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省使用触控雷达的情况

2.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什么意思

3.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哪些地区将会出现恶劣天气?

4.早准快广实含义

5.2022年世界气象日是几月几日 2022年世界气象日是哪一天

气象 第一道防线_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加

当前,我国南北方全面进入主汛期,强降雨天气频发,防汛抗洪已到关键阶段。

在防汛抗洪中,创新科技成为利器。从气象和水情预报到防汛监测与预警;从上天入地的科技设备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多种“黑科技”的应用让防汛抗洪更智慧。

耳聪目明 守好防汛第一关

今年6月,我国华南和江南一带迎来入汛以来首轮强降水。就在强降水来临一周前,这片区域已被国家气象中心的预报员提前“锁定”。在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发展的同时,国家气象局已提醒相关地区做好防汛准备。

气象服务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我国的气象预报预测技术不断跨越升级,预报预测的准确率也大幅提升。2019年,我国暴雨预警准确率已提高到88%,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达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水平保持世界领先。

今年5月,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期天气预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此次防汛过程中。据了解,该项目研发的多项预报产品,能够帮助预报员准确勾勒出中长期预报时效内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季风等多种大型关键环流系统的特征,以便精准锁定雨带位置、确定降雨强度等信息。

水情监测预报是水灾防御的“参谋”和“耳目”。进入7月,我国东部主雨区逐渐“北抬”至华北、东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洪水预报难,一些山区中小河流降水汇流时间短,洪水形成时间快,监测预报预警难度大,突发暴雨洪水威胁不容低估,科技支撑尤为重要。

对此,水利部水文水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刘志雨说,我国已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预测预报精准度,延长预报精度,缩短预知度时间,不断增强对洪水预报能力。

“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我们升级完善了业务系统,包括洪水作业预报平台、移动会商平台等,提高洪水预报效率。如今,水利部收齐全国12万个报汛站的雨水情信息仅需10分钟至15分钟,一次洪水作业预报时间只需几十分钟。”刘志雨说,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中小河流预警预报上得到有效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洪水预报能力。

智慧大脑 城市不再“看海”

自7月1日起,黄河正式进入汛期。“智慧黄河”工程的推进,为黄河防汛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卫星遥感跟踪监测河势的变化情况;利用无人机监测河势情况,第一时间传输实时,为防御洪水提供信息支撑……如今,黄河流域内346座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已实现在线监测,1000多路信号实时传输,为防汛抢险科学决策提供了便利。

5G、无人机、物联网、虚拟现实……在今年的防汛抗洪中,众多前沿技术大显身手。巡视无人机、水下探视仪等一系列设备在空中、水面、水下分工合作,助力防汛抗洪。

在安徽安庆,当地电信运营商利用“5G+VR”技术,创新水位实时观测功能。低延时的5G信号可以将360°全景摄像头拍摄的内容及时、地传递给监测人员。工作人员只需通过VR眼镜等技术手段便可观察水位尺刻度,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及抢险进度,大幅提高汛期巡查工作效率。

一场暴雨,常常让不少城市陷入“看海”窘境。借助物联网技术,城市的排水防涝有了“智慧大脑”。

在福建省福州市、贵州省贵阳市等地,城区易积水地段被标注在可视化地图上。下大雨时,工作人员只需站在大屏幕前,就能实时看到各易积水点的情况。贵阳市白云区还在辖区内的1000多盏路灯上加载路灯传感器,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远程控制和隐患排查。

上海自入汛开始便上线了“防汛防台指挥系统2.0版”,将防汛防台工作纳入“一网统管”,通过统一的在线平台自动监测积水动态、信息实时共享、智能调度指挥、多部门联动响应,构建起更科学、高效的防汛体系。

上天下水 抗洪救援有利器

连日来,全国多地举行防汛抗洪演练。其中,无人机成为抗洪救援的“标配”。

在抗洪抢险过程中,无人机具有先天优势。它反应速度快、侦察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可以把灾害现场的和传回指挥中心。如果有人员被困,无人机还可利用其搭载的装备开展搜索、定位和救援工作。如果搭载夜视功能,无人机可实现全天候救援,还可以向被困人员进行物资精准投送。

