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水_京津冀水资源和气候
1.京津冀都市圈供水及用水量分析
2.什么是京津冀地区?
3.京津冀所在的华北地区,水紧张的原因是?
2.3.1 京津冀都市圈工农业生产用水效率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水紧缺,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各级和有关部门就把节水列上议事日程,应用体制、措施等手段实施节水。目前,该地区全面节水已取得明显成效,节水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水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因素,不同地区和行业间节水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北京、天津等城市工业用水重复率较高,超过了我国的平均水平,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较大(表2.12)。
京津冀都市圈2004年人均用水量284m3,相当于全国平均的64%;万元GDP用水量140m3,相当于全国平均的32.48%,其中天津最低,只有75m3;综合灌溉定额只有295m3/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约77%,比全国平均高约7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沧州超过80%(表2.12)。
表2.12 京津冀都市圈2004年用水效率
资料来源:北京市水务局网,2004年。
另外,农业灌溉用水仍然是京津冀都市圈内占有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并且用水效率低下。当前农业生产多属消耗型,比第二、三产业更为隐性和长期,几乎谈不上对于水源的涵养。当前农业用水、种植业的漫灌、蒸发和下渗多,植物实际利用低,尤其干旱地区的蒸发更多,滴灌和微渗节水效果显著,但对于作物吸收和正常的生长不利,也不利于农事操作;养殖业虽然蒸发不多,但用后废水直接排走,用于种植业灌溉的很少,并未从根本上提高利用率,生态模式优化还未提到日程;用水利用率低主要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虽然天津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但是天津的工业用水量却明显低于北京和河北八省市(图2.3),这是因为天津是较早开展循环经济的城市,而北京开展循环经济相对较晚,近几年才开始城市结构的调整,效果最近才逐步显现,但远不如天津。
图2.3 京津冀都市圈1995~2004年工业用水量变化
2.3.2 京津冀都市圈居民生活用水变化趋势分析
从图2.4可以看出,天津在居民生活节水用水上效果明显,而且整体呈现良好的稳定趋势。这是天津较早实施水循环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
图2.4 京津冀都市圈居民用水变化情况
天津市按照以供定需原则,以制度建设与实施为重点,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开发利用海水等非常规水源。严格控制地下水开,实施节水器具市场准入制度,深化水价改革,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2004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非居民用水率达到91%,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55%,城市供水量比2000年下降了17%。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63万亩,相当于有效灌溉面积的50%。天津的节水用水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图2.5 北京万元GDP水耗变化图
2008年北京市水消费量为35.1亿m3,比上年上升0.9%。北京万元GDP水用下降,居民用水量呈上升趋势。按现行价格计算,万元GDP水耗为33.66m3(图2.5)。这主要是由于优化了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格局。
北京市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规模也不断增加,到2008年底常住人口已达到1695万。这使得北京的发展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来自和环境的约束。北京自然匮乏,人均水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8。北京的居民生活用水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这些导致了虽然北京的万元GDP水耗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居民生活用水居高不下,而且逐年上升(图2.6)。
图2.6 北京居民生活用水变化图
京津冀都市圈供水及用水量分析
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水总量为220.48亿m3,污水处理量24.615亿m3,相当于水总量的11.16%。污水排放总量为31.5亿m3,污水处理率达到77.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再生水利用总量7.1995亿m3,再生水回用率29.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7.7)。
表7.7 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处理和利用情况表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8,北京市统计年鉴2008,天津市统计年鉴2008,河北省统计年鉴2008。
污水处理率是污水处理量与污水排放量之比,再生水利用率是再生水使用量与再生水产量之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再生水利用率计算时,再生水使用量包括表7.7中所列的各种用途的使用量,狭义的再生水利用率计算时,再生水使用量不包括表7.7各种用途中的补充水源水。京津冀都市圈内再生水利用率是指狭义的利用率。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三地污水处理率均达到70%以上,但是再生水利用率较低,仅为29.25%。从狭义角度,再生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京津冀都市圈内各省市再生水利用率差距较大,其中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率最高,达到57.55%,高于京津冀都市圈和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和天津市分别为12.08%和1.65%,均低于京津冀都市圈水平。
7.3.1 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生产能力分析
再生水生产能力从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污水管道建设情况和污水处理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7.3.1.1 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
