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初2地理生物中考问题

2.岩石的风化有哪些因素会有差异?

3.信丰脐橙的脐橙种植气候区划

4.山西2023年2a分数线

5.岩溶水文地质与旱涝灾害

6.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7.美国采购的20架b2a加上研制费用

气候区属2a_气候区属2a和2b什么意思区别

一、基础知识要点

气温和温度带:

天气和气候。气温。等温线。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概况。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概况。无霜期和生长期。积温和温度带。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降水和干湿地区:

降水。等水量线。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干湿状况。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位置的影响。地形的影响。季风的影响。冬季风和夏季风。季风活动和各地雨季。锋面移动和雨带推移。

气候特征: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二、基本训练要求

1.学会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一月气温、七月气温分布图,以及各月气温变化和降水量各月分配示意图。

2.学会用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说明当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特征。

3.学会根据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分析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的特点。

4.初步学会评价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读图、填图、绘图、分析图训练

1.读图2-4-1

①景观图2-4-1a反映了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山区冬季气候__;

②景观图2-4-1b反映了我国海南岛冬季气候__;

③上述两幅景观图反映了我国冬季气候的特点是__。

图2-4-1

2.读图2-4-2

试比较图2-4-2a和图2-4-2b房屋的屋顶有何不同,反映两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差异。

图2-4-2

3.读图2-4-3

(1)读图填空:

图2-4-3

①1月等温线延伸的方向大致与__平行,这说明我国冬季气候受__影响显著。

②1月等温线分布__,这说明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别__。

③东部地区相邻两条等温线相差__,图中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__、__,这两地的温差为__,这说明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____。

④0℃等温线大致沿__一线。这条等温线自西向东经过的省区是__该线以北气温__,该线以南气温____。

⑤东北地区-12℃,-18℃,-24℃和-30℃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说明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__。0℃、6℃、-6℃等温线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低纬度弯曲,说明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__。

(2)读图回答:

①1月等温线在沿海地区都向北弯曲,这说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

②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一月平均气温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③塔里木盆地和祁连山地附近的等温线都呈闭合状,它们的气温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4.读图2-4-4

(1)读图填空:

①我国东部地区七月等温线大致与__平行,它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气温明显受到__影响。

②西部地区七月等温线大致与__平行,它反映了我国西部地区的气温深受____的影响。

图2-4-4

③七月等温线分布较稀疏,这说明了夏季我国各地温差__。

④图中东部沿海两条等温线相差的温度是__,东北北部与南海诸岛气温相差__,这说明夏季我国南北温差__。

⑤七月份,除了__、天山和兴安山地以外,大部分地区气温在__℃以上,南方有许多地方超过__℃。

⑥24℃等温线从__开始弯曲斜向西南,经过沈阳、北京、山西南部、陕西西部,绕过__,进入__西部边缘,又经贵州中部,止于滇桂交界处。

⑦七月等温线在塔里木盆地周围排列得很密集,其原因是____。

⑧四川盆地东部有一条28℃封闭等温线,该线以内的气温应____。

⑨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其原因是____;__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其原因是____。

(2)读图分析: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5.读图2-4-5

图2-4-5

(1)读图填空:

①一月0℃、8℃等温线延伸方向大致同__平行,说明它们经过地区的气温随__变化而变化。

②图中0℃等温线大致经过__。

(2)读图分析:一月4℃等温线在A、B、C三处各出现一个大转弯,试说明三个大转弯处气温状况同附近地方相比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6.读图2-4-6

图2-4-6

(1)一个地点气温的逐月变化,常用__图表示。

(2)上述四幅图图形的共同特征是__,它反映了四城市气温变化的共同点是__。

(3)①七月份,这四个城市的气温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七月份广州和哈尔滨的气温相差__℃,这说明我国夏季具有南北温差__的气候特点。

②一月份,这四个城市的气温从低到高排列的顺序是__,一月份广州和哈尔滨的气温相差__℃,这说明我国冬季具有南北温差__的气候特点。

(4)据图分析四城市气温的季节变化有何不同?

7.据下表某地各月平均气温资料,绘制该地气温变化曲线图,并回答问题:

试根据所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判断它反映了下列四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情况( )

①东北山区②华北平原③四川盆地④江南丘陵

8.读图2-4-7

图2-4-7

(1)读图选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头一年秋季初霜到第二年春季终霜的这一段时期,称为无霜期。

b、从头一年秋季初霜到第二年春季终霜,这一段时期称为霜期。除掉霜期,一年其他时期就是无霜期。

c、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称为无霜期,它比当地的生长期长10~20天。

d、从无霜期和生长期的长短,可以比较各地热量的多少。

(2)从图2-4-7看看无霜期在300天以上的地区分布在哪里?

(3)读图填表:

9.读图2-4-8

图2-4-8

(1)据图示内容,填充下面表格:

(2)Ⅰ.指图说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各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

Ⅱ.亚热带和暖温带之间的界线与一月哪条等温线基本上是一致的。

(3)Ⅰ.图上⑤所在的地区属于什么温度带?它与其它温度带的自然景观和农牧业生产是否相同?为什么?

Ⅱ.图中⑥所在的地区属于什么温度带?为什么?

(4)读图选择:

Ⅰ.我国温度带划分的指标是( )。

a.无霜期 b.生长期 c.≥10℃的积温 d.≥10℃的天数

Ⅱ.我国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有( )

a.陕 b.内蒙古 c.豫 d.陇

*(5)分析说明地球上的五带与我国五个不同温度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0.读图2-4-9

图2-4-9

(1)读图填空:

①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__,东南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超过了__;4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__;2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__,西北内陆的年降水量一般都在__。

②我国各地年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大致是从__向__方向延伸,大致与__平行,尤其是在__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其形成这种降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受__、__的影响。

③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在__和__,其年降水量都在__以上;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在__、__、__和__,其年降水量都在__以下。

(2)据图分析说明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11.读图2-4-10

图2-4-10

(1)为了反映某地降水量在各月或各个季节分配的情况,常用__图表示。

(2)将四个城市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月份及其降水量值,填入下表:

(3)读图填空:

①四个城市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排列次序是__,

②一般地,将月降水量100mm以上的时期称为雨季,四个城市雨季由长到短的排列次序是__。

(4)读图分析:

①从图上看,各地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②我国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特点是什么?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容易引起什么现象?

12.读图2-4-11

(1)图上北京降水量最多、最少的年份各是哪一年?它们的降水量各约是多少毫米?

(2)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干旱地区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小怎样?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点是什么?

(3)北京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可以反映出夏季风活动正常与否的情况吗?

图2-4-11

13.根据下表某地各月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

14.读图2-4-12

图2-4-12

(1)读图填表:

①据图示内容,填充下列表格:

②据图填表说明表中所列六个地区主要各属哪一类或两类干湿地区:

(2)读图填空:

①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__。

②从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看,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

(3)读图简答:

①我国东南部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哪条山脉和哪条河流为界?

②东北地区的北部降水量不多,为什么属于湿润地区?

③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同处西北内陆,为什么其干湿状况不同?

④北纬30°线和北纬40°线所经过的干湿地区有何不同?

⑤我国干旱面积较大的省、区有哪些?这里农牧业的发展要着重解决什么问题?

⑥我国兼有四类干湿地区的省、区有哪些?

我国兼跨有三类干湿地区的地形区有哪些?

15.读图2-4-13

图2-4-13

(1)该岛年降水量分布的特点是__。

(2)该岛属于什么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16.读图2-4-14

图2-4-14

将图中城市的数字代号①~⑤填入下表,并在表中填出该城市所在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17.读图2-4-15

图2-4-15

(1)据图分析位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夏季全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3)由图2-4-15c可以看出我国许多山区的降水比邻近地区丰富,其原因是什么?

18.读图2-4-16

(1)说出山顶气温比海平面气温降低大约多少度(℃)?其根据是什么?

(2)解释图内降雨区的成因。

图2-4-16

19.读图2-4-17

图2-4-17

(1)读图填空:

图中,__图所示的是夏季风,判断的理由是①__,②__。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包括来自__洋的__季风和来自__洋的__季风。__图所示的是冬季风,判断的理由是①__,②__。

(2)读图简答:

①什么是季风?季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②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显著的国家?