在抗疫期间发挥重要作用的机器人,在抗洪一线也有用武之地。近日,水上救援机器人在多地亮相。救援机器人外形像小艇,可通过平板电脑或控制器操控,一次可以救助3到4个人。当救援对象在河道比较湍急的地方且距离岸边较远时,救援人员可操作机器人朝着落水者的方向全速前进,落水者抓稳机器人就可获得救助。

目前,无人机、救援机器人等装备已“入列”各地的救援队伍。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种灾害救援处工程师熊伟说,各地消防部门均组建了抗洪抢险专业队伍,其中省级救援队31支。各省级支队级救援队伍都配备了无人机、水上救援机器人、水下声呐等高新装备,关键岗位的救援队员全部通过了专业机构的培训考核,实现了持证上岗。

各省使用触控雷达的情况

今年是在我国风云卫星气候工作进行50周年纪念。50年来,在我国风云卫星气候工作从零发展、发展趋势快速,现阶段早已变成全世界极少数另外有着极轨和静止不动气象卫星的我国或地狱之一。

50年来,从风云录一号、风云二号到风云三号、风云四号,在我国已取得成功发送了“几代四型”共17颗风云录气象卫星。在其中,风云录一号和风云三号是极轨卫星,承担全世界观察;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归属于静止不动卫星,对在我国及周边城市开展指定观察。

我国卫星气候管理中心负责人 风云录气象卫星工程项目总设计师 杨军:

现阶段我们在轨运作的包含从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一共有7颗气象卫星构成了一个较为详细、严实的华耀气象监测管理体系。极轨气象卫星对地球上相对而言每日大概绕14圈,它能够把全世界无间隙地观察到;而静止不动卫星能够以一种基本上是凝望的方法看地球,因此它能够持续观察。这两大类卫星大家现阶段是组成起来应用。

风云卫星是现阶段全世界在轨总数数最多、类型最齐的气象卫星十二星座,在解决预防气候灾害以及衍化灾难、绿色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山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信息、土地利用遥感技术检测和粮食生产检测气象预报等层面充分发挥了关键作用。

大家天上有7颗卫星,高矮轨组成,这一全球的话仅有大家和欧洲地区、英国是那样一种工作能力。第二个便是大家的技术实力和工作能力这些方面也做到了国际性的优秀水准,乃至有一些大家也有自身的优点和特性,例如像风云四号空气竖直探测仪,是国际性上第一个放进气象卫星上的,就归属于较为领跑了。因此如今的话,大家进入了一个从跟跑到并跑到现在部分有一定的领跑的那么一个全过程。

据统计,到2025年,在我国将再次发展趋势第二代风云卫星十二星座,方案发送7颗卫星;2025年到2035年,在我国将健全第二代并同步发展趋势第三代风云卫星综合性观察管理体系,方案发送14颗卫星。到时候,在我国风云卫星观察管理体系将更为健全,气象监测时效性和精密度将进一步提高。

气候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的最关键方式

高精密的卫星观察是提升 天气实况准确度和气候灾害预警信息时效性的重要。现阶段,风云卫星已变成在我国气候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的最关键方式。

风云卫星上带上了多光谱仪能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空气竖直探测器、雷电成像仪等科学研究机器设备,数最多的一颗卫星上配用的观察机器设备超出十余种,为天气预告出示三维空气转变等数据信息。

自打拥有风云录气象卫星,在我国强台风、大暴雨等气候灾害的监测预警信息工作能力大幅度提高。风云四号对强台风、大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检测鉴别时效性从15分钟提升 到五分钟,天气晴雨气象预报准确度提升 到89%,特别是在强台风检测中,风云卫星充分发挥着无可取代的功效。自风云二号卫星资金投入运作至今迄今年8月底,西太平洋转化成的566个强台风、登录在我国的165个强台风检测无一出水孔,在我国24小时台风位置气象预报误差从95千米变小到71千米,做到全球优秀水准,因强台风产生的损害大幅度降低。