污水处理厂是再生水生产的单位及载体,它直接关系到污水处理覆盖面及再生水开发利用的程度。
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厂建设近几年取得很大进展。2000年污水处理厂只有18个,到2009年达到201个,10年中污水处理厂数量翻了11倍多。三地污水处理厂个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从2005年开始,三地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2007年以后,由于河北省增加了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投入,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厂建设飞速发展,两年数量翻一番(表7.8,图7.1)。
表7.8 2000~2009年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厂数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水网。
图7.1 2000~2009年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厂建设变化趋势图
从图7.1还可以看出,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厂建设起点较低,建设速度很快,这是因为“十一五”以来,我国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循环经济发展迅速,这为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7.3.1.2 污水管道建设情况
污水管道建设投入较大,它是再生水生产的前提,是污水处理厂污水来源的主要通道。京津冀都市圈近几年污水管道建设长度和污水管道密度都呈上升趋势,截至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污水管道长度达到14966km,污水管道密度为4.3km/km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市污水管道长度4458km,比2002年增加1800km,增幅达66.7%,在京津冀都市圈内建设速度最慢,污水管道密度3.40km/km2,略低于京津冀都市圈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市污水管道长度达到6194km,比2002年增加3648km,增幅146.77%,在京津冀都市圈内建设速度最快,污水管道密度9.67km/km2,高于京津冀都市圈和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污水管道长度达4314km,比2002年增加2595.4km,增幅151.01%,建设速度在京津冀都市圈内排在第二位,污水管道密度2.82km/km2,小于京津冀都市圈和全国平均水平(表7.9,图7.2,图7.3)。
表7.9 2002~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污水管道长度及密度情况
注:2005年全国污水管道长度为理估计论值;2005年北京市建成面积为理论估计值。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2~2008。
图7.22002~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管道长度变化趋势图
图7.3 2002~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污水管道密度变化趋势图
另外,在图7.3中我们可以看出,天津市污水管道密度虽然高于京津冀都市圈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2007年以来,污水管道密度开始呈下降趋势,原因是近几年天津市城区建设速度加快,污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
总之,2001年以来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7.3.1.3 污水处理能力情况
京津冀都市圈年污水处理能力和日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
第一,再生水总量是再生水处理规模的重要指标。从2001~2007年,京津冀都市圈污水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2008年开始出现负增长,但总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总体上升趋势较缓慢,2004年上升速度最快,达到15.11%;2007年最慢,只有0.47%。年污水处理量自2001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2004年和2006年增幅较大,超过20%;2007年增幅较小,只有3.98%。可以看出,随着污水排放量的变化,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总量也基本呈同方向变化趋势(表7.10,图7.4),再生水处理规模逐年加大。
第二,日处理量是地区污水处理效率的重要指标。京津冀都市圈污水日处理量从2001年到2008年也是呈上升趋势。2003年开始,处理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河北省和天津市,增速较快,2005年以后河北省污水日处理量超过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内排在第一位(表7.10,图7.5)。日处理量上升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圈内加快了污水处理厂建设速度,第二是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能力的提高。
第三,污水处理率是衡量一个地区污水处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率也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52.03%增加到2008年的77.03%。从这个指标来看,2001年以来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能力一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京津冀都市圈内部,北京市的处理能力最强(表7.11,图7.6)。
表7.10 2001~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情况表
注:2005年河北省年污水排放量为理论估计值;2002年北京市、天津市,2005年天津年污水处理量为理论估计值。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1~2008。
图7.4 2001~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年污水排放量和年污水处理量变化趋势图
图7.5 2001~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污水日处理量变化趋势图