(3)读图分析:

①分析说明我国冬、夏季风形成的过程。

②分析说明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0.读图2-4-18

(1)读图填图:在图上填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2)读图选择:

①图中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

a.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

b.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额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一线

d.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一线

②习惯上,季风区是指( )。

a.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b.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c.受冬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d.四季分明,风速变化较大的地区

(3)读图分析: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气候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图2-4-18

21.读图2-4-19

图2-4-19

(1)在正常情况下,各雨带出现的月份:

A__B__C__

(2)在正常情况下,各雨带退出的月份:

A__B__C__

(3)在各雨季范围线内,注出各雨季大约时间,并说明雨带的产生及移动原因。

(4)在什么情况下,黄河中下游地区容易出现水灾,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

22.读图2-4-20

图2-4-20

读图分析:

(1)四城市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各是多少?它反映出我国冬夏气温各有什么特点?

(2)通过对四城市降水量的分析,结合四城市的位置说明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与季节分配有何特点?

(3)通过这些数据说明锋面雨带在我国东部的移动规律。

23.读图2-4-21

图2-4-21

(1)图a锋面名称是__暖空气运动的特点是__。

(2)图b锋面名称是__暖空气运动的特点是__。

24.读图2-4-22

图2-4-22

图中画斜线部分代表青藏高原地区

当我国大陆为某一气压系统所控制,其中心气压是990毫巴,我国大陆东南的北太平洋海域被另一气压系统所控制,其中心气压是1015毫巴,此时:

①我国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吹什么方向的风,为什么?

③这个季节我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25.读图2-4-23

图2--23

当我国大陆内部为强大的高气压所控制,东南部的北太平洋海域为一低气压所控制,此时:

①我国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吹什么方向的风,为什么?

③这个季节我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26.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北京和武汉一月、七月平均气温与

同纬度平均气温的比较(℃)

①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我国的冬、夏气温有何特点?

②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该表的数据对比说明了什么特征?

③我国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27.读图2-4-24

图2-4-24

(1)填图:在图中填注秦岭、淮河。

(2)分析:综合所学的气候知识,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题指导

1.①严寒②温暖③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

2.①a图房屋的屋顶坡度大,以利于泄水,它反映了当地的年降水量大。

②b图房屋的屋顶坡度很小,几乎是平顶,它反映了当地年降水量很小,气候干旱。

3.(1)①纬线纬度

②密集很大

③6℃。18℃,-30℃。48℃。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越往南气温越高,越往北气温越低。

④秦岭—淮河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肃(南部)陕西河南 安徽(北部)江苏0℃以下0℃以上

⑤偏高偏低

(2)①说明了冬季沿海地区的气温要比同纬度内陆地区偏高些。这主要是受海洋影响显著的缘故。

②a.一月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成都附近向北弯曲。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武汉附近向南弯曲。

b.由此可知冬季四川盆地的气温比我国同纬度地区要高,冬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气温比我国同纬度地区要低。

c.原因:前者主要是受盆地地形的影响。四川盆地北面有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秦岭,它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气温较高;后者主要受冬季风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连为一体,深受冬季风的影响,气温较低。

③塔里木盆地“内圈”气温比“外圈”气温高,这主要是因为“内圈”深居“盆底”,地形的屏障作用强,气流下沉增温等;祁连山地附近等温线“内圈”比“外圈”低,这主要是因为“内圈”所在地区比“外圈”所在地区地势高,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4.(1)①海岸线海洋

②等高线地形

③小

④4℃ 8℃ 不大

⑤青藏高原 20℃ 28℃

⑥辽东半岛秦岭 四川盆地

⑦该盆地周围有高山环绕,气温垂直变化大

⑧不低于28℃

⑨受盆地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 地势高

(2)夏季,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这是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5.(1)①纬线纬度 ②秦岭—淮河

(2)①A处在长江中游平原地区, 1月4℃等温线向南弯曲,说明该地气温低于同纬度的其它地区。其原因是由于长江中游地区地势较开阔低平,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连为一体,成为冷空气的通道,冬季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再加上江南丘陵湘赣边界处地势高的影响所致。

②B处是处在四川盆地地区,1月4℃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当地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是因为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地,成为阻挡冷空气入侵的屏障,所以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

③C处是云贵高原,一月4℃等温线向东绕其边缘,这说明当地气温较周围低,其原因是因为高原上有大娄山等高山,地势高,所以一月4℃等温线向东凸出绕其边缘。

由上述分析可知,一月4℃等温线之所以有上述三大转弯,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

6.(1).气温曲线图。

(2)气温曲线形状都成“波峰型”。气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七月份的气温相差不大;四城市最高气温都出现在七月,最低气温都出现在一月,表现了我国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

(3)① d c b a; 8℃ 不大。

② a b c d; 35℃ 很大。

(4)①四城市中哈尔滨一月和七月气温相差最大,北京、武汉次之,广州的最小。

②气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是:越往北,气温随季节的变化愈显著,年较差越大。

③四城市一月气温相差较大,哈尔滨、北京的在0℃以下,武汉,广州的在0℃以上。

7.(1)绘图(略)(2)②

8.(1)b d(2)(略)

(3)

9.(1)(略)

(2)Ⅰ.(略)Ⅱ.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3)(略)

(4)Ⅰ.c d Ⅱ.a

(5)①联系:a.都以热量为划分的原则。这两个五带都是以热量为依据划分的。前者是以一年中地表应当获得阳光总热量的多少为依据的,后者是以生长期中多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总和——积温为依据的。

b.我国五带的绝大部分属于地球上五带中的北温带,在我国五个不同的温度带和特殊的青藏高寒地区中,除热带外,都在地球五带中的北温带范围内。

②区别:

a.划分的依据有别。地球上的五带主要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来划分的,我国五个不同的温度带是根据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划分的。

b.确定界线的原则不同。地球上的五带由于只是从有无阳光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发生为依据而划分的,所以划分五带所考虑的只是天文因素,即以纬度作为五带的界线。我国五个不同的温度带是从积温和无霜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故分界线不是纬线,而是等积温线。

c.划分的着眼点不同。前者是以太阳辐射的纬度分配来划分的,不考虑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具体影响,各带之间以纬线为界。后者是从地面积温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而加以划分的,因而各带之间的界线较弯曲,无特的走向。

10.(1)①自秦岭—淮河一线至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1600mm;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部;通过内蒙古高原中部至祁连山西段再斜贯青藏高原中部,止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段,200mm以下。

②东北西南 海岸线 东部 海陆位置 夏季风

③台湾山脉东侧、喜马拉雅山南坡 3000mm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北部 内蒙古高原西部 50mm

(2)①我国各地区的年降水量差别很大。

②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11.(1)柱状图(2)

(3)①广州 武汉 北京 哈尔滨

②广州武汉 北京 哈尔滨

(4)①共同点:a.四城市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量最少月份都在12月至次年的1~2月份。

b.四城市春季降水逐月递增,秋季降水逐月递减。

差异:

a.降水总量的差异:由北向南依次增多,哈尔滨,北京的较少,武汉较多,广州最多。

b.降水量分配的差异:降水集中的程度不同,城市纬度位置越高,集中程度越强,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雨季长短不同,南方雨季长(广州为4~9月,武汉为5~7月),北方雨季短(北京、哈尔滨都为7~8月)。

二是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程度的不同,南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而北方降水季节分配则极不均匀。

c.降水量的高峰月差异:广州、武汉都为6月,北京为8月,哈尔滨为7月。

②我国各地年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降水量的80%。七、八两个月更是我国降水最多的时期。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容易引起春旱、夏涝现象。

12.(1)北京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59年,降水量1406mm。北京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65年,降水量262mm。

(2)①各地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小不等,大致说来,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②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

(3)北京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可以反映出夏季风活动正常与否的情况。在夏季风活动正常或比较正常的年份,特别在夏季风北进、南退正常的情况下,北京的年降水量及各月份降水分配也就比较正常。反之,年降水量偏大、偏小,雨季失常,暴雨如注等情况都会出现。

13.(略)

14.(1)(略)

(2)①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②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①秦岭、淮河

②和③(略)

④a.北纬30°线大部分通过湿润地区,向西是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b.北纬40°线大部分通过干旱地区,向东是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

⑤(略)

⑥(略)

15.(1)东部向西部减少。

(2)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

16.如右表:

17.见课本59~61页。

18.见课本60~61页。

19.(1)b图①亚洲大陆是低气

压;②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太平洋东南,印度洋 西南季风

a图①亚洲大陆是高气压;②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2)和(3)见课本61~63页。

〔解题指导〕

①海陆受热性质的差异:海水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对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情况是不一样的,因而影响到海陆表面增温和降温的差异,以致造成海洋上和陆地上气温变化和分布的不同。