在探寻中发展 不断发展 由弱到强

风云卫星是在我国甚至全世界气象监测和气象预报的神器。从10年逐渐,在我国风云卫星在探寻中发展,经历了不断发展、由弱到强,全部发展趋势全过程经历艰辛。

10年,在我国逐渐自立自强研发风云卫星。1988年9月7日,在我国发送风云录一号A极轨气象卫星,获得了清楚的遥感影像,可是,这颗卫星只在轨运作了39天。自此的几个风云卫星也连续落败,风云录一号B星在轨运作了165天,风云二号01星在检测工业厂房产生重大安全事故,风云二号A星和B星各自在轨运作了仅八个月和10个月。

卫星上来了以后工作中不长,使用寿命难题。因为它会出现十分强的室内环境的辐射源难题,会遭受像高能粒子,它会负电子星上的这种电子器件,会让电源电路无效这些。初期的话我们都是一个学习培训探寻的全过程,十分痛楚地不断实验,在不成功中持续吸取经验,如这种难题你没把它处理就始终变成受制于人的地区。

在艰难和挫败眼前,气候人与航空航天人没有摇摆不定,抵住工作压力、坚持不懈、共渡难关,最后解决了危害卫星寿命长运作的技术性难题。1999年和2002年,在我国取得成功发送了风云录一号C星和D星,卫星在轨运作使用寿命做到六年五个月和十年,大大的超出设计方案使用寿命。2004至2008年,在我国又取得成功发送了风云二号C、D、E星,在轨运作使用寿命做到8至十年。

从2008年逐渐,在我国取得成功发送风云三号系列产品卫星,完成了极轨气象卫星更新换代,卫星荷载总数从风云录一号的一个提升到11个,全世界观察次数从每12小时一次提升 到每6钟头一次,完成了高时效性的全世界观察和高精密的空气竖直观察,在我国气象卫星技术性迈进全球优秀队伍。2016年,在我国取得成功发送风云四号A星,完成了静止不动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最高像素从1.25千米提升 到500米,在全世界初次完成静止不动路轨空气高光谱竖直检测,在我国初次完成华耀雷电检测和空间天气多因素检测,综合性检测水准做到国际性领跑。

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许健民:

大家靠自己的能量把气象卫星推倒如今这一水准,是非常非常的不易。大家天空卫星仪器设备和路面系统软件都靠自己的能量做,都并不是从外边买回来的。那麼如今大家的观察水准跟最比较发达的我国比在类似水准上,大家也有一些新项目,像风云四号竖直探测器这个是大家第一个做的,之后期待这类点更为多,逐渐逐渐铺到表面去,提升 天气预告准确度,它是大家的总体目标。

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什么意思

1、2023年3月14日,湖北首部X波段相控阵雷达在大洪山风景区状元塔塔顶成功吊装,标志着湖北省进入相控阵雷达时代。

2、该雷达是由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湖北省随州市气象局、湖北文旅随州集团、广东纳睿雷达公司合作建设,是中国最先进的气象监测雷达之一,有效探测距离60公里、空间分辨率30米,可在一分钟内完成全空域“CT”扫描,精细、高效探测低层频发的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

3、该雷达的建成将极大提升鄂北地区局地性、突发性天气的快速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为守牢守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哪些地区将会出现恶劣天气?

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包括以下方面:

1、加强灾害预防意识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于灾害风险的认识,推广灾害预警、应急知识和技能,以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的能力。

2、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潜在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预警并取相应的措施。

3、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各级部门和人员在灾害发生时的职责和行动方案,以快速响应和应对灾害。

早准快广实含义

5月12日晨,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布暴雨橙色预警,这也是在我国2022年第一个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广西西部、广东中南部、福建中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当日正好是全国各地防灾减灾日,主题为“缓解灾难风险性,守卫美丽家园”。气候做为防灾减灾宣传的第一道防线,气象预警信号是怎么来的,又该如何判断呢?