表7.11 2001~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率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1~2008。
图7.6 2001~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率变化情况
总之,京津冀都市圈污水处理总量和日处理量都是逐年增长的,污水处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然而,由于起步晚、基础弱,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京津冀都市圈2008年的污水处理率只有77.03%,以色列1987年处理率就已经接近90%,落后发达国家30年左右;京津冀都市圈内北京市的城八区2007年达到90%,也落后发达国家20年。
7.3.2 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利用情况
再生水利用情况主要从利用总量、利用效率及原因三个方面分析。
7.3.2.1 利用总量
2006~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利用总量呈增长趋势,从4.13亿t增加到7.20亿t,增加3.07亿t,增幅74.33%,增速较快。但是,京津冀都市圈利用再生水、节约清洁水的比例还比较小,到2008年才达到2.81%。所以,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将可节约更多的清洁水源。
从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各省市再生水利用总量与用水总量比例来看(节约清洁水比例),北京再生水利用总量6亿t,是河北省的5倍多、天津市的75倍;再生水利用总量与用水总量比例北京市17.09%,天津市和河北省分别为0.37%和0.56%。这说明北京市再生水利用水平在京津冀都市圈内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表7.12)。
表7.12 2006~2008年北京利用再生水节约清洁水情况表单位:亿m3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6~2008,北京市经济年鉴2006~2008,天津市经济年鉴2006~2008,河北省经济年鉴2006~2008。
2006~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的用水总量大于清洁水量,所以,再生水的使用,不仅弥补了这个缺口,而且还节约了清洁水的使用量。分析三地再生水利用率最高的北京的情况,北京再生水使用量逐年增加,清洁水用量逐年减少,清洁水节约量逐年提高,2008年节约率达到17.09%,再生水的替代作用逐年显现(表7.12~表7.16)。这对于一个典型的型缺水地区来说,无疑是个令人鼓舞的福音。
表7.13 2006~2008年天津再生水节约清洁水情况表 单位:亿m3
表7.14 2006~2008年河北再生水节约清洁水情况表 单位:亿m3
表7.15 2006~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节约清洁水情况表 单位:亿m3
表7.16 2006~2008年全国再生水节约清洁水情况表 单位:亿m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水总量与用水量之间的缺口会越来越大。如果不提高再生水使用量来加以弥补,将会使各地对外调用水的依存度不断增加。这不仅会使用水成本增加,而且还会使地区间因水配置不均,产生用水矛盾,进而引起更广、更深的社会矛盾。所以,提高各地再生水利用量,节约清洁水使用量,是今后必须要走的路。
7.3.2.2 再生水利用率
再生水利用率等于再生水利用量与再生水生产总量的比率(再生水生产量按100%的污水都被净化为再生水计算的),是衡量再生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京津冀都市圈近几年再生水利用率变化情况见表7.17及图7.7。
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利用效率也是逐年提高的,2006年再生水利用率19.34%,到2008年达到29.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目前利用效率仍然较低,再生水利用率还不到30%。仅2008年一年,京津冀都市圈就有17.42亿m3再生水未得到充分利用,占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水总量的7.9%,这一比例对于水严重不足的京津冀都市圈来说是非常巨大的。另外,从京津冀都市圈内各省市再生水利用效率来看,北京市再生水利用效率最高,2008年已经达到57.53%,河北省12.09%,天津市只有1.65%。
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利用水平也存在巨大差距。例如,1987年以色列72%的城市污水都已经回用,京津冀都市圈内再生水利用率最高的北京市才接近60%。
表7.17 2006~2008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利用率%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图7.7 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利用率柱状图
7.3.3 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利用率低下原因分析
截至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生产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污水处理总量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利用总量只有7.2亿m3,只相当于京津冀都市圈用水总量的2.81%,再生水利用率只有29.25%,再生水利用效率低(表7.18)。下面就再生水利用效率低下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表7.18 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再生水生产和利用情况表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8,北京市统计年鉴2008,天津市统计年鉴2008,河北省统计年鉴2008。
第一,再生水价格偏低,影响再生水生产。目前,北京市居民使用的自来水价格已上涨为4元/t(表7.19),而再生水依然维持在1元/t,但是,实际上部分再生水生产企业平均运行成本超过1元/m3,再生水定价过低,使再生水生产单位亏本运行,影响了正常运营管理,部分再生水生产设备不能满负荷运转,或者出水水质低于设计标准。
第二,虽然目前京津冀都市圈水紧缺,但是还没有达到威胁饮用水的程度,所以再生水的替代作用被人忽视。
第三,由于我国再生水生产多为投资,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有限,受到财政收支情况影响,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包括旧管网改建和新建设)仍然不能满足再生水行业发展需求。
第四,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京津冀都市圈部分再生水水质没有达到标准,影响用水单位使用积极性。
表7.19 北京市自来水价格表
资料来源:北京市发改委网站。
什么是京津冀地区?