②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在对上述两幅图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抓住气温—气压—风三者关系这一基本线索,(见下图),并弄清两个有机联系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利用地图弄清我国的海陆位置:面对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这种特殊的海陆位置,造成了极为显著的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环节:分析上述热力差异造成的大陆与海洋之间冬夏气温的显著变化,进而影响气压的季节变化。这种气压的变化就导致海陆间气流运行方向的季节变化。这种随季节变化方向的水平运动气流就是季风。

20.(1)(略)

(2)①b ②b

(3)距海远近的不同。(季风区距海近,受海洋影响较显著;非季风区受海洋影响小或不受其影响)

21.(1)A:5月 B:6月C:7月

(2) A:10月 B:9月 C:9月

(3)见课本第64~65页。

(4)夏季风到来早、势力强,锋面雨带迅速北移。

22.(1)(略)

(2)见课本第56~57页。

(3)见课本第64~65页。

23.见课本64页。

24.见课本62~63页。

25.见课本61~62页。

〔解题指导〕本题和上题的答题要求较高,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在一般的热力作用条件下,高气压常出现在寒冷的地方,低气压常出现高温地区。因此,当我国大陆内部为一强大高气压,而东南部的北太平洋海域为一低气压时,即表明此时大陆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出现这种气温分布的状况通常是冬季。那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吹偏北风。因为风就是空气的水平流动,空气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气候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由于我国冬季盛行从较高纬度的大陆内部吹向较低纬度洋面的偏北风,使受其影响的地区不仅气温低而且降水少,因此我国冬季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北方更为突出。

26.见课本66~68页。

27.(1)(略)

(2)①从气温来看: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

②从温度带分布来看:该线是暖湿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③从降水的分布来看: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

④从干湿地区分布来看:该线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读图要览和专题辅导

一、读图要览

1.图2-4-25 日平均气温≥10℃积温分布图

图2-4-25

试将该图与“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对照,看看各温度带的界线与日均温≥10℃等积温线的哪几条线相一致?

2.图2-4-26地理位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图2-4-26

说明:①纬度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纬度高低决定了太阳高度的大小,从而决定了地面获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因此,一般说来,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我国南部的气温比北部高,纬度位置是主要原因。

②海面和陆面的接受太阳光热性能各不相同,陆面增温快,降温也快;海面则相反。因此,一般地,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降水多,降水季节分配较匀,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与此相反,内陆地区多属大陆性气候。在温带大陆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海陆分布这一因素起主要作用,往往形成季风气候。

3.图2-4-27 地形与气候

图2-4-27

说明:如图2-4-27所示,A、B、C、D、E五地,它们的绝对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却相异。A地为高空,B地为高原,C地为高山,D为深谷,E为盆地,各地的气候大不一样。A点位于空中,昼夜温度的变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B点位于高原中心,白天吸热快,晚上放热也快,气温变化急剧,所以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的特征;C点位于山顶,与陆面接触少,而与空气接触较多,所以气候也显示为海洋性;D点居于深谷,E点位于盆地之中,两地温度都多变,气温差较大,大陆性气候特征就较为突出。所以,无论从大范围来看也好,从局部地区来看也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

4.图2-4-28 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一)

地势高低对气温的影响甚为明显。地势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青藏高原是全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地势高是主要原因。

图2-4-28

5.图2-4-29 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二)

图2-4-29

青藏高原面积广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对我国气候有极大影响。

6.图2-4-30 地形对我国气候影响(三)

图2-4-30

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寒潮的南上。秦岭南、北的冬季气温相差很大,就是山脉屏障作用的影响。

7.图2-4-31 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四)

图2-4-31

夏季,暖湿气流途经山地时,使迎风坡成为多雨中心,背风坡则降水少,温度高。

8.图2-4-32 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五)

关于初2地理生物中考问题

香榧树嫁接:选择2a生苗作为砧木.

嫁接苗

选择2a生苗作为砧木,接穗在40a生左右的健壮母树上采取,用1a生枝;嫁接时间在3月中下旬,那时树液已经开始流动但树芽尚未萌发。嫁接方法可采用切接,也可采用劈接,嫁接后再培育2~5a苗高达50cm以上时可用于造林。

生长环境

环境条件:香榧性喜温湿凉爽,成年结果后则要求光照充足。

海拔条件:200~800米之间。

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4~17℃,极端最低气温一l5℃,极端最高气温43.2℃(北纬27°~32°亚热带丘陵山区)。

土壤条件:土层深厚、肥沃、湿润、通透性好的微酸性到中性的沙质壤土。

岩石的风化有哪些因素会有差异?

第一章 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

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33、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

3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 气候区。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 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 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

49、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 最长、水量 最大、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河段。宜宾 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 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不足,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 与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 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 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 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 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经过西藏省的铁路是青藏铁路。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 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 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产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 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以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

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 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 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1、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P3

2、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P17

3、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流向、东西交通产生的影响?P23

4、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P30

5、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P34

6、不同的干湿区对我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P37

7、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P67

8、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P105

9、“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地理条件?P107

10、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P113

信丰脐橙的脐橙种植气候区划

(一)岩石和构造

岩石特征明显地控制着风化作用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块状、组构坚硬的岩石与薄层、松软的岩石,透水的与几乎不透水的岩石之间的风化作用强度和程度是不同的。

岩石的矿物学也是控制风化作用的一个要素。岩石的化学成分当然是重要的;两个较不重要的矿物学因素也影响着风化作用。其中之一是粒度,另一个是岩石中矿物的结晶度或结晶的量。例如,同一成分不同结构类型的花岗岩,抗风化作用能力也不相同。在潮湿热带气候区,粗粒斑状花岗岩的抗风化能力极小;粗粒花岗岩则较强;中粒、细粒花岗岩和花岗斑岩脉的抗风能力最强。黑耀岩、玄武玻璃和非晶质石英(燧石和石髓)较之晶质石英易溶于水。

每一种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后所产生的残积物及其对地形的影响,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石灰岩风化后常常产生**或红色的淋滤残积物,石灰岩表面平滑或具有溶解的斑点。页岩在风化后多呈鳞片状,并破碎成为碎屑或形成细粒粘土质残积物,其地形平滑低缓。花岗岩在干旱条件下风化后成为巨大破碎岩块或砂质残积物,地形高耸险峻;在温湿条件下,形成粘土或高岭土质残积物,地形平缓而圆滑。岩石的这些风化产物和对地形影响的特点,对于地质测量、找矿和水文、工程的地质勘察,都是非常有用的。

地质构造,特别是节理和裂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风化作用的程度。节理和裂隙(包括解理、空隙、层面、节理、断层等)的存在,减小了岩石抗风化作用的强度,增大了岩石与空气、水和生物作用的表面面积。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岩石,由于裂隙发育的程度不同,风化作用的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一个地区内的岩石矿物成分比较均一的花岗岩中,由于各部分的裂隙发育程度不同,风化作用所产生的残积物及其对地形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此外,作为空气和水循环通道的裂隙发展的深度,决定着水和空气可能到达的深度,并从而决定着风化作用的深度和残积物的厚度。

(二)气候影响

气候是影响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季节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它影响着该地区的风化作用类型和强度。

前苏联地质学家斯特洛霍夫1967年提出了一个子午线方向的地球风化层剖面(图2-1),它反映了风化作用类型和残积物的气候分带。由极区向赤道方向去,风化作用类型、风化深度、残积物类型,都随气候带而按顺序变化。

在极区和亚极区的近地表,机械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但岩石的化学成分变化不大,几乎没有生物风化作用。

图2-1 风化作用的深度、类型及其与纬度的关系

在干旱地带内,热涨冷缩的机械风化作用盛行。蒸发作用抽取含盐的地下水至地表层,在那里,盐类沉淀下来,产生盐渍风化作用。

在季节性冻结—融解的潮湿气候区,寒冷气候使微生物和植物死亡后的残骸不能很快矿化而堆积于残积物中,形成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雨水和雪水穿透腐殖质,收集有机化合物和CO2,在下伏矿物中产生生物矿化作用和水解金属阳离子,富SiO2的粘土被残留下来。铁的氧化物和粘土矿物由地表面冲刷下来,堆积于土壤的上部。化学风化作用穿透地表以下岩层的深度虽不大(仅数米),但机械风化作用,所可能波及的深度却较大。土壤中的粘土矿物阻碍着水自由地穿透地面并有利于地表泾流的发生。其地形常是由土爬和河流剥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宽平舒缓被残积物和土壤覆盖的地形。地形的顶部,残积物和土壤层一般不厚或基岩裸露。