如同人世间全部的天地万物一样,气象预警也一样遵循着从萌芽期、面世、发展到衰落的性命规律性,即创造、问世、散播和消除的性命“四部曲”。

为更早发现很有可能引起灾难的自然现象,气候工作人员根据空、天、地、海四基观察机器设备,对风(风速、风频)、环境温度(温度、土壤温度、海温)、标准气压、环境湿度、可见度、雨(雪)量、雷击、云等众多气象条件,开展全天无间断检测。

这种机器设备包含:相对高度可以到达3万多千米以上的通讯卫星,精密度做到“μm级”的可见度仪,360度转动的雷达探测,秤重精准到0.1克的雨量计等。好似给空气做“CT”,这种仪器设备可以清楚看到空气已经出现的细微转变;搜集的各种气象监测数据信息,一边被传递到天气预报员的作业平台,一边被“喂”给高性能计算机,通过测算,会获得一个有关某类气象灾害产生概率的标值;气象员依据数值及其全面的立体式观察数据信息,剖析天气图和世界各国标值气象预报商品,科学研究各种类气温数据图表,具体分析卫星和雷达探测器材料等多种方式获得的材料,来确诊气温演化;将判断得到的气象预报标值,与事先根据科学研究设置好的预警级别规范临界点开展较为,符合标准时马上运行发布相对应种类与等级的气象预警信息。

现阶段,在我国关键有14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如强台风、暴雨、暴雪游戏、寒流、风大、风沙、持续高温、旱灾、雷击、雹子、霜降、浓雾、霾、道路结冰等。不一样颜色的预警信号表明不一样级别,一般来说有蓝、黄、橙、红四种色调,各自相应着气象灾害很有可能产生的影响水平、紧急程度及其发展趋势趋势,为四级(一般)、(较重)、二级(比较严重)、一级(尤其比较严重)。

从深蓝色、淡**到橙色和鲜红色,同一类型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级不一样,相匹配的防御措施也各有不同。当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时,群众应及早关心天气变化,科学安排交通出行。

以某地方的暴雨灾难为例子,发布深蓝色预警信号,代表着将来12个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是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很有可能不断;发布红色预警,代表着将来3个小时内降雨量将超过100Mm以上,或是已达100Mm以上且降雨很有可能不断。

必须留意的是,全国各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等级并不统一,例如有一些地方会受台风,有一些地方则不容易,同一类型有些是“黄橙红”,有的是四级“黄蓝橙红”。这也是因为在我国自然地理范畴众多,全国各地受气象灾害危害的类别和范畴都不一样,各省市、自治州、市辖区等可以按照本地气象灾害的特性,用或是加设要求的预警信号类型,设定不一样信号规范。但同样的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级越高,群众越应引发充分的高度重视。

方便快捷、高效率、覆盖面的信息获得方式是“早行为”的前提之一。资料显示,短信息、广播节目、电视机、互联网技术或移动智能终端,全是群众获得预警信息信息的方便快捷方式。在多种渠道发布方式的协调下,预警信息的群众综合性普及率做到92.7%。

伴随着气象灾害风险防控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检测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工作能力显著提高。近五年,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均值每一年发布19.5千条气象预警信息,暴雨、浓雾、持续高温是这五年间发布较多的气象灾害预警。

接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时,应当用什么样的行为?不一样的具体情况有不一样的回答。气象灾害预警大概可以分为二种状况。深蓝色、淡**预警信号全是“提早警示”,说明尽管现阶段还较为宁静,但风险很有可能就在面前;橙色、鲜红色预警信号一般是在极端天气“完成时”的情况下传出的警示——极端天气已经产生,而且有可能会进一步更新。

