃以下时开始冬眠。次年水温上升8℃以上,开始出穴活动。4-10月份,是泥鳅生长十分旺盛的季节。

"鳝鱼"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亦称黄鳝、鱓鱼、罗鳝、蛇鱼、血鳝、常鱼、长鱼(苏北一带)。 合鳃鱼目约15种细长鳗形鱼类的统称。我国分布两种,一种即为常见的黄鳝,还有一种为山黄鳝,在川、云、贵、渝、湘、鄂、皖、豫以及两广等地都有分布。

鳝鱼就是俗称的黄鳝,属硬骨鱼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亚科。是一种鱼,身体像蛇,但没有鳞,肤色有青、黄两种,大的有二、三尺长。喜欢安静,一般静卧在水底。

生活在水边泥洞和石缝里,夏季出来,十一、十二月藏于洞中。

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

日间喜在多腐植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

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鳃不发达,而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作为呼吸的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气;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贫乏时,也能生存。出水后,只要保持皮肤潮湿,数日内亦不会死亡。

黄鳝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性贪,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黄鳝一般活动于春、夏、秋三季。喜栖息于池塘、小河、稻田埂边的泥洞和石缝中。到冬天深居洞中冬眠。

春季,黄鳝经过一冬的潜伏,体力消耗过大,需要大量进食,所以春季是钓黄鳝的大好时期。

夏季,气候炎热,黄鳝纷纷出洞钻在水草、石缝中、枯树底下“乘凉”,也易钓。

秋季,黄鳝开始进洞,不易上钩。

1、青鱼

青鱼又叫螺蛳青,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是一种重要的渔业和养殖对象,生长迅速、味道鲜美,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但是在引进到美国之后,已经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外来入侵物种。

2、草鱼

草鱼在中国南方叫做海鲩,在北方叫做草根,主要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是典型的食草性鱼类,由于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我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的对象,由于草鱼的特殊习性,被当做拓荒者移植到世界各地。

3、鲤鱼

鲤鱼又叫鲤子、鲤拐子,原产于亚洲,是淡水鱼类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的鱼类之一,耐寒、耐碱、耐缺氧,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是一种杂食性鱼类,被引进到美国以后,由于天敌很少,加之当地人不喜欢食用,所以一度泛滥成灾,不过在中国却是一道美食。

4、银鱼

银鱼是银鱼科银鱼属多种半透明鱼类的总称,主要分布于东亚的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银鱼又叫面条鱼、炮仗鱼,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味,银鱼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是身体虚弱人的首选,但是由于其食性为肉食性,如果天敌少的话很容易对生态系统形成破坏。

5、鲫鱼

鲫鱼又叫鲫瓜子、土鲫,主要分布于欧亚地区,属于一种常见的淡水鱼,食性杂,主要以水草和浮游生物为食,由于其鱼肉中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物美价廉,所以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被引进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