在热带,化学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带深度可达100m以上,残积物的厚度可以很大。残积物的发育,部分地是由于温度较高,但更主要的是由于降水量大,特别是在裂隙和空隙发育的岩石中,风化带的厚度可以很大。虽然热带多雨森林产生大量生物残骸,但因为腐植质快速被细菌和微生物等的生物风化作用所破坏,因而很少堆积于残积物中。由于热带化学风化作用剧烈,以致有些稳定残留物,如粘土矿物也可被分解。

溶滤走的SiO2由于水解作用而呈硅酸出现于溶液中。溶滤SiO2的实际状态尚不清楚。有些可能是胶状;在有季节性干旱的地区,SiO2可沉淀形成结核、壳层、石髓和蛋白石层。铝的氢氧残留物——水铝矿,是难溶性物质,可缓慢再结晶:

2A(OH)3→Al2O3·3H2O

水铝矿富集于细粒残积物中,形成铝矾土。铝矾土富集形成铝矿床。

在多雨的湿热森林地带周围的热带草原地区的气候可分为湿季和旱季。在湿季,日照剧烈,洪水泛滥。但一年内一半左右的旱季。在潮湿季节内,风化作用的深度大。这种地区的旱季(有的在半年左右)可促进不可逆的氧化作用,产生铝和铁的氢氧化物,形成块状红土壳,并可以形成帽状岩。帽状岩对地形影响颇大。在某些地区内,这种壳叫做土甲(Soil armor)或铁板(ferricrete)。

热带气候的特点是温度高、降雨量大、地表和空气湿度大、地表水和地下水充沛、生物繁茂。这些条件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热带风化作用进行于各种地形表面的岩石中。在一些裂隙、孔隙发育和易溶的岩石内,风化作用尤为剧烈并且可以达到很大的深度。热带风化作用使大量矿物蜕变,产生风化程度很深的残积物;在一些地区(裂隙发育地区)内,残积物的厚度可以很大。热带残积物内含有重要矿物资源,诸如铝矾土、红土等等。

(三)地形和新构造运动

地形和新构造运动决定着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强度。一般在正地形和新构造运动上升地区,剥蚀作用强烈,堆积作用微弱或不存在;反之,在负地形和新构造运动下降地区,堆积作用盛行,剥蚀作用微弱或不存在。在剥蚀作用强烈的地区,虽有风化作用,但风化矿物不易保留,不能形成厚的残积层和风化壳。在堆积作用盛行的地区,地表连续接受堆积物,也不能形成残积层和风化壳。在新构造运动较稳定的准平原、高原和停止堆积的平原地区,以及平缓的丘陵和谷间地带,由于地形平坦,残积物形成之后,既不能很快被搬运,又不会很快被埋藏,是风化壳形成和发育的有利地区。

(四)生物的作用

地表在生物作用下常形成有机酸。有机酸可使风化壳中的元素分散和集中,对岩石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有机质分解出来的气体物质——氧、氮及碳酸气等,都是促进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能促进地表氮、硫、磷、铁及其它元素的循环,对风化壳的形成和发育起着极大的作用。

(五)时间

时间,也是影响风化作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进行风化作用的时间越长,风化壳的发育也就越充分。

山西2023年2a分数线

1赣南脐橙生产概况及物候进程

赣南现有脐橙面积26.7千hm2,2005年将发展到66.7千hm2。目前赣南脐橙主要分布在信丰、安远、寻乌、大余、瑞金、于都、兴国和崇义。其中信丰、安远和寻乌3个县种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0%以上。

赣南脐橙一般于2月上、中旬萌芽,2月下旬~3月上旬现蕾,4月上、中旬开花,4月下旬进入第一次生理落果,5月上、中旬开始第二次生理落果,7~9月为果实膨大期,10月中旬开始转黄,11月上旬~12月上旬果实成熟。从春芽萌发至果实采收,年生育期为280~300d。

2脐橙生长发育适宜的气候条件

2.1对温度的要求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8℃以上时,脐橙开始萌发;日平均气温在23~29℃时,其生长发育最适宜;1a中要求≥10℃的活动积温在5500℃以上。其中冬季冻害是影响赣南脐橙种植的主要气象灾害。脐橙能忍耐短期-6.5℃的低温,但冬季极端最低气温最好在-3℃以上。赣南极端最低气温为-8.0℃,出现在崇义。极端最低气温在-6.0℃以上的县(市、区)有于都、上犹、南康、信丰、寻乌、龙南、定南和章贡区。分析赣南各县极端最低气温的出现频率可以发现,极端最低气温≤-3℃出现的频率大部分为2a一遇。其中信丰和章贡区为最少,平均6a一遇;崇义最多,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极端最低气温≤-5℃出现的频率则较低,平均为11.6%,即10a一遇。其中章贡区自1961年以来还没有出现过极端最低气温≤-5℃的低温天气,信丰、于都和南康自有记录以来也只出现过1次;频率最高的是崇义,平均4a一遇。而极端最低气温≤-7℃出现的频率则更低,平均为1.6%,即60a一遇。其中兴国、于都、瑞金、章贡区、上犹、南康、信丰、寻乌、龙南和定南等10个县(市、区)自有资料以来还从未出现过-7℃以下的低温天气。

2.2对降水的要求

脐橙要求年降雨量1000mm以上。赣南年平均降水量为1450~1750mm,完全能满足要求。但因季节分配不均,春夏季洪涝、伏秋期干旱等会影响脐橙的生长发育。

2.3对日照的要求

脐橙属耐阴性较强的果树,但日照与脐橙优质高产关系密切。日照不足,脐橙生长结果和果实着色都较差。赣南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40~1840h,大多数县(市)在1550h左右,能满足脐橙的要求。

2.4与国内外脐橙区比较

2.4.1年平均气温高于国内外产区且冻害机率较低

赣南年平均气温为18.8℃,比湖北秭归高0.8℃,比美国加州高1.6~2.9℃;全市以崇义17.9℃最低,于都19.6℃最高,其余县(市)为18.3~19.4℃。极端最低气温比湖北秭归高2.5℃,同时也明显高于重庆奉节、湖南新宁等脐橙产区。

2.4.2降水多于国内外脐橙产区

赣南年降水量比湖北秭归多400~500mm,比美国加州多1100mm左右。

3脐橙种植气候区划

3.1脐橙种植气候区划指标的确定

赣南种植脐橙的气候条件优越,光、温、水等资源丰富,均适宜脐橙生长发育。经普查赣州市历年柑桔产量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发现,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10℃积温、4~11月日照时数、4月份平均气温等4个因子对赣南脐橙生产影响最明显,因而选其作为赣南脐橙种植气候区划的指标(所有因子取值均为全市平均值)。

3.2资料来源与区划方法

利用赣州市17个县站1961~2000年共40a的基本气候资料作为区划的基础?熏采用1:25万地形数据和居民点分布数据作为全市基础数据?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区划的手段,结合传统的气候区划方法对赣南脐橙种植进行区划。

3.3脐橙种植气候要素的空间分析模型

气候资源主要受海拔高度、纬度、地形、下垫面性质等因素影响,并随这些因素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根据赣南各县40a的气候资料以及4个山区考察站的订正资料,用脐橙种植的关键气象因子与海拔高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赣南各气候要素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

(1)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Tmin)随海拔高度(H)的变化规律:Tmin=?鄄1.31-0.0083H;

(2)≥10℃积温(?鄱T)随海拔高度(H)的变化规律:?鄱T=6573.48-2.8716H;

(3)4~11月日照时数(?鄱s)随海拔高度(H)的变化规律:?鄱s=1335.27-0.1749H;

(4)4月份平均气温(T4)随海拔高度(H)的变化规律:T4=20.84-0.0052H。以上因子与海拔高度均为极显著相关。

3.4脐橙种植气候区划图的制作

我们选取≥10℃的年活动积温和极端最低气温作为区划的主导指标,取4~11月日照时数和4月份平均气温作为2级指标,按表1的标准采用GIS等手段对赣南脐橙种植最优区、适宜区、一般区和不宜区4个区进行区划。