总体来说,见到最少一级的预警信号就需要留意交通出行分配了。例如,当最少一级的暴雨深蓝色预警信号发布时,大家应当慎重考虑到出远门、出游或是去地形低洼地区的方案,并随时随地关心天气变化。伴随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级的提升,大家应进行对应的预防提前准备,切勿“置若罔闻”“充耳不闻”。

此外,还能够查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进一步掌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有关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根据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中央气象台网、中国天气网等方式掌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院校、飞机场、海港、地铁站、高速路、游玩景点等公共场合,也都是会设定或是运用显示屏等设备散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在平常,只需多关心气温并掌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身后的实际意义,紧要关头不“轻敌”,群众的安全意识便会相对应提升,气候防灾减灾宣传的作用也会大幅提高。

2022年世界气象日是几月几日 2022年世界气象日是哪一天

早是基本前提。准是根本要求。快是关键所在。广是现实需要。实是有力保障。

尽早,关系到气象灾害能否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关系到气象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能否有效发挥。

准确,是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的生命力所在。气象预报报得准,气象防灾减灾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各级党委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支撑,应急处突才能有力有效。

快速,是气象防灾减灾对预警信息发布速率的具体要求。发布快,才可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气象灾害影响范围大,涉及领域多,应急处置关联性强,社会公众关注度高,需要广泛组织、广泛动员、广泛应对。

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责任重大,来不得半点含糊马虎,必须以实的作风、实的举措、实的保障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导读:气象日是固定日期的节日,气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直观重要,我们每日出现都需要查询天气情况,气象台的作用就是给予我们准确的天气情况,也让大家了解气象工作者的辛苦,对气象给予支持和热爱,让气象发展的更快更好。那么,2022年世界气象日是几月几日?2022年世界气象日是哪一天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2022年世界气象日是几月几日

2022年世界气象日是3月23日,星期三,农历二月二十一。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世界气象日开展的时间定于每年的3月23日。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 要求各国成员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气象组织机构

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立于1950年3月23日,1951年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是联合国关于地球大气状况和特征、与海洋相互作用、产生和导致水源分布气候方面的最高权威的喉舌,其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世界气象组织成立至今已超过整整50年,组织的会员由成立初期的30个发展到今天的185个,包括了非洲,中、西欧和西南太平洋国家,其中国家会员179个,地区会员6个(含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成为最具广泛代表性和合作精神的国际组织。50年来,世界气象组织为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协助各会员气象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警报提供了服务,也为区域乃至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世界气象日节日的意义

世界气象日于1960年确定,旨在让各国民众能更好地了解和重视各国气象水文部门的工作。定为3月23日这一天, 是为了庆祝1950年 《世界气象组织公约》 的正式生效。2013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 “监视天气, 保护生命和财产”, 也是世界天气监视网成立50周年。

今年气象日的主题强调了世界气象组织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之一, 这就是减少因天气、气候和水有关的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同时, 2013年世界气象日也认可了世界天气监测网在实现该目标中所做的根本性贡献。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创办的, 该委员会近期发表的特别报告强调,气候变化、极端、自然灾害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各国气象水文部门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形成了网络,其收集的观测结果中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气候变化正在造成类似旱涝、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沿海高水位等极端的不断增加。而这些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达到新高密切相关。天气气候相关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及人员和经济财产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2013年世界气象日是一个机会,将有利于向世人表明,加大气象水文基础设施投资可产生诸多效益,开展全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提升能力为迫切需要天气气候服务的所有个人、团体和国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刻不容缓。天气、气候和降低灾害风险在任何一份国家级和国际级涉及可持续发展等应对21世纪挑战的议事日程中都处在中心的位置。

2022年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普宣传标语

1、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

2、早预警、早行动,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3、气候变化前所未有,灾害防御未雨绸缪。

4、气候风险日益加剧,适应行动迫在眉睫。

5、强化气象灾害防范和风险管理,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气候韧性。

6、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7、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8、防灾减灾,科普先行。

9、气象关乎你我他,防灾减灾靠大家。

10、提高防灾减灾水平,构建平安和谐社会。