2.2.1 供水量及供水结构分析
按照北京市水务局的定义,可供水量是指在某一水平年需水要求和指定供水保证率的条件下,现有和规划的水工程设施可能为用户提供的水量,与工程供水能力和需水有关。表2.6及表2.7显示了京津冀都市圈内城市年供水结构状况:地表水占21.9%,地下水占72.1%,其他占6.0%。2006年,京津冀都市圈总供水量205.57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45.01亿m3,占22%;地下淡水(包括浅层水和深层承压水)148.20亿m3,占72%;引黄河水5.86亿m3,引黄济津应急供天津和引黄济冀供沧州的黄河水量,微咸水1.16亿m3,废污水处理回用5.20亿m3,以及少量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水量等。
表2.6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供水量 单位:亿m3
续表
注:天津市2006年还直接利用海水14亿m3未统计在使用水量中。
数据来源:北京市水公报2006、天津市水公报2006、河北水文水信息网。
北京市供水呈增长的趋势,供水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水总供应量在“十五”时期为178.4亿m3,“十一五”时期为210亿m3,“十二五”期间预计为260.2亿m3,年均供应量分别为35.7亿m3、42亿m3、52亿m3。并且北京市供水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地表水及地下水供应减少,外部供水及再生水供应提高(表2.7)。
表2.7 北京市水供水量及结构情况 单位:亿m3
数据来源:北京市水务局官方网站:://.bjwater.gov.cn/Portal0/default40.htm
2.2.2 用水量及用水结构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各行业总用水量为205.57亿m3。其中城市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工业、环境用水)为56.78亿m3,占总用水量的28%;农村用水量(包括生活、农田灌溉、林牧渔)为148.79亿m3,占72%(表2.8)。从用水角度分析可见,农业用水量比重依然较大,浪费多,节水及循环用水的潜力非常大,并且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
表2.8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用水量 单位:亿m3
数据来源:北京市水公报2006、天津市水公报2006、河北水文水信息网。
以北京为例,北京属型重度缺水地区,属111个特贫水城市之一,也是水库存水量全国下降最快的三个城市之一。19年以来,北京市人均水量还不足160m3,仅为20年前平均水平的一半,也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15,世界人均水平的1/50,甚至仅为联合国确定的水严重缺乏地区水平(人均水拥有量500m3)的1/3。水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2008年北京市总用水量35.1亿m3,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水源用量分别为5.5亿m3、22.9亿m3、6.7亿m3,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6%、65%、19%;工业、生活、农业、河湖环境用水分别为5.2亿m3、14.7亿m3、12.0亿m3、3.2亿m3,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5%、42%、34%、9%(表2.9)。
表2.9 2000~2008年北京市用水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市水公报2000~2008年、北京市统计年鉴2009。
对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来说,用水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水短缺的主要原因。北京用水结构可按工业、农业及城市生活用水加以划分(表2.10,图2.1)。北京2000年总用水量为40.40亿m3。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公共、环境用水等)为13.39亿m3,占总用水量的33.14%;农业用水量16.49亿m3,占40.82%,工业用水量所占比重约为26%。到2008年,生活、农业和工业用水的比例分别为51%、34.19%和14.81%,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占到全市用水总量的85%。从用水结构上分析,生活用水比重继续上升,农业用水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北京节水及循环用水的效果非常显著。总用水量也呈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42.08亿m3下降到2007年的35.1亿m3。
表2.10 2008年北京市用水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1980~2000年数据参考《北京市用水结构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分析》,2001~2008年数据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图2.1 北京市用水变化趋势图
从表2.10中数据分析,北京市近30年来用水结构及变化趋势呈现以下特点:工业用水比重下降17.17%,并趋于稳定;农业用水比重下降23.94%,但是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生活用水量增加较快,而且所占比重提高41.21%,北京城市用水结构性问题已经凸显。
2.2.3 供用水平衡分析
据图2.2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年供用水能达到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在本地区水量不足、地下水超、大量引进外援水、水环境恶化、再生水利用率低等情况下实现的。
图2.2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供水量柱状图
以北京为例,由于潮白河上游、永定河上游1999~2006年连续8年干旱,北京市主要水源地密云水库8年平均入库水量不到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水平(相当于平水年)的三分之一,官厅水库只有41%,地表水供水量大大减少。为克服水危机,北京市取强化节水等措施,多次提高水价,并压缩部分行业用水量,使全市总用水量由2000年的40.5亿m3下降到2006年的34.3亿m3,减少了15%。同时大力引进外援水,北京市于2003年启用了平谷、怀柔两个应急地下水源,并于2003、2004、2005、2006年四次从山西册田水库、河北张家口的壶流河和云州水库应急调水。
根据相关研究分析,北京市2020年平水年及偏枯年本地地表水可利用量分别约为11.4亿m3和8.2亿m3,地下水可利用量均为24亿m3,本地可利用水总量分别约为35.4亿m3和32.2亿m3,水量缺口分别约为16.23亿m3和21.83亿m3。
根据天津市经济发展规划要求,2005年天津市总需水量为47.11亿m3,总体缺水23.53亿m3,占需水量的49.90%,其中城市缺水9.76亿m3,占总缺水量的41.48%,农村缺水13.77亿m3,占总缺水量的58.52%;2010年天津市总体缺水27.63亿m3,占总缺水量的54.00%,其中城市缺水13.57亿m3,占总缺水量的49.11%,农村缺水14.06亿m3,占总缺水量的50.89%。
2005年,天津市可供水总量为23.58亿m3,其中城市可供水总量为10.31亿m3,农村可供水总量为13.27亿m3;2010年天津市可供水总量为23.49亿m3,其中城市可供水总量为10.31亿m3,农村可供水总量为13.18亿m3。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天津市水短缺,供需严重失衡。