4各气候区气候条件简述

4.1最优区

本区主要包括信丰、南康、章贡区、于都、赣县的大部以及大余、兴国、会昌、宁都、上犹、瑞金等的部分地区。此区海拔在200m以下,面积约7000km2(包括水域和道路面积),约占赣南总面积的18%。区内≥10℃的年积温在614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为-4.2~-7.2℃;4~11月日照≥1339h,4月平均气温≥19.5℃,极端最低气温为-4.2~-7.2℃,无霜期达281~298d。本区低温冻害危害较轻,虽有个别台站极端最低气温在-7℃以下,但出现的机率很低,约60a一遇;区内积温高、无霜期长,为我市生产色质兼优的脐橙奠定了基础,是赣南种植脐橙气候条件最优越的区域。但由于此区海拔较低,大部分属水稻及其它经济作物用地,因此该区发展脐橙种植时要综合考虑农业结构的整体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到优质高效。同时还应注意防止4月份脐橙开花座果期间,因高温高湿产生的严重落花落果。

4.2适宜区

此区遍布赣南各县(市),主要包括安远、龙南、寻乌、全南、会昌、兴国、定南、瑞金、石城、大余、宁都的大部以及崇义、上犹、于都、赣县、信丰和章贡区的部分地区。此区海拔在200~300m,面积约为2万km2(包括水域和道路面积),占总面积的53%左右。本区≥10℃的积温为5800~6050℃,极端最低气温为-5.3~-7.5℃,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为-2.9~-3.6℃,无霜期达280~296d,4~11月日照为1200~1430h,4月份平均气温为18.5~19.6℃,区内年降水量为1500~1700mm。本区气候条件仅次于最优区,是脐橙发展的主要区域。但该区极端最低气温比最优区偏低,因此在发展脐橙种植时应考虑低温冻害给脐橙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要综合考虑作物的总体布局,尽量做到不与稻田、良田争地,鼓励在高排田、缺水田发展脐橙种植,这样既可趋利避害,又能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

4.3一般区

主要包括崇义、全南、定南、石城、会昌等的部分地区以及其它县市的小部分地区。该区海拔多在300~400m,面积约为8000km2(包括水域和道路面积),占总面积的21%左右。本区≥10℃的积温为5600~5800℃,极端最低气温为-6.0~-8.0℃,无霜期达270~285d,4~11月日照为1100~1250h,4月平均气温为18.6~19.5℃,年降水量在1550~1700mm。由于此区极端最低气温较低,脐橙容易遭受低温冻害,因此建园时应充分利用小地形优势,并综合考虑交通运输等因素,要避免在低洼的冷空气下沉地带和迎风口处种植,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切忌盲目发展。

4.4不宜区

此区主要分布在赣州市海拔400m以上的丘陵山区,面积约为2800km2(包括水域和道路面积),占总面积的8%左右。该区≥10℃的积温不足5500℃,极端最低气温低于-7℃,无霜期在270d以下。由于该区多属丘陵山地,极端最低气温较低,且出现频率较高,因此不宜种植脐橙。

5几点建议

(1)因地制宜选择脐橙品种。“最优区”因其冻害机率低,积温高,应选择晚、中熟品种,以种植鲜食果为宜;“适宜区”是我市发展脐橙的主要区域,气候条件仅次于最优区,应选择中熟品种,其中小气候条件好的可考虑种植晚熟品种,以种植脐汁加工果为主,鲜食为辅;“一般区”因其冻害机率较高,应选择小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带适当发展,并以早熟品种为宜。

(2)充分利用地形小气候发展赣南脐橙生产。脐橙冻害多发生在强寒潮侵入后天气晴朗的夜晚,由于辐射降温,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在地势低洼封闭的地方堆积而成“冷湖”,而山坡上则出现明显的逆温(暖区)。因此,山区橙园要避免建在低洼和风口地带,且坡度以<30°为宜。

(3)赣南年降水量虽然比其它脐橙产地偏多,但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汛期降水集中,伏秋易旱。因此,各地在建园时还应慎重考虑水源和排水防渍问题。

岩溶水文地质与旱涝灾害

第一批:体育(文)392分;体育(理)384分。 第二批:体育(文)334分;体育(理)317分。

文史类一本线:490;二本线:418;理工类一本线:480;二本线:396;体育类文科一本线:392;理科一本线:384;文科二本线:334;理科二本线:317;艺术类文科一本线:368;理科一本线:360;文科二本线:314;理科二本线:297。

山西简介:

山西省,简称“晋”,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市,位于中国华北,东与河北省为邻,西与陕西省相望,南与河南省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介于北纬34°34′—40°44′,东经110°14′—114°33′之间,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市辖区26个、县级市11个、县80个。

山西省地势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山西省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水系,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填报志愿的重要性:

1、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考志愿填报决定了考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方向,对考生的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决定考生的高校录取。高考志愿填报是考生被高校录取的关键,填报合适的志愿可以提高考生被高校录取的概率。

3、对考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填报志愿是考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如果填报不当,可能会给考生带来心理压力和困扰。

4、反映考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价值观。填报志愿是考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价值观的体现,填报合适的志愿可以帮助考生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价值观。

因此,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应该认真思考,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职业规划和人生价值观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本节以广西为例,讨论岩溶区的洪涝和干旱问题及其与水文地质结构的关系。广西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域性降雨量分布和季节性降雨量分配都不均,冬半年易旱,夏半年易涝,夏季虽属雨季,夏旱也时有发生,旱涝交替出现。这与岩溶区复杂多样的地表、地下双层结构关系密切。

4.4.1 广西旱涝灾害概况

4.4.1.1 岩溶洪涝历史概况

广西是我国典型的岩溶区之一,地表岩溶峰林地貌景观发育,地形复杂多样,地下是复杂的岩溶洞穴系统,包括地下河洞穴系统。广西86个市县中,有78个市县分布有碳酸盐岩(包括覆盖型),占广西市县数的93.03%,其中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于30%的岩溶市县45个,占广西市县数的63.95%,这些岩溶市县均有岩溶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有的县年年发生旱涝灾害。

就广西全区而言,在历史上就有洪涝灾害或水灾的记载。洪涝灾害多发生在两大类地区,一类是大中型河流的沿岸地区,特别是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二类是岩溶地貌区,尤其是峰丛洼地区。前者一般称为沿江易涝区,后者称为岩溶内涝区。对于岩溶内涝,1950年以前很少有记载,之后才有一些零星记载,但多数仍以洪涝灾害的形式而记载。据调查,沿江沿河发生洪涝灾害时,岩溶山区亦同时发生内涝灾害,而岩溶山区内涝发生时,沿江沿河不一定发生洪涝灾害。据此认为,广西历史上记载的水灾发生,亦同时发生了内涝灾害。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广西各市县历代水旱灾害纪实”,广西从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对水灾开始有记载,宋代以来,这方面的记载资料就逐渐多了起来,从元代开始水灾的记载相对较为详细,具体统计结果见表4-9。

表4-9 广西历代水灾统计表

全广西,从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到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1804a中有335a发生水灾,平均5.4a发生1a。其中明代平均2.8a发生1a,每年发生1.8次;清代平均1.4a发生1a,每年发生2.8次。但各地情况有所不同,发生频率长短各异。虽然历史资料记载不全,但对我们分析洪涝灾害仍具参考价值。民国时期的38a中,连年发生水灾,平均每年发生8.6次。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94年的45a中,亦每年发生水灾,平均每年发生30.7次。

从表4-9还可知道,广西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夏季的洪涝灾害多是由暴雨造成的,夏涝次数占全年洪涝次数的67.63%,其次为春涝,占全年洪涝次数的19.69%,再次为秋涝,占全年洪涝次数的12.63%。洪涝与暴雨有直接关系,但在岩溶峰林地貌分布区,往往是由大量的涌水而形成的。

从地区分布来看,春涝和夏涝比率桂北高于桂南,秋涝的比率桂南最高,桂东次之,桂北和桂西较少。从实际分布来看,不同的地区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洪涝频率高的地区,平均每年洪涝灾害次数也多。就广西全区平均状况而言,6月份发生洪涝灾害的机会最多,占全年洪涝次数的30%,其次是7月份,占21%,5月和8月分别占17%和19%,4月和9月分别占7%和6%。

根据统计资料,1950~1994年,水灾非常频繁,一年中受灾面积愈来愈广,灾情愈来愈重。如与民国时期相比,若以一年受灾市县数占全广西市县数的24%~34%为第一个期限,则民国时期出现洪涝有5年次,1950年后有11年次;若以35.6%~46%为第二个期限,则民国时期只有2年次,而1950年后有9年次。若以阶段性年代发生最多水灾年排列,也发现1950年后水灾市县有加重发展的趋势(表4-10)。1994年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广西先后受到4次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袭击,造成特大洪涝和内涝灾害,受灾市县达84个,是1950年以来受灾面最广的一次。

