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造成的自然灾害_气候导致的自然灾害
1.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什么灾害
2.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有什么影响?
3.自然灾害的种类
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包括:
1、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现象,如暴风雨、洪水、干旱、暴雨等,可能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
2、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导致粮食短缺,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威胁。
3、健康风险。气候变化会导致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增加心血管、呼吸和传染病的风险,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建设的脆弱性。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城市排水系统和海堤等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增加,使风险增加。
5、水的不足。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干旱和水匮乏,影响到大量人口和动植物的生存。
6、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改变,引起大量物种的消失,对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
7、农业生产。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长期干旱或洪涝灾害会使作物歉收,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威胁。
8、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危害。
9、极端天气和气候。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和气候的增加,如干旱、洪水、台风、暴雨等,这些可能对农业、水、交通等产生负面影响。
10、疾病传播的增多。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不同的传染病传播出现变化,对公共卫生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气温升高可能会导致害虫数量激增,从而增加传染病的传播。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火山活动、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例如,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会导致地球上的气温和降雨量的变化。
火山活动会释放大量气体和颗粒物,这些物质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环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变化也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例如地球轨道的变化会导致地球接收的太阳能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地球的气候。
人为因素也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这些气体会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此外,人类活动还会导致森林砍伐、化石燃料的燃烧、农业活动的排放等,这些活动都会对气候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什么灾害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有什么影响?
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多种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风灾、雹灾、低温和冻害,其详细介绍如下:
1、水灾: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雨量分布不均,有些地区可能会因为雨季过长而遭受水灾。例如,中国南方地区在梅雨季节经常出现持续的强降雨,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此外,台风等极端天气也可能引发水灾。
2、旱灾:夏季风活动减弱或被阻塞时,雨带停留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某些地区长时间无雨,从而引发旱灾。例如,中国华北地区在夏季经常遭受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和人畜饮水困难。
3、风灾:夏季风活动增强时,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可能更加活跃,从而引发大风和风暴潮等灾害。这些灾害对沿海地区和岛屿的影响尤为严重,可能导致房屋倒塌、船只损坏、农作物受损等。
4、雹灾:夏季风活动不稳定还可能导致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雷暴和冰雹天气。这些天气可能导致农作物受损、房屋损坏、交通中断等。
5、低温和冻害:在某些高海拔地区或寒冷气候区,夏季风活动可能导致气温骤降,造成低温冻害。例如,中国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在夏季仍然可能出现冰雪覆盖的情况,影响畜牧业和交通。
夏季风的相关知识
1、夏季风是指季风地区在夏季盛行的大风,通常是由于气压差、气温变化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引起的。夏季风不仅对中国的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周边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产生了影响。
2、夏季风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在中国,夏季风主要影响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夏季风的强弱和方向都会对降雨量和降雨时间产生影响。例如,在梅雨季节,如果夏季风过于强劲,会导致持续的强降雨,从而引发水灾。
3、夏季风的活动也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夏季风的强度和活动规律也在发生变化。一些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夏季风的减弱或延迟,进而引发干旱和洪涝等灾害。
自然灾害的种类
人类影响气候,气候也影响人类。短时间的气候变化,特别极端的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暴等,往往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给人类社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比如,1943~1954年孟加拉地区的暴雨灾害,引起了20世纪最大的饥荒,饿死人口达300万~400万。1968~13年非洲干旱是非洲人民的一次大灾难,使得乍得、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的牲口损失70%~90%,仅在埃塞俄比亚的沃洛省就饿死20万人。当然,这种打击往往是短暂的、局部的,虽然不至于影响生态系统,但是对人类造成的灾害却十分大。
长期的气候变化,即使变化比较缓慢,也会使生态系统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使生产布局和生产方式完全改变,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
例如,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的温暖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直到东部沿海都有广泛分布;安阳殷墟发现,水牛和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甲骨文记载打猎时获得一象,表明殷墟的化石象是土产的。河南原称豫州,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商、周时代,梅子是北方人民重要的日常食品。《诗经》说:“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可见当时梅子是和盐一样重要的食品,是做菜不可缺少的作料。《诗经》说:“终南何月,有条有梅。”终南山在西安之南,宋代以来就无梅了。陕西、山西等地人民只好用醋代替梅。
秦汉时期气候也比较温暖,《史记》记载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是:“桔之在江陵,桑之在齐鲁,竹之在渭川,漆之在陈夏。”可知当时亚热带植物的地界比现在更加偏北。
由于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必然会影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布局。例如,在先秦到西汉以前,我国丝织业布局是北丝南麻,丝织业绝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和冀中平原,当时最大的丝纺业中心在河北定县,其他较小的中心也都在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则主要生产麻织物;西汉时期,蜀中仅以产麻布著名。虽然在东汉到魏晋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下降剧烈,南方各地社会生活则相对安定,丝织业有所发展,可是北丝南麻的布局一直维持到隋唐时代。从气候变迁情况看,至隋唐时代,虽然气候也有变化,但是平均气温仍暖于现代,可见,丝绸之路出现在北方是有原因的。
北丝南麻布局的改变发生在宋代。由于气候变冷,气温已低于现代,北方不利于桑蚕生产生殖,再加上唐末五代时北方战乱,南方经济发展,南方丝织业规模逐渐超过北方。北宋时镇江,三台已形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南宋时,南京、常州、镇江、苏州都拥有巨大的丝织业生产能力。丝织业重心南移,正好相当于我国气候由温暖到寒冷的时期,这个历史经验是值得研究的。
气候变迁对农业耕作也有影响,孟子、荀子都说,他们那个时候,齐、鲁(河北、山东一带)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在这些地方直到建国初期,还只习惯于两年三熟。唐朝的生长季也比现在长,《蛮书》(约成书于862年)说,曲靖以南,滇池以西,一年收获两季作物,9月收稻,4月小麦或大麦。而现代由于生长季缩短,不得不种豌豆和蚕豆,以代替小麦和大麦。
这种历史经验仍有现实意义。例如,如果气候变暖,就可以考虑双季稻向高纬度、向高海拔扩展;若气候变冷,就得取措施,缩短水稻的生长时间。
1、气象灾害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土地荒漠化;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7)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8)沙尘暴: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大气污染、表土流失。
2、海洋灾害
(1)风暴潮:来自高纬度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西太平洋是生产风暴潮最多的地区。
(2)?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
(3)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是突出的海洋灾害之一。
(4)?海啸:海啸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的由于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灾害。
(5)?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围内在一段时间中的海水变色现象。
(6)厄尔尼诺现象: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质灾害
(1)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3)?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4)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5)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6、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7、农作物生物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8、森林生物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9、天文灾害
指空间天体或其状态,如太阳表面、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瞬时或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变化,如强大日冕物质抛射、大耀斑、高速太阳风、磁暴、电离层突然骚扰等,可引起卫星运行、通信、导航以及电站输送网络的崩溃,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社会经济损失。包括小型天体(如:陨石)撞击等,都有可能造成人的身体和财产的损失。
10、其他灾害
(1)雷电
(2)浓雾
(3)自然灾害及疫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