京津冀地区地下水开量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占总供水量的67%提高到2006年的72%,由于降水入渗等补给量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过量开,部分地区含水层已经枯竭。按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量计算,京津冀都市圈平原2004年地下水超量已达41.55亿m3,形成了面积达7500km2的(河北全省4052km2)北京、唐山、保定、石家庄、肃宁等浅层地下水漏斗和2.14万km2的(河北全省4.4万km2)唐山、天津、廊坊、冀枣衡、沧州等深层地下水漏斗。北京、石家庄浅层地下水漏斗中心埋深分别达到44m和51m(404km2),天津、冀枣衡、沧州深层地下水漏斗埋深分别达到98m、77m(2001km2)和81m(1370km2)。地下水过量开导致部分含水层被疏干,产生了地面下沉,天津塘沽地面已累计下降3m,沧州下降2m;还出现了海水入侵、咸水下移、环境干化等危害。含水层枯竭使海河流域平原失去了用水安全储备(表2.11)。
表2.11 京津冀都市圈平原2004年地下水超量 单位:亿m3
注:*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开量;**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量,深层承压水不计可开量。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信息网,2005年。
以上情况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城市供水保证率不高,遇到连续枯水年,仍不得不取一系列应急措施,这样做的后果往往加剧了生态恶化。
京津冀所在的华北地区,水紧张的原因是?
、人口下跌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了人口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转移,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2、人口下跌反映了环境问题的突出。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这也成为人口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不愿意在污染严重的地方居住和生活。
3、人口下跌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限制。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发展已经面临着很多限制,包括土地、水、交通等方面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发展的瓶颈,导致了人口向其他地区流动。
4、人口下跌反映了社会问题的加剧。京津冀地区的社会问题也在逐渐加剧,包括就业难、房价高、教育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人们离开京津冀地区的原因之一。
总结:京津冀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河南省部分地区,京津冀地区人口持续下跌,说明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发展受限和社会问题加剧等问题。
1.我国水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紧张的主要原因 我国江河年径流总量为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在世界上属于水丰富的国家,但我国水时空分布却严重不均。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华北地区五省(市)人口占全国24.互%,耕地占全国45%,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而水总量只占全国的6%,人均水、水土配置比例均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我国人均水占有量约为2500立方米,而海河流域则只有 250立方米,只相当于长江流域的 1/10,珠江流域的 1/18。从降水季节分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5月~10月,而华北地区则高度集中在7月、8月,这两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而冬春季则出现持续干旱;不仅如此,华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也很大,如北京市近50年来,降水最多的年份达到1460毫米,而最少的年份只有200毫米,这些无疑是造成华北地区水紧张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紧张程度 华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口分布集中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本区人口增长特别迅速,1952年,华北五省(市)人口总数占全国的19.6%,而到1996年则上升到24.l%,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市)人口密度居我国各省(市)人口密度的前列,本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青岛等成为我国淡水供应最紧张的城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我国就对海河、黄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以及对华北平原盐碱地进行改造,使本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用水量成倍增长;尤其是通过几十年的建设,京津唐工业区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如首都的钢铁工业、燕山石化工业、天津的化学工业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和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的建立,使淡水供应更加紧张。
3.水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水利工程,特别是农业灌溉工程不够配套,防漏、防渗设施也不完善,农业灌溉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水、漏水现象,水有效利用率只有 50%左右;城市供水损失率高达 10%以上(包括管道漏水)。同时,大量工业废水不断排人河流,使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以海河污染最为严重,其下游河水已不能直接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
4.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由于长期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华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3.5%,其中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仅1%。森林覆盖率低不仅涵养水源的能力低、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水量减少,而且使空气湿度降低,干旱频率加大,如从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华北地区有7年出现了 持续性干旱天气。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多年来华北平原地区取了大量开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