表4-10 1950年后广西水灾发展趋势

4.4.1.2 内涝灾害

广西岩溶洼地发生内涝是岩溶石山县的普遍问题。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于60%的27个岩溶石山县的洪涝面积达93.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其中岩溶内涝面积为54.89万亩,占洪涝面积的58.85%。在1000亩以上连片分布较大洼地的内涝面积近20片,如东兰县的三石—巴纳为7000亩、泗孟3000亩、巴马县的西山为4000亩、凤山县的金牙—平乐内涝面积达1.05万亩、凌云县的沙里3000亩、隆安县的布泉1.2万亩、天等县的龙洞—孔民1.5万亩、大新县的福隆8000亩。其余都是数十亩至数百亩的小片内涝地,分布于峰丛洼地之中。又据1990年的统计资料,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于30%的55个岩溶石山县的内涝面积约9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

岩溶内涝多发生于岩溶洼地中,内涝积水的消泄速度取决于内涝积水深度和积水量,以及地下管道的消泄水能力。一般小面积的洼地,汇水范围小,积水量有限,并有一定消水能力,若发生内涝,一般在2d内即可消退,农作物受灾程度较轻。内涝程度较重的洼地,消水时间亦长,可达3个月以上。如1968年6~8月,东兰县大雨频繁,降雨量为1359.1mm,接近正常年份总降水量,三石区的纳合、巴王、巴造、纳腊等地发生严重内涝灾害,农田受灾面积1.33万亩,被淹没107d,房屋倒塌600多间,公路中断3个月。又如1966年7月上旬,连降大暴雨,凤山县的金牙乡上牙村和下牙村发生内涝,农田被淹3000多亩,70余户民房被淹,内涝时间持续3个月,颗粒无收。

岩溶内涝受降雨的控制,往往是一年发生2~4次,有时发生6次,如1959年5月10~11日,连降80mm以上的大雨,6月份又连降大雨,全月降水量400mm,其中6月13日降水量199mm,8月11~12日又连降大雨,降雨量180mm,马山县古寨乡大面积岩溶洼地被淹,全年农作物受内涝灾害面积62679亩,失收20477亩。又如1985年5月8日至6月9日,乐业县逻西、幼平、新化、马庄等地先后3次暴雨,造成涝灾,降水量分别为77.5mm、159mm和100mm,受灾农田1615亩,造成2个月公路交通中断,冲毁水利设施340多处、房屋两座,影响灌溉面积2841亩,公路塌方1.8万m3,冲垮涵洞34座,并造成人员和大牲畜的伤亡。各项经济损失总计为81万元。

4.4.1.3 干旱历史概况

广西处于温热多雨气候区,人均降水资源和人均水资源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似乎不应该存在干旱灾害问题。实际上,广西不仅有旱灾之害,而且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一是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二是地表水文网不完善,特别是岩溶地区尤其突出,虽有大江大河,但河谷深切,加之山石阻碍,自流引水有诸多困难,而江河支流少,许多地段没有常年性支流,甚至没有支流;三是岩溶峰丛山区地下水埋藏深度大,开发利用困难。

按干旱发生季节划分,广西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从全区范围来说,春旱年年有,只是发生的地点和程度不同,直接影响春播生产的完成。夏旱主要影响早稻后期生长和晚稻插秧用水,同时也影响旱地作物的生长。秋旱主要影响秋收作物的后期生长,影响秋收作物的产量。冬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小,因为大多数农作物已在冬季前收获。相对来说,春秋干旱对广西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最大。夏旱对早稻后期生长、晚稻插秧和甘蔗生长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但发生夏旱的几率不多。

广西旱灾的记载开始于公元714年,以后的记载资料就逐渐多了起来,记载内容也越来越详细,具体统计结果见表4-11。

从唐开元二年到清末宣统三年,共发生旱灾371a,平均3.2a发生1a。其中宋代平均14.3a发生1a,元代平均6.7a发生1a,明代平均3.1a发生1a,清代平均1.5a发生1a。民国时期的38a中,年年发生旱灾,平均每年发生7.2次。新中国成立后的43a中,亦连年发生旱灾,平均每年发生46.1次。从表4-11还可以看出,广西的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秋季和春季,秋旱和春旱次数分别占旱灾总次数的39.22%和35.89%,夏旱为24.89%。干旱灾害与气象因素有直接关系,但在岩溶地区,还与岩溶环境条件有关。

表4-11 广西历代旱灾统计表

表4-12 1950年后广西旱灾发展趋势

根据资料统计(表4-12),1950~1992年,旱灾频繁发生,灾情愈来愈重。总体而言,43a中,严重干旱的年份(受旱市县数占全区市县数的24%~50%)有24a,占55.81%,特大干旱的年份(受旱市县数占全区市县数的>50%)有10a,占23.26%;秋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春旱,春旱多于夏旱;一年中出现的旱灾次数多,时间长,1963年是最严重的干旱年,受灾市县数达79个,占全区的90.80%,旱灾次数142次,其中春旱54次,夏旱57次,秋旱31次,受旱面积800万亩,粮食损失4亿kg,人畜饮水困难;连续发生严重旱灾的年份多,1953~1958年6a、1960~1966年7a、1974~1981年8a、1983~1992年10a,其中1988~1992年连续5a发生特大干旱灾害。

4.4.1.4 岩溶区的干旱

广西岩溶石山区共有67片大于5000亩干旱片,耕地面积257万亩,其中分布于岩溶平原和谷地之中219万亩,占85.21%土地,分布于峰丛洼地的耕地38万亩,仅占14.79%。这类干旱土地集中连片,小片数千亩,大片超过5万亩,地势平坦,土层较厚,交通方便,治理这类旱片,投入少、效益高、见效快。

(1)岩溶山区

大江大河深切成数百米的大峡谷,两岸是连绵数十至数百、千米的峰丛洼地地形,山高水低,又有数百至数千座石山阻碍,土地和居民散布于一个个独立的深数百米、直径不过100~200m的封闭洼地之中,水土资源相互脱节,不仅农田用水无法解决,而且多数居民的饮用水也无法解决,用“水贵如油”来形容并非是夸大之词。广西400万缺水人口80%分布于该地区,真正的困难是这类地区农民耕作的约300万亩土地都是靠天下雨的自然农业,旱涝由天决定。

(2)岩溶谷地和平原

岩溶谷地和平原区有大面积连片的土地,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近水而居,开垦耕种最近泉、近河地段的土地,尚有大量宜农荒地闲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红水河、西江、左江等许多河沿岸先后建立国营农场,同时建造了许多抽江河水的大型抽水站和配套的渠道网,除灌溉国营农场土地外,也使附近农民受益。在长达20多年里,广西绝大多数农场亏损经营,农场和农民都长期拖欠水费。而在冬春几个月非灌溉季节,抽水站为节约开支而不抽水,农场职工吃水比农民还难。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几乎所有大型抽水站都先后停止运营,曾经靠抽水灌溉的农民又复受旱,原有的旱地继续受旱。

“”时期,广西在岩溶地区修建有1252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35.4×108m3,设计灌溉面积356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50.5万亩,其中多数有渗漏问题,渗漏或不能蓄水的水库644座,历经30a的技术处理,仍有51%(计644座)水库不能正常蓄水或不能蓄水。

总之,广西干旱主要在岩溶地区,其原因是大量雨水、地表水都漏入地下,使地表缺水。虽经几十年在地表搞蓄、引、提等地表水开发工程,许多地方仍然受旱。我们认为,应该下决心针对岩溶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就近分散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广西金光农场地处左右江交汇的三角区,搞了20多年地表水,连年亏损(亏损还有其他原因),各分场无水吃。20世纪80年代就近分散开发地下水,2a解决9个分场吃水,3a扭亏,5a彻底翻身。金光农场治旱的经验值得各有关部门、有关地市县认真思考、借鉴。

4.4.2 广西旱涝灾害的基本特点

4.4.2.1 岩溶内涝的基本特点

(1)分布特点

岩溶内涝灾害是岩溶区普遍存在的岩溶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从岩溶地貌分区来看,主要发生在峰丛洼地区,常呈线状或串珠状分布,这与岩溶系统的结构有关。在峰丛谷地、峰林谷地和峰林平原等地貌区内涝也时有发生。岩溶内涝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常见的,如南斯拉夫特列比西尼察流域等,以及我国的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区)的岩溶石山区。从宏观的地域来看,岩溶内涝问题多发生在湿润气候的热带、亚热带岩溶环境区,这也是这类岩溶环境区的一个特点。

(2)周期性特点

岩溶洼地内涝的发生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在每年的汛期,特别是5~8月降水量较大时,有些岩溶洼地必然出现内涝,导致周期性的季节性受淹,这种内涝一年可发生1~4次,多者达7次或8次,雨后即通过地下河管道逐渐消退,淹没时间长短不一,短者只有几天,长者可达3个月之久,有时被称为季节性岩溶湖。因受水文网的控制,不同的岩溶洼地一年内发生内涝的次数和淹没时间虽然不同,但年年雨季重复出现则是相似的。

(3)突发性特点

岩溶洼地突发性内涝是指有些地区在连降大雨、暴雨的情况下才发生的内涝,一般为10a或数10a一遇,或者是从未发生过内涝,但由于地下河系统(或岩溶洼地系统)的传输通道被堵塞,或因泥沙淤积、崩塌物堆积而造成过水断面减少,必导致内涝的突然发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不合理的平整土地,使得很多洼地已由突发性内涝演变成周期性内涝,并使内涝逐年加重。

(4)多发性特点

是指岩溶洼地每年发生内涝的次数在2次以上,也即一年内多次发生内涝灾害。年平均内涝次数的多少,大体上可以反映出某一岩溶石山区在一年内可能发生内涝的程度。暴雨多的岩溶石山区内涝多,暴雨少的岩溶石山区内涝少,广西平均每年发生2次内涝以上的岩溶石山区主要有凌云、凤山、东兰、巴马、都安、马山、上林、融安、永福、桂林、靖西、天等、那坡等地。在凤山内涝次数最多的年份中,大部分石山区都有4次左右的内涝发生,在都安、巴马等红水河沿岸地区超过6次,使内涝时间持续3个月之久,如东兰的板文、凤山的金牙、大化的大调等内涝片。

(5)群发性特点

群发性是指在某一岩溶区域内,甚至是整个岩溶石山区,岩溶洼地内涝同时在分散分布于峰丛之间的众多个洼地中发生。受峰丛洼地的分布、大气降水影响、岩溶洼地系统结构及输入输出条件的控制,内涝往往呈现出星罗棋布于独立存在的岩溶洼地的个体之内,常常成群出现,有时呈线状排列,有时呈羽状、树枝状展布。这还与地下河系统和地表水文网的布局有关。

(6)岩溶内涝与非岩溶区的差异

内涝的形成受其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技术管理水平、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制约,过量的降雨是内涝发生的主要原因,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质条件与内涝的发生关系密切。非岩溶区的内涝灾害一般是由当地的降雨形成,源于过量的地表水汇流于地形低洼处而成灾,多发生在广阔的平原区浅洼地区。当降雨量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模数超过农田排水模数时,田间积水的时间与水层深度超过了农作物的耐涝能力,便造成被淹,使农作物减产而形成灾害。灾害的严重程度与降雨强度、持续时间、次降水总量和分布范围大小有关。岩溶区的内涝灾害的形成,还因地下河上游来水量大,水位上升溢出地表淹没洼地,或因地表河流水位上涨和修建水库抬高了河水位,淹没了地下河或岩溶泉出口,河水顶托补给岩溶地下水,通过地下河天窗、落水洞溢出地表而成内涝,光耀华等(2001)称之为岩溶浸没内涝;或因岩溶洼地四周表层带和包气带的季节性岩溶泉和季节性地下河雨后大量涌水而造成内涝。岩溶内涝灾害的严重程度不仅与降雨有关,还与地下河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条件关系密切。

4.4.2.2 干旱的特点

从旱灾出现的情况来看,广西全区平均每1.5年就有一年全区性春旱或秋旱或夏旱。秋旱和春旱几乎年年都有发生,但秋旱以局部性居多,全区性较少,夏旱多属局部性,出现大范围夏旱的机会较少,冬旱也几乎年年发生。干旱的时间长、范围广、危害重,例如1977年春,有61个县(市)发生不同程度干旱,其中连续3个月以上的有35个县(市),连续4个月以上的有18个县(市),受旱作物面积535万亩;1972年夏,53个县(市)受旱灾,其中21个县(市)连旱30~40d。1980年秋旱,9、10两个月连旱数十日,桂西和桂南有20~30d,桂中有30~40d,桂东、桂北达40~50d,全区受旱灾作物面积达1029万亩。旱年多为连续出现,1957~1980年间共有16个旱年,其中连续出现的有12a,占旱年总数的75%。

从干旱灾害的地区分布来看,春旱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春旱的出现频率由桂西南的53%,至桂东北逐渐减少为39%,以桂西的春旱最为严重,其次是沿海、桂南;广西水稻春旱频率的基本情况是:百色地区和南宁、钦州两地区西部及南宁市出现频率在80%以上,其中百色、田阳两县市高达100%;河池地区、柳州地区南部、南宁地区东部、钦州地区南部出现频率为60%~80%;玉林地区和柳州地区中部为40%~60%;柳州地区东南部、桂林地区南部和梧州地区大部为20%~40%;其余地区小于20%,其中桂林地区东北部基本无春旱。

夏旱出现的频率平均在37%~50%之间,以桂中的夏旱最为严重,其次为桂南、沿海;广西夏旱以柳州地区南部、柳州、梧州、桂林地区北部和南宁地区南部出现频率较高,在40%以上,其中武宣、象州、柳州、全州、资源等县(市)达60%;河池、百色、钦州3地区和玉林地区南部以及金秀、昭平、贺县频率较低,在20%以下。其余地区在0~40%之间。

广西秋旱的地域分布恰与春旱相反,即大体上桂东重于桂西,桂北重于桂南。秋旱频率高值区有3个:①以全州、兴安为中心的桂东北秋旱区,10a有6~7年秋旱;②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秋旱区,10a也有6~7年秋旱;③以扶绥、上思为中心的桂南秋旱区,10a有4~5a秋旱;其余地区10a有1~4a秋旱,其中凤山和东兰等地最少,仅9a一遇。

冬旱的频率在 46%~57%之间,以桂中的冬旱最为严重,其次是沿海、桂西。

4.4.3 水文地质对旱涝灾害的影响

广西岩溶地貌组合形态主要表现为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林谷地和峰林平原等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峰丛山区的特点是大片连座分布的山体之间形成洼地和谷地等负地形,峰体相对高度200~500m,甚至更大。峰丛山区的侵蚀基准面较低,地下水位埋深大,因而包气带厚度大,且不同的地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厚度在数十米至200m,有些地方可达500m以上。在封闭的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没有地表排水出路,几乎所有的大气降水以渗入和注入的方式输入地下水系统,因此,落水洞、竖井、天窗、漏斗、地下河及地下洞穴系统发育。在峰丛洼地系统与平原、谷地、河流的交界地带,常出露地下河出口和岩溶泉。峰体的洞穴多为干溶洞,洞体规模大小各异,有时垂向发育,有时成层分布,有时垂向洞穴和横向洞穴组成复杂的洞穴系统。在洼地或谷地底部一带或以下地带的洞穴多为地下河或充水溶洞,成层发育。地下河是峰丛洼地谷地的主要泄水通道,其过水断面基本固定,大小各异,有的地下河高大且宽阔,输水能力强,有的矮小且狭窄或某一部位为瓶颈状洞道,输水能力较差,狭小的地下河过水断面就是岩溶内涝形成的内在因素,当然包括狭小的落水洞。在地下河系统的过水断面基本固定的前提下,在适宜的降雨条件下,岩溶洼地的汇水量大,而落水洞或地下河输水能力小而排泄不及时,岩溶洼地谷地内就形成内涝。

岩溶洼地、岩溶谷地、甚至是岩溶平原,在汛期,特别是暴雨过程,岩溶管道水压上升,水位超越地下河管道,使地下水涌入洼地、谷地、平原,或地表水汇流于洼地、谷地、平原等而产生内涝。即使在非雨季节,地下河通道局部受阻而壅水,或人工水体回水造成地下河水泛滥亦可产生内涝。由于岩溶作用和岩溶空间介质的高度不均匀性,尤其是封闭的岩溶洼地谷地没有完整的地表水网络系统,造成岩溶洼地内涝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具有其特殊性。

岩溶地区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致灾因素除水文地质结构影响外,还包括气象与水文、地形与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植被与水土流失,以及人类活动等。自然因素固然重要,但在一定的降水条件下,人类活动似乎强于自然因素。过量的降雨是形成岩溶洪涝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的无雨则是形成岩溶干旱的主要原因,但这些都不是必然因素,还与岩溶水系统的结构特征、输入和输出条件、环境状况有关。森林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因素构成一个复杂的具有因果关系的致灾链,它们既共同作用于岩溶旱涝,又独立对岩溶旱涝发挥着作用。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加重了灾害程度,旱涝的发生又对岩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美国采购的20架b2a加上研制费用

(一)岩石和构造

岩石特征明显地控制着风化作用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块状、组构坚硬的岩石与薄层、松软的岩石,透水的与几乎不透水的岩石之间的风化作用强度和程度是不同的。

岩石的矿物学也是控制风化作用的一个要素。岩石的化学成分当然是重要的;两个较不重要的矿物学因素也影响着风化作用。其中之一是粒度,另一个是岩石中矿物的结晶度或结晶的量。例如,同一成分不同结构类型的花岗岩,抗风化作用能力也不相同。在潮湿热带气候区,粗粒斑状花岗岩的抗风化能力极小;粗粒花岗岩则较强;中粒、细粒花岗岩和花岗斑岩脉的抗风能力最强。黑耀岩、玄武玻璃和非晶质石英(燧石和石髓)较之晶质石英易溶于水。

每一种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后所产生的残积物及其对地形的影响,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例如,石灰岩风化后常常产生**或红色的淋滤残积物,石灰岩表面平滑或具有溶解的斑点。页岩在风化后多呈鳞片状,并破碎成为碎屑或形成细粒粘土质残积物,其地形平滑低缓。花岗岩在干旱条件下风化后成为巨大破碎岩块或砂质残积物,地形高耸险峻;在温湿条件下,形成粘土或高岭土质残积物,地形平缓而圆滑。岩石的这些风化产物和对地形影响的特点,对于地质测量、找矿和水文、工程的地质勘察,都是非常有用的。

地质构造,特别是节理和裂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风化作用的程度。节理和裂隙(包括解理、空隙、层面、节理、断层等)的存在,减小了岩石抗风化作用的强度,增大了岩石与空气、水和生物作用的表面面积。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岩石,由于裂隙发育的程度不同,风化作用的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一个地区内的岩石矿物成分比较均一的花岗岩中,由于各部分的裂隙发育程度不同,风化作用所产生的残积物及其对地形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此外,作为空气和水循环通道的裂隙发展的深度,决定着水和空气可能到达的深度,并从而决定着风化作用的深度和残积物的厚度。

(二)气候影响

气候是影响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季节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它影响着该地区的风化作用类型和强度。

前苏联地质学家斯特洛霍夫1967年提出了一个子午线方向的地球风化层剖面(图2-1),它反映了风化作用类型和残积物的气候分带。由极区向赤道方向去,风化作用类型、风化深度、残积物类型,都随气候带而按顺序变化。

在极区和亚极区的近地表,机械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但岩石的化学成分变化不大,几乎没有生物风化作用。

图2-1 风化作用的深度、类型及其与纬度的关系

在干旱地带内,热涨冷缩的机械风化作用盛行。蒸发作用抽取含盐的地下水至地表层,在那里,盐类沉淀下来,产生盐渍风化作用。

在季节性冻结—融解的潮湿气候区,寒冷气候使微生物和植物死亡后的残骸不能很快矿化而堆积于残积物中,形成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雨水和雪水穿透腐殖质,收集有机化合物和CO2,在下伏矿物中产生生物矿化作用和水解金属阳离子,富SiO2的粘土被残留下来。铁的氧化物和粘土矿物由地表面冲刷下来,堆积于土壤的上部。化学风化作用穿透地表以下岩层的深度虽不大(仅数米),但机械风化作用,所可能波及的深度却较大。土壤中的粘土矿物阻碍着水自由地穿透地面并有利于地表泾流的发生。其地形常是由土爬和河流剥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宽平舒缓被残积物和土壤覆盖的地形。地形的顶部,残积物和土壤层一般不厚或基岩裸露。

在热带,化学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带深度可达100m以上,残积物的厚度可以很大。残积物的发育,部分地是由于温度较高,但更主要的是由于降水量大,特别是在裂隙和空隙发育的岩石中,风化带的厚度可以很大。虽然热带多雨森林产生大量生物残骸,但因为腐植质快速被细菌和微生物等的生物风化作用所破坏,因而很少堆积于残积物中。由于热带化学风化作用剧烈,以致有些稳定残留物,如粘土矿物也可被分解。

溶滤走的SiO2由于水解作用而呈硅酸出现于溶液中。溶滤SiO2的实际状态尚不清楚。有些可能是胶状;在有季节性干旱的地区,SiO2可沉淀形成结核、壳层、石髓和蛋白石层。铝的氢氧残留物——水铝矿,是难溶性物质,可缓慢再结晶:

2A(OH)3→Al2O3·3H2O

水铝矿富集于细粒残积物中,形成铝矾土。铝矾土富集形成铝矿床。

在多雨的湿热森林地带周围的热带草原地区的气候可分为湿季和旱季。在湿季,日照剧烈,洪水泛滥。但一年内一半左右的旱季。在潮湿季节内,风化作用的深度大。这种地区的旱季(有的在半年左右)可促进不可逆的氧化作用,产生铝和铁的氢氧化物,形成块状红土壳,并可以形成帽状岩。帽状岩对地形影响颇大。在某些地区内,这种壳叫做土甲(Soil armor)或铁板(ferricrete)。

热带气候的特点是温度高、降雨量大、地表和空气湿度大、地表水和地下水充沛、生物繁茂。这些条件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热带风化作用进行于各种地形表面的岩石中。在一些裂隙、孔隙发育和易溶的岩石内,风化作用尤为剧烈并且可以达到很大的深度。热带风化作用使大量矿物蜕变,产生风化程度很深的残积物;在一些地区(裂隙发育地区)内,残积物的厚度可以很大。热带残积物内含有重要矿物资源,诸如铝矾土、红土等等。

(三)地形和新构造运动

地形和新构造运动决定着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强度。一般在正地形和新构造运动上升地区,剥蚀作用强烈,堆积作用微弱或不存在;反之,在负地形和新构造运动下降地区,堆积作用盛行,剥蚀作用微弱或不存在。在剥蚀作用强烈的地区,虽有风化作用,但风化矿物不易保留,不能形成厚的残积层和风化壳。在堆积作用盛行的地区,地表连续接受堆积物,也不能形成残积层和风化壳。在新构造运动较稳定的准平原、高原和停止堆积的平原地区,以及平缓的丘陵和谷间地带,由于地形平坦,残积物形成之后,既不能很快被搬运,又不会很快被埋藏,是风化壳形成和发育的有利地区。

(四)生物的作用

地表在生物作用下常形成有机酸。有机酸可使风化壳中的元素分散和集中,对岩石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有机质分解出来的气体物质——氧、氮及碳酸气等,都是促进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能促进地表氮、硫、磷、铁及其它元素的循环,对风化壳的形成和发育起着极大的作用。

(五)时间

时间,也是影响风化作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进行风化作用的时间越长,风化壳的发育也就越充分。

美国采购的20架b2a加上研制费用如下:

美国采购的20架B-2A,加上研制费用,一架2A总体费用超过22亿美元正确。 B-2的造价是及其昂贵的,B-2A,每架飞机约合12亿美元。最终加上研制费用,购买一架B-2A的费用超过20亿美元。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美国,首都华盛顿。位于北美洲中部,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地形总体西高东低,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总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

总面积93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2680千米,国共分50个州和1个特区(哥伦比亚特区),有3143个县。截至2021年8月15日,美国总人口约3.33亿,非拉美裔白人占57.8%,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及天主教,通用英语。?

美国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开始向北美移民。到1773年,英已建立13个殖民地。

1775年,爆发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1789年华盛顿就职第一任总统。在1776年后的100年内,美国领土几乎扩张了10倍。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其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具有世界规模最大和最发达的现代化市场经济。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信息、生物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美国法律制度健全,市场体系完善,营商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发达,在市场容量、科技实力、教育创新、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稳居全球领先地位。2021年,美国GDP为23万亿美元。?

美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北约、世贸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成员国,其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领域对世界均有较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